海峡旅游人才网
新闻资讯
漳州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时间:2024年03月28日信息来源:闽南日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站在观景平台,俯瞰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世遗土楼(华安)二宜楼坐落绿水青山环抱间,一座座传统特色民居五凤楼镶嵌周边,犹如众星拱月。土楼里,拉手舞、竹竿舞等独具高山族特色的舞蹈热闹上演,大地村人气十足,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世遗”携手“非遗”,传统与新潮,在此相遇、碰撞、融汇。

“火”看似偶然,实则是当地加快农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该村以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为契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古厝、古民居、古建筑进行活化再利用,融入民宿、小酒吧、研学、茶叶加工等业态。同时,以举办各类赛事及文化活动为契机,激活古村落基因,致力打造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地村IP。多产业多业态深度融合、综合开发,为大地村注入了新的澎湃动力。

这是漳州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的一个生动案例。

漳州紧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实施乡村振兴“十镇百村”行动为抓手,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好山、海、田、花、果、土楼等特色资源优势,融入特色文化、民风民俗、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元素,以农文旅多元融合打造诗意田园,赋能乡村振兴,走好具有漳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将民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农园变景园、特色农产品变旅游纪念品,更多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漳州实践正在不断上演。

文化赋能筑巢引凤,“谢谢里”引客来。东山县樟塘镇南埔村探索“谢谢里”“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通过认领古厝,将古厝改造成为文化研究室、古琴室、书画室、摄影棚等,形成“一厝一风景、一户一特色”。2023年以来,“谢谢里”接待参观者超5万人次,拉动周边人气和商业聚集,推动村集体实现创收100多万元。

汇聚“贤力量”,共绘新“丰”景 。芗城区浦南镇把乡贤资源转变为发展优势,以“产”招商,主动联系、服务新乡贤企业,牵线搭桥招引浦南渡口民宿、正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双溪乡村菜园”农耕研学基地、北溪美食一条街等项目,推动40多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落地,打造镇区农文旅综合体。

守与变,让传统建筑焕“新生”。南靖县积极推动土楼活化利用,扎实推进“土楼确权+入市试点”工作,唤醒“沉睡的土地”。发挥土楼红色基因文化优势,在全市率先创建科岭红色旅游3A级景区,丰富红色旅游内涵,带动村集体、村民实现“双增收”。通过盘活土楼红色文物资源,科岭村年均村财增收40万元、村民增收1.2万元。

开启乡村“美颜键”,绘就家门口的“诗和远方”。长泰区坂里乡深挖千亩韭菜基地、坂里溪水系、田间彩虹步道等山水“硬”资源,整合知青、红曲酒等乡村“软”资源,常态化推进乡村环境整治提升,建成“一带”(乡村振兴示范带)、“一园”(田园景区)、“一街”(镇区非遗街)、“一里”(文仓里)等旅游示范点,实现串点、连线、成片,乡村“一日游”“假日游”升温。

深耕红色资源,“流量”变“留量”。平和县国强乡新建村弘扬老区革命精神,挖掘利用中共平和县工作委员会旧址、红军屋、红军古道等红色文化资源,携手国企共同打造“芹溪谷康养基地——大芹山第一漂”漂流、茶厂等,通过党建活动、乡村旅游、研学及各类民俗文化活动等,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去年,该乡接待游客达25万人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逐渐成为推动漳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据统计,2023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为2383.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4%;实现收入115.38亿元,比上年增长30.4%。

下一步,漳州市将在鼓励文化、旅游、工业、农业、会展、科技、体育、影视等相关产业融合政策进行探索突破,培育更多新兴业态,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记者 吴静芳 通讯员 黄斌  编辑:admin)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