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造就高端旅游人才的重要因素
时间:2016年12月21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我国的教育是有些问题的,不仅平民百姓觉得太拼太累,专业人士也屡有抨击责问,就是一些高校领导也不乏谏言,觉得需要认真反思和大胆改革。说来说去,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和造就人才。
  谈论人才问题,首先回避不了它的概念和范畴。人们对此的认识是有分歧的,一部分人认为,人才标准不能定得太高,倾向于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人力资源的概念;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人才应该是一个较高的目标,相当于中高级岗位的管理、研究、应用性人员,如国家部委应是副司长以上、在县级应是副科以上、在科研单位应是副高职称以上、在企业应是中层管理岗位以上。本文所谈的主要是高端旅游人才的在校培养,我就更倾向于后者的人才范围。
  人才成长需要很多条件,也需要较长时间。其中,院校教育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具有学知识、打基础、养个性、入门路、奠格局的作用,这些方面做得如何,关系到未来的发展成才。从有助于人才的造就看,目前旅游院校的在校生培养应更加重视以下因素:
  1.教材
  教材是专业知识的重要来源,直接关乎所学知识和理论的质量,应该做到较新而不过时、理性而不偏颇、全面而不局限。现在旅游院校使用的教材并未做到这些,有的甚至存在问题比较多、比较突出。其一,老旧。书本内容反映不了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有的滞后十年以上,存在明显的“历史资料化”状况。如旅行社业务,讲的还是多年前的一套,还是招徕、预订、计调、接待之类的流程,而对网企、电商的线上线下运作不讲;其二,不全。对旅游传统业态讲的多、教材多,对新热点、新业态、新领域则语焉不详,缺乏像样的、可选择的教材,学生想学也无处找,该学的无处学;其三,空洞。不少旅游教材或旅游专业动辄冠以“什么管理”,如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旅游企业管理,甚至笼而统之叫旅游管理。这是很不符合实际的,充其量只是某些业态的概说和介绍,最多也就是讲了些管理知识,对学生造成了很大误导,认为这就是旅游的某某管理,凭借这些所学未来就可以做好管理,但到现实中去应用时却几乎百无一用。
  因此,编写好的教材、选择好的教材,包括参考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进大学时是80年代初,但主课教材还是“文革”时编写的,讲的还是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原因一是没有全国性的像样的教材,二是据说系里老师自编的教材积压了很多,必须逐步消化。学生拿到这样的教材,在自学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其实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和误导。连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都不准确,将来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纠正,就谈不上让人很好地去成才。
  2.自学
  自学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贯穿于人的一生,对造就高端人才至关重要。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从业是难以专业对口的,因此,在世界范围都强调继续教育、终生教育。自学能力培养应该从小抓起,但我们中小学教育是填鸭式的,课堂灌输太多,课下作业太多,搞来搞去弄得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死记硬背、模拟考试能力很强,但对应现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很弱。这与发达国家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形成很大反差,让我们的人才培养输在了起跑线上。这就使大学阶段对自学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
  人们越来越发现,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普遍存在写作能力较差的现象,这并不是他们没有思想观点要表达,关键是表达不出来、写作不得法;走上社会以后,这种能力的欠缺一直在延续,表面上看学历都不低,但写出的东西惨不忍睹。很多人到了学非所用的岗位,长期适应不了工作,甘于当门外汉和南郭先生,就是自学能力不够强的表现。写作只是众多的自学能力表现之一,这些能力在高校若能练出和养成,对于毕业生在社会上尽快出人头地、快速成才,不知会有多么重要。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终身化,不可能期望在校期间把所有知识都学了,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与其在校期间埋头学习知识,倒不如拿出相当时间去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
  3.实践
  旅游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一个产业,其实践性非常强是这门学科的特点。对旅游院校的学生来说,只在教室听课、校园活动,不去参加相当多的旅游业社会实践,包括旅游体验、工作实践、业务考察、课题研究等,就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旅游业的后备军。古人云“百闻不如一见”,这在旅游业体现得很充分。先不论具体岗位上的人才成长,就拿各级旅游局长来说,其出身和来源大多是五湖四海、五花八门的,一旦进入旅游这个行当,由于跑得多、看得多,自学能力强的一些局长,差不多三年就成了旅游行家,可以不讲外行话,能对旅游发展谈些建设性意见,甚至独立参加一些研讨会,退休以后也很活跃。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旅游院校的科班出身。旅游院系的教师队伍也大多如此,他们中的一线旅游专家有相当一部分也并非出身旅游专业,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向实践学习,通过工作实践的锻炼,快速地了解行业、把握现实,获得了真知灼见。
  对于旅游院系的学生来说,一定要开阔视野、开放学习,兼容并蓄,兼学别样。我有时遇到旅游院系的学生,习惯问两个小问题,一是你们学校有几个知名教授、学者;二是你还知道全国其他学校的知名专家吗。他们的回答,反映的都是眼界和知识面开阔程度,多数情况不能令人满意。作为旅游专业的大学生既应该多读书,读校外教师出版的旅游书,也要广泛阅览旅游专业报刊,了解最新的旅游工作、市场动向和研究动态;又要多参加课外实践,把到旅游工作岗位去锻炼作为一门必修课,包括各类旅游企业、旅游部门、规划机构、服务岗位,也包括参团旅游、自助旅游,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体验。
  4.师资
  “名师出高徒”,师资很重要。我们常说,大学不是大院+大楼,而是大师+大学生。对于大学阶段的人才培养,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任课老师和辅导老师,其德行、学养、学术对学生有着最基础的引领作用。好的老师应该有责任心、爱学生,应该了解社会现实、有指导能力,应该有学识、有好的教学方法,真正教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理论和方法。
  外聘教师是对校内师资的有益补充,可以取长补短,可以弥补师资缺陷。对旅游院系来说,再先进的书本和课堂教学也赶不上一线的工作实践,再新发表的科研成果也比不过来自一线的经验教训。广泛聘请业界有研究能力、有思维深度的人士来校授课或开办讲座,包括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政府部门等,对于直接传递行业和产业一线的情况,补充和校正书本学习之不足,开阔眼界和思路,引导他们走向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之路是非常必要的。
  5.氛围
  社会风气、校风、学风,关乎学生在校期间的习惯、性情和志向养成,是未来发展和成才的重要条件。我们经常听到社会上评论北京名校生的特点,北大的如何,清华的如何,人大的如何,民间对学生总体形象特征的概括,既反映了校园的氛围和传统,也对后来的人才塑造影响较大。几年前,海航旅业(集团)从学校招聘了数百名新员工,请我去介绍旅游方面的一些情况,我了解,他们招聘的首要条件是名校毕业生,并不很看重所学专业,认为员工的综合素质是第一位的,专业知识可以逐步学习。其人力资源部门的这种看法,应是来自于工作实践的检验,而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
  氛围对人才成长很重要。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就是选择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在一二十年前,大学里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班能够考出很多研究生,有的则几乎没有。这反映的是一种小的学习氛围。就一个大学来说,有利于成才的氛围应该是多个层面的,比较重要的是校风学风、领导作派和教师风范,包括对甘于寂寞、刻苦学习的坚守,对科研成果、成才导向的褒扬,对社会不良风气的自觉抵制,共同形成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高端旅游人才的造就,受很多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影响,但高校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起点和平台,应该把专业的知识、理论和素养的基础打好,把自学能力基本培养出来,为日后在旅游行业快速成长和成才做好全面的准备。
  作者:高舜礼,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社长
(作者:高舜礼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