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如何打造一个会呼吸的景区
时间:2017年03月18日信息来源:旅游圈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前言:
  会呼吸,证明这个景区是活着的。
  而在当下,大多数景区依然是没有呼吸的,但是在没有呼吸的情况下,景区依然火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是因为人口红利、是因为营销过度,更是因为现在的游客还不会玩。不会玩,给了很多没有呼吸的景区机会,但,这只是眼下的,没有未来,因为游客交完学费后一定会学会如何玩,知道好坏,懂得如何是好玩 ,到最后,那些没有呼吸的死景区,必然被遗忘,变成真正的死景区,市场和未来也终将回归会呼吸景区的怀抱。
  呼吸,证明的不仅仅是活着,同时也代表了生命力,机会和成长。会呼吸,不代表就是好,它只是未来景区的最低标准,因为现在,会呼吸的景区都是稀罕物,物以稀为贵,在当下这个过度膨胀的景区行业,有口气的景区真的已经是非常不易了,有了外形而缺少“心脏”是一种常态,那如何给景区找回“心脏”,让景区会呼吸呢?
  一、人是景区的魂
  都在说文化是景区之魂,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并不是完全正确。文化与景区相融后才能称之为景区之魂,但在中国现有景区的打造过程中,文化虽然是开发者讨论较高的词汇,却很少有人把“文化”在景区内部做活。到最后,文化还是文化,景区还是景区,这样的文化,又怎么能够称之为景区之魂呢?
  景区要做好,人是第一决定性要素,绝对不是资源或者资金,再强大的航母,遇到一个不靠谱的舵手,照样会永久失联。景区文化,准确的说应该是捆绑文化,上下五千年,挖点故事就当文化用,在景区的打造过程中,文化的展现更多的是表象展示,根本没有做到景区的融入,在景区内部,最好的交互体验是人与人之间带来的,文化最好的载体绝对不是建筑而是人。人,决定了景区的成败,无论是操盘手还是基层员工,对于游客而言,他们就是景区最生动的代表,言谈举止皆是景区的形象。
  人是景区的魂,源于文化与景区的融合要通过人去传达出来,同时人也决定了景区的自身定位和战略方向,景区的文化不是什么文学记载也不是什么历史传说故事,而是景区员工的共性生活习惯和价值追求,这就是景区的魂,这就是景区的人。
  景区打造第一步就是选人用人,如果说一个投资人没有识人用人之能,那景区行业还是不要干的好,要做好一个景区,在人身上花上个百分之六十的精力都不为过。景区的失败很多时候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内部精力消耗过重导致的。领导内斗争权,员工内斗争机会等事件应该是景区内部员工管理常态,但同时大大削减了景区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动力。景区操盘手是一个景区的核心,应该是灵魂核心,直接决定了景区何去何从,因此在操盘手的选择上要尤为慎重,同时高管层的配备与选择也要与操盘手进行匹配,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内耗,对于基层员工的管理要因地制宜制定管理体制,奖惩分明,只有基层员工的积极性高,才可能给游客带来好的服务,选人、用人、管人,都是一门学问,这个就是对景区投资人以及操盘手能力最大的考验。
  二、项目聚焦需求
  景区的项目切忌大而全,因为项目种类一旦多起来,精力分散就很难做出精品,加之目前国内大而全的项目比比皆是,很难给游客带来深刻记忆,同时,游客都有选择困难症,大而全是给游客的旅游体验增添负担而已。
  任何一个景区项目都应该是它自己,对于其它景区,可以借鉴,但不可以学习,因为学习到的并不是自己的,很容易让自己变成他、她、它。景区的项目定位,一定不要局限在景区圈内,因为在生活中,任何领域都可能有景区的项目素材。挖掘本地文化,将本地文化娱乐化,这是景区开发打造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在景区的实际运营打造过程中,中国景区在这个方面仍然是一个短板。
  现在游客对于景区的需求可能就是寻找一个休闲放松的环境或者场所,但这是基本需求,在游客的内心可能还有无数个需求等待满足,只是游客没有把景区与这些需求相匹配,因此要保证景区的成功,就要不断在游客意识里给景区不同的需求满足定位。正所谓,人有七情六欲,其实这都是景区项目发展的方向。项目聚焦本身就是景区打造必须要做的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树立品牌凸显卖点,在景区打造过程中,要记住,同时做一百个项目,不如把一个项目做精。
  项目聚焦是一项基本工作,聚焦需求就是一个延伸工作,并且这个延伸工作非常的重要,直接关系到景区的发展存亡。很多景区都因为某一个爆点项目快速发展,但后期往往是发展乏力甚至衰退,核心原因在于项目的需求聚焦是单点聚焦,并不是系列聚焦。在国内,任何需求性项目在面向市场后都会被快速复制,导致单点需求被快速满足,以致后期发展乏力,面对这样的问题,要学会以景区核心定位为主线,提前打造系列性的需求性产品(这点对于人才要求比较高),以核心定位为主线就是为了避免景区后期发展无主题、无品牌的悲惨境遇的发生。
  项目聚焦、聚焦需求,这只是一个思路,同时还应打破一个固化思维,那就是,项目不一定就是建设,有形的、无形的,只要能够满足需求,就都是好项目。
  三、项目配套以游客为核心
  景区的配套正常是为了增强旅游过程的舒适度和便捷性,提升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但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景区配套更多的成为了彰显政绩的形象工程和变相吸金的敛财工具,对于景区而言,这是一个中国式癌变。
  在中国的大景区走一走,你就会很轻易的发现,景区配套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中国景区发展的核心工作,景区的核心吸引物,却在不断被淡化,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中国景区发展过程中本末倒置的现象。服务区外延,应该是中国景区发展的大风潮,在很多景区我们都会发现,景区内部交通时长很多都是在1个小时以上甚至2个小时以上,这对于游客的旅游体验是一个极大的伤害,我个人认为,景区内部交通,单程时长超过1个小时,都是在对游客耍流氓。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也都是外强中干,缺少内容,有的只是国家旅游局硬性规定的软硬件罗列,旅游商品售卖区,更是没有几样景区自己的东西,更像是一个杂货市场。
  景区项目配套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它本身也是景区项目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增强游客游览的舒适度,那必然会损害景区的原有品牌和美誉度,这样的项目配套,就是失败的(是以其它领域为盈利目的的另说)。项目配套不是生产力,但是好的项目配套却能够提升生产力。如果,景区是核心发展产业,那项目配套就一定要以游客体验为核心,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具体如何出发,就要根据景区的环境以及决策者的格局和理解深度确定了。
  四、软项目植入是大趋势
  一切不以建设为展现手法的娱乐项目都可称之为软项目,为什么会提出软项目这个概念呢?源于,现在很多优质资源和景区项目都戴有各种各样的紧箍咒(各种名头),导致景区的后期开发打造无处下手,不知应该如何深度开发。
  软项目可以有效规避各类法令的限制,通过活动、玩法,去向游客讲述景区的故事。按照软项目的思维,游客中心、售票检票、旅游交通都可以变成独立的旅游项目,只要让游客玩的开心,一切都可以升级。景区本身是无声的,很多景区通过旅游演艺对外发声,让景区产品变得更加饱满。其实,景区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大演艺,各个服务细节,可以成为最好的景区发声点,地方文化的娱乐化,不仅可以通过各类娱乐活动进行展现,还可以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景区服务的细节中去,做到服务细节的趣味化和娱乐化,例如,环卫的工作演化成广场舞的内容(只是一个思路而已)。
  随着国家各类旅游法规的健全,未来的景区开发打造必然束缚越来越多,如果一味强调硬性开发,不仅资金投入过大,而且各种管理环节上的阻碍也会很大,单一个关系处理,就会耗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软项目的植入可以有效避免很多麻烦,而且可以打造景区的地方壁垒,只是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对较高,活动的策划、文化的融入、项目的创新等都需要专业的团队才能完成,这类软项目,其实更适合文化类景区的开发打造。打造景区,不仅要有一个整体项目的建设思维,还有一个大演艺的思维,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将文化与景区更好的融入结合,以致最后展现给游客。
  吃软不吃硬不是一句玩笑话,它是景区未来面对开发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软项目,会根据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呈现,未来一定会成为景区开发的一项必备开发手段,但同时,也是对景区团队的一个不小的挑战。
  五、跳出景区做景区
  当景区在聚集人气的阶段,景区还是景区,当景区有足够的人气时,景区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景区了,那是什么?一切皆有可能。思维不应该有边界,景区自然也不应该被束缚,人气代表了财富,而财富不一定来源于到景区来的人身上。最简单的方式,景区本身就可以是一个大媒介,而景区的媒体不仅仅是展示,应该是媒体项目化、娱乐化,这个就要根据景区管理者的思维深度,来呈现了。
  如果要做景区,就要站在更高的格局来思考景区的事,我们可以把景区定义为一个特定时代一款满足大众市场需求的产品,至于如何满足需求,满足什么需求,这就可以作为景区发展的定位,和发展思路,其实景区不一定只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各种欲望其实也可以融入到景区的产品定位中去。景区只是一个载体,根据需求去装内容,但前提一定是,围绕一个主题去把各类内容进行转换,否者,真的就是一个大杂烩了。
  跳出景区做景区,只是一个思维,一般只有能够摸透景区行业的人才能适用,如果本身对景区都了解不深,那这个跳出景区做景区的结果就是做出一个不是景区的景区,一个伪概念(现在市面上很多景区都是这个概念)。
  小结:
  景区的打造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也不应该有一个固定模式,景区本身应该是一个非标品,只可惜现在成了一个标品(统一标准的产品),同时也丢失了单体景区的自身壁垒。
  如果要让景区会呼吸,就一定要给景区一颗心,而这颗心的动力源主要就在服务上,优质的服务可以保障景区这颗心脏的持续跳动。在整个景区打造过程中,最难的工作不是如何建设,如何营销、如何策划,而是如何服务,因为一切的问题都来源于人,这是根本问题,现在整个行业充斥着各种概念,但如果基本服务做不好,再多的概念也只是景区人的内部娱乐。
  如何将景区做活,再多的说法也只是一个思路而已,具体的做法还要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景区主题定位、文化融入、项目开发、营销策略、运营体制等都需要根据景区自身环境去做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看项目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决策人和整个团队,因为,任何方案的效果都是由人决定,现在很多景区出现的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决策定位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具体执行问题,其实更多的问题都是出现在执行上,一样的决策,不同的执行团队必然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其实要做好一个景区本质上并不是那么复杂,主要就是产品性思维做服务、需求性思维造产品、投资性思维控成本、战略性思维用人才、文化性思维构壁垒、策略性思维做营销,归结到最后,景区的成败全在于人,如果不是一流的自然资源或唯一性的产品,那景区最好的壁垒就是人才壁垒,有了人才壁垒,文化壁垒才能够不断得到强化。
  要让景区会呼吸,作为景区人要屏住呼吸,静下心来冷静思考,充分认知景区的实际情况,避免以浮躁和急切的心态去给景区做定位、做战略,市场本身就是浮躁的,所以在景区发展的路上,不仅要看、要学,更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要明白,学到的不是自己的,只有思悟所得才是自己的。
(作者:韩吉飞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