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全域旅游的实践突破与理论创新
时间:2017年09月12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全域旅游提出和推进短短两年时间,正在从理念转变成实践,全域旅游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迄今,旅游界创造的旅游概念,还没有一个产生如此强劲、广泛、深远的影响。《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系统梳理了全域旅游发展取得的进展,概括为七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总结,笔者将全域旅游的实践突破和理论创新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全域旅游已成为国家新战略

  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国策或者说国家战略。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指示,“抓全域旅游的路子是对的,要抓下去”。2016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世界旅游发展大会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全域旅游。2017年“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成为12个热词之一。同时,全域旅游作为旅游发展战略写入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全域旅游已经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特点的理论概括,既是基于我国国情提出的重大战略,也反映了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趋势和方向,是当代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成为指导全国旅游工作的重大战略方针,以及指导和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导依据,是实施“三步走”战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有效途径和抓手。

  二、全域旅游已成为社会新热词

  “全域旅游”提出之后,迅速成为网络关注的热点,成为最受互联网关注的热词之一。截至2017年7月27日,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全域旅游的搜索结果有4,690,000条,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搜索结果有4,100,000条。全域旅游提出以来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成为学术界高度共识的热词。截至2017年7月27日,在中国知网以“全域旅游”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搜索,搜索到相关文献58,318篇,以“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搜索,搜索到相关文献19,972篇。通过万方(学术论文)查询,以“全域旅游”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搜索,搜索到相关文献22,993篇,以“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到论文426篇。

  三、全域旅游已成为发展新潮流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氛围十分浓郁,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国家旅游局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示范区分为县级(县市级)、市(州)级、省级示范区创建,以县级为重点和主体。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申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通知》,正式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国家旅游局共批准了两批500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此外,国家旅游局批准了海南、宁夏、陕西、贵州、山东、河北、浙江7个省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总人口2.56亿,占全国人口的20%。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成为发展最快的地区,2016年,500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人数的40.5%,同比增长20%,旅游总收入1.76万亿元,同比增长21%。全域旅游的创建发展,推动各地公共服务补短板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域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成熟。各创建单位共改建和新建厕所25769座,其中30%以上的厕所配备了第三卫生间,“厕所革命”覆盖城乡全域。各地共建设旅游停车场4000余个,在建的旅游风景道3000余条,城市绿道7500余公里,畅达便捷的交通网络加速构建。各地建成旅游集散中心2500余个,整合形成多项新功能,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各地建立旅游政务网、旅游大数据库、动态监控系统、移动旅游APP等,智慧旅游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综合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实现全域旅游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四、全域旅游已成为发展新模式

  全域旅游发展的本质是一种发展模式,其目标就是实现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全域旅游作为对规律的把握和总结,具备模式的基本特征,满足发展模式的基本要件。所谓模式,是指依据从实践经验中归纳出的核心知识体系即理念、概念或规律,提出的一种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通用方式,一种固定的组织管理方式或资源配置方式。而全域旅游作为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的一场变革,成为旅游行业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载体,是一种新的认知模式、思维模式、发展模式、改革模式、治理模式、生活模式、运营模式。

  五、全域旅游已成为发展新理论

  全域旅游已催生新的旅游思维方式,形成全域旅游新思维和发展新哲学。首先,全域旅游思维是一种对旅游生态进行重新审视、谋划新发展的思考方式。是对旅游发展规律的新思考,旅游发展不再简单依托传统的景点模式,而需要更加全局化、系统化的思维对整个旅游生态进行全局整合性、空间系统性、共建共享性的全方位概括和反映。其次,全域旅游的本质是统筹创新思维。是统筹创新生产要素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是统筹创新产业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是统筹创新社会管理要素资源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再次,全域旅游也是一种归纳思维与辩证思维。主要体现在全域旅游是对近40年来旅游发展历程的总结与升华,并正确处理了景区景点发展与全域旅游目的地打造、特色化与标准化建设、发展重点与全面发展,以及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所谓“理论”,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知的知识或者认知,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美国《哈珀柯林斯社会学词典》中将“理论”广义地界定为:“有关现实某一领域的任何抽象的、一般性的陈述,通常包括对一般性概念的详细阐述”。短短两年,全域旅游已经成为重要的当代旅游学理论,这是因为全域旅游具备了理论的几个要件:第一,全域旅游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形成的对旅游错综复杂关系的一种规律性系统化的抽象归纳总结,是提炼实践检验形成的命题和理论,具有理论抽象性特点。第二,全域旅游理论作为一种通过社会实践的总结性思维形成的命题与理论,发展成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论体系,使其具备实践性特点。第三,全域旅游已形成从指导实践层面的导则、创建标准等到理论层面的概念内涵特征体系等系统化理论的建构,正构建起内涵丰富、特征突出、层次清晰、系统集成的理论体系,使其具备理论的系统性特点。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提出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并引用徐特立说过的“没有实际的理论是空虚的,没有理论的实际是盲目的”,来强调重视科学理论指导,善于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性。而全域旅游作为将区域整体当成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新理念,是对规律的整体把握和描述,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对旅游实践的总结和指导旅游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具备一般理论的抽象性、实践性、系统性等特征。

  六、全域旅游已成为改革新平台

  全域旅游成为旅游行业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的突破口和助推器,成为重要的改革创新平台和现代旅游治理方式,成为一个巨大的改革包和政策包,成为倒逼旅游业发展改革的重要抓手,以全域旅游为载体推动一系列改革,通过构建全域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旅游综合执法、旅游综合统计监测、旅游综合规划管理、旅游社会参与等体制机制改革。两年来,全域旅游综合管理机制取得了新突破,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区、市)、155个地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分别占全国的74%和55%;已设立旅游警察机构131家、旅游工商分局77家、旅游巡回法庭221家;发展机制取得了新突破,各地形成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普遍加大了全域旅游政策扶持力度,扩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成立旅游发展引导基金,设立旅游投融资平台公司等。

  七、全域旅游已成为发展新引擎

  全域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重大工程包、消费包、投资包,是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引爆点,全域旅游正形成数万亿级的综合投资、数十亿级的综合消费,日益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全域旅游发展除了需要进行投融资规划、投资商和开发商导入加大核心产品之打造外,还需要加大餐饮配套、旅游交通、智慧旅游、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厕所、游憩空间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成为拉动旅游投资、满足游客需求的巨大的工程包、投资包和消费包。全域旅游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能够实现从封闭的自身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方式转变,不断加大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林业、商贸、体育、金融、医药等产业领域的融合力度,形成产业新产能、新动能,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已经成为整合政府、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成为推动旅游创新发展和区域发展的新战略、新引擎、新动能。

  八、全域旅游已构筑发展新空间

  全域旅游构建了新的空间形态和载体,促使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是一种融合型、共享型、复合型的新型旅游空间。多区融合的空间:全域旅游贯彻生态区、文化区、产业区、生活社区、城区、乡村各个空间载体,成为众多区域融合发展的新型空间形态。主客共享的空间: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可以使游客更加深入地体验社区、风土人情,使游客和居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全域旅游真正实现“主客共享”。多种功能叠加的复合空间:在全域旅游新型复合空间内,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等其他功能和价值在得以继续保持的基础上,附加了旅游消费体验等新功能,使得同一个区域成为一个多种功能叠加、多重价值衍生提升的复合型新空间。发展全域旅游,既要实现在空间上的突破,又要实现旅游管理和服务设施的全覆盖,还要实现产业融合方面产业链的延伸,从而构建集“点”“线”“面”“网”“链”于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框架模型。形成“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的“点”“线”“面”空间发展格局。在“点”上,形成旅游景区(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旅游度假区、城市休闲功能区、特色街区、房车露营地、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具体的节点。在“线”上,以现有的景区(点)为骨架作为旅游的制高点,串通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联系,以线为景,以景造廊,加强铁路、公路、水路沿线旅游化改造(景观带美化),形成各具特色、主题各异的全域旅游线路和风景道。在“面”上,通过旅游线路的交织、拉动形成旅游发展轴、旅游发展带、旅游发展廊,打造区域旅游圈。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发展载体,能解决旅游管理和服务设施的全覆盖问题,形成旅游交通网、要素服务网、安全保障网等多种网状管理和设施的全覆盖。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发展载体,能有效解决“旅游+”“+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能促成旅游在价值链、产业链、服务链、体验链等方面的拓展和延伸。

  九、全域旅游已形成不同新模式

  根据全域旅游发展内在动力机制不同,我国众多全域旅游区大致划分为以下六种基本类型:一是核心景区型全域旅游区。这种类型的全域旅游区依托核心景区作为发展的动力源和吸引核,主要通过做大核心景区,以市场消费为核心完善服务配套体系,带动周边景区景点、乡村、城镇等发展,最终形成大规模综合性目的地型旅游景区,逐步优化形成全域旅游区。二是综合发展型全域旅游区。此类全域旅游区是典型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存在多个核心景区多个旅游吸引核,经综合开发,多个核心景区形成旅游发展廊道,最终成为综合型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此类全域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主打品牌和主攻方向,整合资源构建国际旅游胜地。三是特色村镇美丽乡村型全域旅游区。此类全域旅游区主要依托全域一体的大地风景或整体城镇风貌作为核心吸引源,有着特色文化、特色风貌与特色大地景观等,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域旅游发展形态。四是城市依托型全域旅游区。此类全域旅游区所依托的城市自身品牌特色吸引力都很强,城市集旅游休闲区、商业区、社区、文化区、产业集聚区、生态优化区等多区功能叠加,居民、旅游者共享,全域城市形成综合吸引力。五是交通依托型全域旅游区。此类全域旅游区主要依托交通线路或自然山脉河流等自然地貌整合串联景区景点,形成廊道型的全域旅游区。六是特色产业依托型全域旅游区。此类全域旅游区依托特色产业,拓展特色产业链,构建全产业链联动的全域旅游新模式。依托特色产业的集聚和创意体验,构建新型的全域旅游区。

  基于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文明程度不同和市场化程度不同等划分A

(作者:石培华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