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乡村旅游——“差序政府信任”再建的破窗器
时间:2017年12月26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手段,而“差序政府信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畔脚石,是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本文尝试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分析解决农村基层中“差序政府信任”问题,进而推进“差序政府信任”再建,从而达到基层发展的和谐有序。

  一、“差序政府信任”是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学者李连江认为,“差序政府信任”的基本特征是对行政级别较高政府的信任度高于对行政级别较低政府的信任度,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高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农村工作处于社会管理体系中国最基层的工作层面,面对的是农村发展、农民生存、农业生产、农村治理等最基层又最贴近老百姓的各项工作,因此基层工作的好坏往往容易被第一时间发现并放大。不可否认,当下“差序政府信任”问题在局部地区还依然是不可回避的基层治理问题。

  二、乡村旅游发展与差序政府信任再建的关联

  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大发展,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成为旅游业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旅游模式。学术界和业界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总体来说,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依托乡村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围绕乡村的民俗节庆、农事体验等活动,结合乡村的建筑、文化等资源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方式。由此不难看出,乡村旅游发展的范围是在农村,乡村旅游体验的项目是传统的农事活动、民俗风情,乡村旅游中食宿是农家院、农家菜,这些要素的提供都来自于农民,归根到底,乡村旅游的根在乡村,在农业、农村、农民。

  政府信任的差序性在部分基层单位客观存在,其中村、镇这一级基层单位往往是较为集中的矛盾点,主要原因在于大量的服务与治理工作均由基层单位直接面向普通大众,而大众的需求由于个体的差异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类型,当大众的部分需求(无论合理与否)得不到满足或者解决时,那自然对基层组织产生或多或少的不信任。

  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和政府信任两大看似不搭界的问题,其实拥有很多的共同点。

  1.二者的空间都在基层,有的就是在乡村。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乡村旅游和政府信任两个主题概念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服务空间均在基层,确切地说大部分就是在村一级的广袤乡村,因此二者有着共同空间和语境。

  2.二者面临的问题大致类似,都是建立在基层大众信任、认可的基础上,均存在着如何满足基层大众的各类需求。李连江认为,“生活满意度也与政治信任有显著的关系,生活满意度低的人对政府的信任度较低,对与其生活质量直接相关的基层政府的满意度更低。”由此可见,基层政府组织要弥补、改变差序信任政府信任,就一定要获得基层大众的信任与认可。而乡村旅游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让年轻人返乡,是让乡村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如果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到这些,那么基层大众对乡村的接受与认可就会大大提升,对乡村旅游的支持与参与就会越来越多,对外来游客的友好度就会越来越高,同理,也会对基层政府组织产生极大的信任感。

  2015年,中央领导同志在湖北恩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调研旅游扶贫工作时强调,“乡村旅游是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旅游扶贫是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有效方式,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扶持贫困群众开展旅游创业就业,鼓励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积极探索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等入股参与旅游开发,让贫困群众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从这段讲话中不难看出,扶贫、致富等均是基层大众,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重要诉求,也是取得基层大众信任的关键要素,同样也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能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乡村旅游发展如何推动“差序政府信任”再建

  1.旅游项目的选择要符合乡村的传统文化与发展需求

  目前,旅游业风起云涌,各类IP层出不穷,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旅游项目的选择一定要科学谨慎,因为乡村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非常脆弱,项目一旦落地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的。基层政府组织要在项目设计规划前就充分把好立项关。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项目适合乡村旅游开发建设?

  第一是要符合乡村的传统文化。几千年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乡村有别于城市、有别于其他国家乡村的特殊文化传统,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开篇中就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所以与乡村文化背离、与乡村民俗相左、把乡村文脉割裂的项目不能作为乡村旅游项目来开发。

  第二是要符合并满足乡村继续发展的需要。农业耕地基本红线不能碰,这是关系到让稀缺的土地资源为国家及农民增加更多的产出与效益的问题;损害农民利益的项目不能上马,不能仅顾眼前蝇头小利,而忽视长久发展;变相地产项目不能做,否则极有可能变成少数人的私人别院、俱乐部、会所,而侵害了原住民的利益。旅游项目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乡村的现有基础,如空置的民宅、仓库,早年废弃的农业设施设备,具有一定人文历史价值的村落遗址等等。

  坚持这两点,就是坚持了以农业、农村、农民为首要考虑因素,那么基层大众自然而然选择和基层组织站在一起,响应各种号召、参与各项活动、贡献各自力量。

  2.旅游项目的开发运营管理要充分吸引原住民参与

  选择适合的乡村旅游发展项目,不代表乡村旅游的发展就一定能成功,开发、运营管理至关重要。目前,各类开发模式、运营管理模式也纷繁多样,但无论哪种模式,关键一点在于是否能够充分吸收原住民的参与,充分利用乡村富余的劳动力。在项目的前期开发中,充分重视原住民意见,以原住民利益和乡村发展为主要诉求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早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随着年龄的增大,大部分又陆续返乡成为新一轮农富余劳动力。因此旅游项目运营管理中,要能吸收乡村富余劳动力,让一部分尚有余力的乡村留守人员参与到项目的运营管理中来,他们可以是游客的土导游员,接地气的服务员,充满热情的管理员,维护乡里秩序的治安员……

  只有这样,原住民才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袖手旁观者,更不是充满抵触的敌对者,而基层组织在这其中要做好和投资运营方的沟通与接洽,帮助双方建立顺畅有效的沟通渠道与合作模式。

  3.旅游项目的后续发展一定要带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或多或少滞后于城市发展,乡村旅游有带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扎根乡村,创业乡村,回报乡村。

  邱羽琪认为,“在推广乡村特色旅游的同时,传承历史文化,推动村落发展,本地青年应成为主角”,“本地青年,一方面,对自小长大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了解当地的历史变迁和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对时代的发展有着敏锐的触觉,勇于创新,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强,服务意识也较高”,“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把众多青年吸引回乡就业创业。反之,通过青年回乡就业创业,也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创新,更好地传承本地历史文化”。年轻人回来了,乡村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而基层组织在吸引年轻人返乡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将乡村发展建设各项信息传递给在外青年,另一方面又可以制订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参与建设。

  综上所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乡村旅游的发展既是提升乡村村容村貌、丰富乡村业态、满足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渠道,又是精准扶贫、支持乡村创新创业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带动基层组织进行“差序政府信任”再建的破窗器之一。

(作者:殷托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