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旅游体验相关研究
时间:2018年01月04日信息来源:南开徐徐道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旅游体验的本质和内涵

  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的学者研究的角度各有不同。形成了一些优秀的学术成果。本研究主要集中论述国外学者关于旅游体验本质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就是旅游体验定义以及基础理论的相关的研究。学者布斯汀(Boorstin)在他的学术论文中认为旅游体验的本质内涵就是一种趋于流行化的旅游消费,但是由于所有的旅游者的旅游相关经历和旅游产品活动等内容都是相关的旅游企业预先设计好的,所以现在游客们所经历的的旅游体验本质上都属于一种不真实的或者称之为失真的体验。对于Boorstin学者的这个论断,一些其他的学者通过研究也给出了与之相近的研究成果。其中代表人物如Maccannell(1973),他更倾向于这样的一种观点,即人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烦恼。人们不知道采取何种有效手段去克服这样的困难。而旅游这种活动恰恰是是通过追求一种“真实性”的经历,因此通过旅游来克服和消除这些烦恼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旅游则成为克服烦恼的一种最积极的手段。

  但是除了认为旅游体验只是一种“经历”。其他的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学者Prem(2004)等便将旅游体验当成旅游者在一定的境遇环境中对与自己能够感知和能够认知的事物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的印象,并且这种总体的印象将随着旅游者自身不同水平程度的愉快和舒适程度而发生变化,即旅游体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的适应条件与之相对应,并随这旅游者自身的舒适和愉快的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也有的学者认为旅游体验是一种偏向于创造性的体验。正如学者Greg Richards(2005)等在研究成果中阐述,对于那些旅游者能感受到的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是属于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体验,而对于什么是创造性的旅游体验。学者们认为创造性旅游就是通过创造性地将旅游目的地所属的各种不同类别的旅游资源进行运用,进而为旅游者们提供一种独一无二的体验,但是这种创造性的应用,是允许旅游参与者们形成他们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叙述,这些参与者们可以利用他们自己的想象潜力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进而能够在目的地获得创造性的旅游体验。以上这些是国外的学者们对于旅游体验研究成果的论述。

  而关于旅游体验内涵和定义的研究,在国内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其中最为著名便是谢彦君学者。谢彦君在其发表的论文中强调,旅游体验是旅游活动中最为核心的要素。通常认为旅游体验就是旅游者在与其当下情境深度融合时所获得的一种身心一体的愉悦感受,而这种愉悦的感受是旅游者个体通过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进而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旅游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与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谢彦君学者的这个论述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关键的要素,即旅游者与情景的联系、旅游者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旅游者的心里活动。这表明旅游体验不是单一某一相关的因素形成的结果,而是几个因素相关作用的结果。之后谢彦君在其博士论文更加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了国内以及国外关于旅游体验的一些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而提出了与旅游体验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范畴,阐述了旅游体验的意义、内容和实现方式等,进一步拓展了旅游体验的理论领域。这些最终收录在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视角这不旅游体验的学术著作中。并在一次强调旅游体验是旅游世界的硬核这一重要观点。邹统钎(2003)等在其论文中对于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以及旅游体验所造的原则进行系统的划分和论述。尤其认为旅游者在旅游中追求“三感两求,三感是指新鲜感、亲切感和满足感;两求是指求补偿、求解脱。那么对于旅游体验所追求的也就是这“三感两求”。学者堪莉(2003)则认为旅游体验应该分为两种,一种属于精神层面的精神享受,另一种则属于物质层面的东西,也就是物质享受;同时旅游体验依赖物业分为两种,一种是依赖于基于事物表面的观察,而另外一种则是基于旅游者自身对理性世界的深思。正是这两种不同的体验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学者伍海琳(2006)则提出,旅游体验是旅游主体,也就是旅游者通过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旅游客体包含的内容有旅游吸引物、旅游目的地等一切与旅游主体相关的要素。

  相对照国外的研究而言,目前国内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还存在一定差距,求其在旅游体验基础理论领域,这一块的相关研究现在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于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旅游体验的理论体系。而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内的研究和其他的领域的研究有着相同的问题,就是现有的研究更加偏重于应用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但是对于游客体验本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则比较稀缺,而对于对策性研究缺乏针对性,主观性太强。而对于旅游体验产品开发与旅游规划体验方面的研究,目前与西方国家的研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

  旅游体验产品的研究

  对于旅游体验产品的研究,国内的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此做了研究。学者魏小安等(2004)提出在旅游规划中,可以运用旅游情景规划、旅游体验项目设计的方法,来为旅游者进行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已达到为游客们创造出高质量旅游体验的目的。葛红丽(2009)通过对北京欢乐谷主题公园进行研究,指出应该注重旅游品牌体验的塑造。徐燕(2009)通过对海洋主题公园产品设计的研究,从"情景体验、高科技、增旅游者互动"3个方面提升海洋主题公园体验产品设计的创新的思路。谢春山、张裕金等(2015)针对游客消费趋势,对旅游体验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进行了研究。薛群慧(2008)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旅游产品的研发中,并针对民族村寨旅游体验产品提出具体设计思路。张振祥,蒋倩(2016)基于旅游体验视角,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民俗旅游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发展的建议。章皙妮(2010)对于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提出了建议,并指出实景舞台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的最佳模式。梁彦明(2005)作者提出了一个基于游客体验的旅游产品设计分析框架——PEAR矩阵分析法,即参与者(People)、旅游环境(Environment)、游憩活动(Activity)、内在的反映(Reaction),这四个要素对于旅游产品设计至关重要,同时梳理总结旅游体验设计的五个基本的原则。吴文智,庄志民(2003)通过对古村落旅游产品的发展开发进行研究,提出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创新具体的模式,注重旅游体验活动产品的意象塑造。袁国宏、张月芳(2006)指出了旅游产品价值的本质和内涵,认为旅游产品是由有形商品服务、深刻的体验、以及引导的转型四个方面要素构成。黄耀丽、李凡等(2006)对于沙漠旅游的旅游体验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沙漠旅游的形成的角度对于沙漠旅游开发规划、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沙漠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周永广、徐林强等(2008)通过运用"情景规划、体验设计"的方法,指出了体验旅游的发展规划的思路和模式。指出需要在在研究和掌握了游客心理和角色特征的前提下进行体验服务的创造,以此来使顾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的类型

  对于旅游体验类型这个主题的研究国外学者科恩(Cohen,1979)的研究最为人所重视。科恩认为游客的旅游体验类型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即休闲、转移、体验、试验和存在。这五种类型分别表示与之相对应的五种体验的方式,即审美、避世、求知、寻找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感受异地文化。而学者Driver等人(1991)通过研究,认为旅游体验应包括身体适能、消除紧张、逃避身体压力、户外学习、分享共同价值、独立性(增进家庭关系)、自我反省、与体贴的人相处、成就感刺激感、身体休息、教导领导他人、尝试冒险、减少冒险、认识新朋友、创造性、怀旧、宜人的享受自然气候等类型。他的这个划分更加的具体全面,将与游客有关的所有的因素都包含其中。而学者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2002)两位学者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提出的体验的四种类型(4E),对于体验的研究影响最大。在《体验经济》中,两位学者将顾客的参与程度作为横轴,将吸收及沉浸作为纵轴。将旅游体验划分为四大类,即娱乐(Entertainment)、教育(Education)、逃避(Escape)、审美(Estheticism)。以上这三位学者对于体验分类的研究,对于这个领域研究的影响巨大,之后的很多关于这个体验分类主题的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很少再有创新。对于旅游体验分类的研究,国内学者也做了相应的研究。邹统钎等(2003)研究提出,认为“旅游的本质是一种体验活动”,并对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等五种类型的旅游体验活动进行了区分,指出旅游体验活动包含三大特征,即个体性、参与性、综合性,并且详细论述关于塑造旅游体验活动四大原则。而学者牛君仪(2014)也论述了旅游体验分为4种类型,即刺激型、归旧型、文化型和娱乐型。学者龙江智、卢昌崇(2009)研究旅游体验的层级,处于不同层级的旅游体验,包含着不同的旅游体验内容与之相对应,从而是旅游者体验到不同的愉悦类型。并进一步将旅游的体验划分为感官体验、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回归体验和灵性体验等五个模式。

  旅游体验的其他研究

  对于其他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基于现象学视角,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学者宗圆圆(2012)从公益旅游研究的角度出发,对于以往的关于公益旅游体验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公益旅游的发展趋势。学者张斌,张澍军(2010)从现象学方法的视角,对旅游体验、旅游体验的整体性以及旅游世界和生活世界,旅游体验的自身构成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旅游体验就是在异地场的非谋生实践体验与生活世界积淀的体验相互激荡构成的境域中构造自身。赵刘,程琦,周武忠(2013)也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旅游体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体验的本质实际是被旅游者的意识所构造,然后通过意向的作用对感觉材料进行统计的结果。还有学者彭丹(2013)基于与旅游者进行互动的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并提出基于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社会关系建构的概念模型。李经龙、张小林、郑淑婧(2005)从规划的角度对于旅游规划的重点在于为旅游者营造独特的旅游体验形式,并要注重旅游体验要素的设计。范春(2009)在进行旅游景区设计研究时,提出通过对旅游体验场理论和形式美学理论的运用,从旅游者的五官功能感受切入,对旅游廊道进行已达到游客主体体验之间的差异化的要求。

(作者:徐虹 赵丛林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