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越宏大的国家战略,越需要市场主体的创新驱动
时间:2018年05月03日信息来源: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政府间协议仅在文化交流领域就签订了318项,金融、贸易、物流、交通、电信等领域的合作日渐增多。旅游部门为此推出了一系列落实措施:连续两年把“丝绸之路”作为年度国际推广主题,制定了《丝绸之路旅游总体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规划》,在北京的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和成都的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期间,先后组织召开一带一路旅游部长会议,已经和将要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瑞士、欧盟、东盟、澳大利亚、土耳其等沿线国家互办旅游年。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让旅游成为民心相通的亮丽纽带”及其相关建议,获得各国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普遍认同。近来,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也纷纷加入到这一进程中,包括我们这次峰会倡议成立的“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都为旅游在这个伟大进程中发挥作用奠定了坚实的理想基础和现实支持。

  现在,该是市场主体发出声音、旅游企业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多年来,每当人们谈起国家战略,似乎都是政府、国企、大工程、科研机构和高头大章相关联。从“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到“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从“大众旅游新时代”到“全域旅游新方位”,从五年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思路,一个又一个需要专家权威解读、需要媒体画出思维导图的文件,一级又一级召开的出席人员规格高、形式创新多的旅游发展大会,一项又一项动辄上百亿元的旅游工程和上万亿产业的发展规划,一篇又一篇开创新时代、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新闻报道,感觉都是那么地振奋人心。所有参与文件写作和会议组织的行政主体都被神圣使命感和光荣责任感鼓舞着,却很少听到旅游集团、旅行代理商、旅游住宿机构、餐饮服务企业、航空公司、网络约车、共享单车等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声音。当我们离开主席台、闪光灯,步出喧嚣的舆论场,回到日常生活和商业实践中,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不言而喻的朴素真理:国民经济从来都是由成千上万的市场主体与千千万万的消费主体的市场互动中形成的,旅游发展战略更是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广泛认同、共同参与和创业创新。宏伟的蓝图很好,但是我们不能一直围着它看来看去,反复地发出“好、伟大、创时代”的赞叹,而是需要更多人,特别是企业家和经理人员以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把这张蓝图落地,成为一个个看得见的旅游项目、消费得起的旅游产品和高效、诚信、有品质的旅游服务,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境内外游客来到中国、来到河南、来到开封,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体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分享本地居民的当代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战略从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文件和口号,更不是某些特定机构的专利,而是与市场主体息息相关,旅游企业扎实做好日常的投资、运营、管理和研发创新就是为国家战略服务。如果再能够以创新意识和商业能力解决旅行过程中消费痛点的同时,还能够引领和创造新需求,那就不仅仅是服务国家战略,而是国家战略特别是旅游发展战略要服务的对象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主体要深入了解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和积极承担国家战略。

  越是宏大的国家战略,越是需要市场主体的品质保障和创新驱动。“一带一路倡议”固然要对接,但是不能停留在概念和口号上。旅行服务商要面向入境旅游者,面向广义的旅行者,面向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中国服务”。

  当代中国旅游业是从入境旅游接待起步的,导游曾经是多么有社会价值、也有个人尊严的职业;旅行社曾经拥有过串联京西沪桂广等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统筹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带头大哥”地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越来越多的负面标签贴到导游职业和旅行社行业头上,什么欺客宰客,什么购物陷阱,不一而足。多少年了,我们出过像陈秉贵、李素丽这样坚守在平凡的服务岗位上,为社会传颂的典型人物吗?没有。我们出过像“鞍钢宪法”、海尔、华为这样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质量标杆吗?没有。我们真正理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强大的市场主体,就没有旅游强国的未来”论述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落实到位了吗?没有。如果不能在大国工匠、服务品质和研发创新等旅游经济的底层器件上做出突破性进展,不能重塑入境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信心,而只是在概念和规划上做表面文章,只是在出境客源组织、产品销售平台和市场渠道上下功夫,那么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很可能只是镜花水月而已!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随着美丽中国旅游梦的现实目标越来越近,市场正在重回全面稳步增长的通道。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的变化,比如散客化,或者说自由行越来越多了,商务旅行者的当地生活体验需求越来越高了,旅游供给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原有的接待模式必然要做根本性变革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迁的现实要求。比如远程自由行市场的“机+酒”产品,比如目的地生活体验的“共享模式”,比如碎片化时间的“司兼导”一日游甚至半日游项目,都需要旅行服务商深耕细作。围绕市场主体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新动力的主题,我在近年来的市场调研中,一直在寻找能够把现代商业模式与游客当地生活体验需求有机结合的“新地接”。事实上,游客与投资者也在寻找这样的团队和项目。

  在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旅行服务商当然要服务中国出境旅游者。但不只是把组织好的客源送出去那么简单,更不能利用部分没有出境旅行经验的人贪图便宜的心理,一味推销低价游。从旅行服务商来看,虽然短期内能够扩大市场份额,最终却可能把高价值的游客逼到自助旅行的路子上去。低价游客真的会害死人的啊!要围绕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需求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重点解决好境外“当地导游”、“购物推荐”、“汉语讲解”、“当地租车”等自由行游客的异地需求,满足团队游客更加休闲、更加自在的跟团游需求。在这方面,中国国旅、中青旅、广之旅、春秋旅游等市场领导者,携程、蚂蜂窝等线上旅行服务商,还有成都的远海旅行社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上周在北京的永利国际旅行社调研,已经成为旅游零售商领导地位的爱嘉途品牌的创始人洪喆先生告诉我,只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深入社区,深耕目标市场,围绕基本需求与客户耐心沟通和长期互动,才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对于品质的信仰者而言,资本推动的量的扩张和快速复制,并不一定是首选策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产业面临的现实课题是重建国民大众对旅行服务商的信任,这是品质旅行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旅游强国战略的现实支撑。在快速增长的大众旅游时代,希望这样基于商业实践的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能多些,再多些。我愿意再次强调,任何无充分的要素准备和商业能力的快速扩张都可能落得个“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结局。

  只有市场主体的基本面而非少数领先型企业,有意愿,也有能力关注服务品质和商业创新,旅游产业才会有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可能。全国现有两万七千多家旅行社,机票、火车票代理和各种方兴未艾的俱乐部就更多了,其中绝大多数是分布在三四线城市的中微型企业,如何帮助他们成长,引导他们跟上科技、文创和时尚的步伐,如同消除贫困人口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样,也是制约旅行服务商转型升级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课题。政府部门不能只盯着几家大集团、大企业,专家学者不能只顾着造词、造势,说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相反,政策优化和发展战略的研究者必须沉下心来,真正走进旅游市场主体的商业第一线,找出适合这一家、这一类旅行社生存、发展和创新的现实路径,然后才是整个产业的战略谋划。比如旅游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有了共识:旅游要发展,统计要革命,数据要掌控。问题是我们生产的数据除了新闻价值以外,能否真正为企业所用,或者说对于市场主体的生产实践和创新发展是否具有商业价值?可能不是那么乐观吧。构建创新型旅游产业发展道路,践行旅游强国战略,一定要着眼于绝大多数市场主体的现实条件和基础需求,走“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千方百计地扩大旅行服务产业的市场基础,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解决现有市场痛点的同时,发现新市场,创造新需求。

  作者:戴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作者:戴斌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