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中国旅游业改革发展报告(2016-2017)之二:中国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新目标
时间:2018年06月18日信息来源: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一)三大目标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旅游业改革发展的目标是: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旅游强国,开创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

  1.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刚性需求、常态化的消费选择,也成为衡量幸福生活指数的重要标准、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新的时代下,解决人民对美好旅游生活需要与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通过旅游发展让更广泛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公平感和幸福感,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核心目标和重要使命。

  2.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旅游强国。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推动我国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发展成为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第二步:到2030年,推动我国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发展成为较高集约型旅游大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旅游业的现代化。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成高度集约型的世界旅游强国,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目标。之后,再用10年,到2050年继续全面提升我国优质旅游发展水平。

  3.开创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发展优质旅游,成为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关键目标。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注重旅游“质量”、“品质”、“服务”,坚持走中国特色内涵式旅游发展之路、坚持走高渗透融合发展之路、坚持走依法治旅之路、坚持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坚持走全方位开放开拓之路,全面提高优质旅游发展水平,开创我国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

  (二)五大关系

  实现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的发展目标,需要处理好以下五组关系。

  1.规模与品质、速度与内涵的关系。适应新时代和旅游发展新要求,旅游改革发展要从规模向品质转变、从速度向内涵转变,更加注重旅游发展的质量、品质、服务、效率,大力发展优质旅游,走内涵型发展道路,推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增长动能转换,全面提升我国优质旅游发展水平。

  2.产业与事业的关系。转变经济导向和增长主义导向,确立兼顾产业和事业双重属性的全面发展体系,坚持旅游发展经济导向和社会导向的统一,强调旅游业社会功能,强调政府在保障公民休假权利和旅游权利等方面的重要职责,以旅游的事业属性为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3.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关系。突破单一经济效益指标,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综合最优衡量旅游业,强调旅游业的非经济功能,全面释放旅游发展带来的综合效益,建立面向社会面向民生面向未来的中国旅游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4.发达和欠发达的关系。着力解决旅游发展不均衡问题,把旅游业融入国家各层面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战略中,统筹区域、协调城乡,推进跨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加强城乡之间的要素交换和流动,提升旅游部门统筹协调能力应对跨区域、跨行业问题,促进城市和乡村、东部和中西部旅游的均衡发展,构建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5.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构建现代化的旅游经济体系和旅游产业治理体系。重点在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边界关系,既用好“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充分借助“看得见的手”,营造良好公共服务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也要利用社会组织力量,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

  (三)七大理念

  1.基于品质的理念,构建优质旅游新体系。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内涵式旅游发展之路,坚持走高渗透融合发展之路,坚持走依法治旅之路,坚持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坚持走全方位开放开拓之路,形成内涵式发展为根本,融合发展和全方位开放开拓为双轮,科技创新为动力,依法治旅为保障的优质旅游新体系,构建更加安全、文明、便利、更加快乐的优质旅游。

  2.基于改革的理念,构建全域旅游新局面。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新时代的旅游改革,是以全域旅游理念引导的深入灵魂的改革。旅游业作为改革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各方面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对旅游业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进而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基于融合的理念,构建产业联动新格局。立足现实国情,基于融合的产业联动是实现旅游供给侧改革和全域旅游的突破口。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仅可以创新旅游产品,降低交易费用,解决旅游供给中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而且可以使各种旅游资源在融合利用中获得最优化的开发利用。进而,在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中充分发挥和调动各产业的资源及其优势,实现全域内全业互补。

  4.基于创新的理念,构建高效发展型旅游。旅游发展需要尽快实现从数量型、规模化扩张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旅游业发展必须依靠产业政策优化、企业能力提升以及综合创新和集成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旅游增长从投入驱动向效率驱动的转变,构建高效发展型旅游,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5.基于幸福的理念,构建生活引领型旅游。发展全域旅游成为建设“幸福中国”的重要源泉,成为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全民旅游的热潮正在掀起,旅游产业成为领跑的幸福产业。旅游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城市白领到新生代务工农民,从个性十足的学生到银发一族,旅游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消费。

  6.基于绿色的理念,构建两型发展型旅游。必须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理念融入到旅游业,把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提高旅游业的资源节约度和环境友好度。坚持绿色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旅游发展模式,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也将深刻影响地方政治生态和社会治理,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7.基于开放的理念,构建大国外向型旅游。新的全球格局之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勾画了一幅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蓝图,而在这幅蓝图之中,旅游注定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旅游在促进跨区域、跨国界政策融合、设施互通、经济合作、人员往来、文化交融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旅游是增进人民亲近感的最好方式”。旅游业正以越来越成熟的姿态出现在国际合作的舞台上,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中共识最多、见效最快的领域。

  (四)九大方略

  新时代的旅游业改革发展,需要围绕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核心使命,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抓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改革发展,发展优质旅游,推动从高速旅游增长向优质旅游发展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旅游强国。

  1.坚持以人民旅游需要为中心。坚持游客主体地位,创新旅游业态和服务模式,增加旅游产品有效供给;加大旅游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与大众旅游新时代相匹配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旅游满意度导向,重视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服务品质;突出民生导向,加大旅游扶贫力度,通过旅游带动更多群体过上美好幸福生活;坚持融合共享,实现旅游成果全民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2.坚持中国特色内涵式旅游发展。更加强调质量效率、特色、创新的集约式发展,更加注重旅游发展的价值内涵;更加注重制度内涵,创建和完善优质旅游发展制度环境,加快形成推动优质旅游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评价体系;更加注重产业内涵,不断加强旅游产品的创新力和丰富度,培育产业发展品牌资产和竞争优势;更加注重服务内涵,树起“中国优质旅游服务”的招牌,开创优质旅游发展的新时代。

  3.坚持全面深化旅游改革。创新旅游体制和治理体系,综合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市场监管制度、导游体制、旅行社体制等综合改革,纵深推进旅游统计、旅游投融资、假日制度、边境旅游、旅游发展绩效考核等专项改革,横向推进交通、土地、金融、规划等旅游相关的配套改革;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创新旅游产业宏观调控方式,推进旅游政策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创新旅游发展市场机制和平台,促进旅游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旅游发展创造新空间。

  4.坚持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围绕旅游供给质量变革,推进“旅游+”和“+旅游”,发展一批旅游新业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实现从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旅游转变,提高旅游供给质量;围绕旅游供给效率变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创新融入资金、文创、科技、人才、组织等新动能,做大做强旅游企业主体;围绕旅游供给动力变革,利用新技术,提高旅游业科技含量;围绕旅游供给服务供给变革,补齐旅游公共服务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供给短板,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5.坚持全面依法治旅。健全完善以《旅游法》为核心旅游法规体系,加快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创新推进导游等法规制度改革,保障旅游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探索旅游执法体制,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法,鼓励设立“旅游法庭”、“旅游警察”,建立跨部门的旅游综合执法体系,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旅游领域内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行政决策机制,在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探索建立法律顾问、第三方评价等制度,提升旅游部门依法履职水平。

  6.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完善乡村旅游区域规划;加强产业要素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乡村资源,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构建乡村产业基础;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美丽乡村和生态乡村;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等改革,创新乡村旅游组织方式;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将乡村旅游文化传承和创新相统一,促进乡村文明复兴;以乡村旅游为核心推动旅游扶贫,助力扶贫富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7.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旅游城市群、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珠三角旅游城市群、成渝旅游城市群、长江中游旅游城市群等健康发展;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引领发展,实现旅游发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支持中西部地区突破发展,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以冰雪旅游为核心,发挥旅游业在新一轮东北振兴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支持力度,以旅游带动地区经济社会的脱贫致富;创新区域发展机制,促进城市乡村、不同区域间旅游的均衡发展。

  8.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监测体系,在旅游项目规划、开发、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建立旅游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创新旅游生态文明考核机制,培育绿色旅游消费方式;加强旅游与生态融合,发展生态旅游,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形成旅游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旅游发展新格局。

  9.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促进旅游业双向开放、市场互换和要素有序流动;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完善多层次旅游合作交流机制,开展国家旅游年等高层次旅游活动,将旅游发展与国家价值体系构建相结合;主动参与全球旅游治理体系,成立国际旅游组织,举办国际旅游活动,提升中国在国际旅游业界的话语权和规则制订权,为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机遇、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七大机制

  新的时代下,推动旅游改革发展,需要建立一系列优质旅游发展的新机制。

  1.市场机制:创造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环境。改革政府和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调整旅游监管方式,实施有度有效监管;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门槛,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统一、公平、竞争的旅游市场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旅游企业。

  2.产业机制:形成“旅游+”的产业融合机制。立足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开放、包容的市场及政策环境,形成“旅游+”的新政策;重构旅游产业内部价值链和要素组合,创新旅游服务内容、方式和业态,形成“旅游+”的新机制;推动旅游产业从封闭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旅游业与多种产业的深度磨合、融合、组合,形成“旅游+”的新产业框架体系。

  3.增长机制:建立创新机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重视科技应用。全面深化旅游改革,调整旅游发展绩效评估、政府考核体系、产业政策着力点,全面提升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的全面变革,提升旅游发展效率;抓住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重视科技应用,提高旅游业科技含量,构建技术驱动的中国旅游业。

  4.治理机制:建立社会化、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创新“1+3+N”的旅游管理改革,强化旅游部门综合协调职能,实现治理新格局;创新旅游市场治理方式,推进旅行社及导游体制改革,推动旅游市场秩序要素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全流程监控;完善旅游治理的社会支撑体系,健全旅游行业协会自律监督机制、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社会信用体系等制度,提升旅游治理能力。

  5.权益机制:加强人民群众旅游的权益保障。政府和社会机构应为人们旅游权益的获得提供政策保障、创造物质条件和基础;坚持以游客为中心,全面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完善以带薪休假为核心的假日制度,鼓励错峰休假,保障人民享有旅游所需要的闲暇时间和自主安排空间;加强对低收入群体、残疾人、老年人、青少年等弱势群体的旅游权利保障,推进社会旅游,扩展旅游权利的受益面。

  6.生态机制:构建生态与旅游和谐发展机制。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底线,完善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监测体系,增强旅游发展可持续能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一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项目,促进生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制度;建立旅游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创新旅游生态文明考核机制,提升旅游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水平。

  7.品牌机制:构建“中国优质旅游”新体系。以“硬件标准化、服务温馨化、产品多样化、安全稳健化”为导向,实施“中国优质旅游”品牌战略,擦亮5A、4A级景区金字招牌,提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塑造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品牌,优化星级饭店、精品旅游饭店、文化主题旅游饭店、旅游民宿品牌等,建立有进有出的旅游品牌动态管理机制,树立我国旅游品牌优质形象,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未完,待续)

  中国旅游业改革发展报告(2016-2017)课题研究组:

  顾  问:杜志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组  长: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副组长:李明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金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

  本部分执笔人:廖斌、金准

(作者: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