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旅游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大有作为
时间:2018年09月25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我国的扶贫攻坚作为21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倍受世界瞩目和赞赏。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形式,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现在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还有不足3年的时间,我国尚有3000万农村人口需要脱贫。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中央专门制定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旅游部门应该认真贯彻落实这个意见,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勇于作为、大有作为。

  一、旅游扶贫具有的独特优势

  资源覆盖面广。开展旅游扶贫,首要条件是要有旅游资源。我国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都在老少边穷地区。这些贫困地区,由于过去条件的限制,往往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和外界的交往少。这也带来一个好处,就是生态保存完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不但自然条件好,而且由于对外交往少,文化受外来影响小,所以民风民俗保持着原汁原味。这种不加人工雕饰纯天然的原野风光,不经大拆大建自然流传的老村祖屋,不经乱编乱改、祖祖辈辈心口相传的乡风民俗,正是大部分人心中寻找的“乡愁”,也正是发展旅游的顶好资源,这就为旅游扶贫奠定了良好基础。

  选项自由度高。旅游的产品非常丰富,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在选择旅游扶贫项目上非常灵活。它不像工业企业,非得讲求规模,也不像农业企业,非得讲求高产,更不像科技产品,非得站在前沿。但它可以是农业产品,也可以是工业产品,更可以是科技产品。它可以站得很前沿,也可以做得很复古。特别是对于贫困农民,由于条件有限,更多的可以立足于自身的实际,灵活地选择自己能够做、做得了的项目。

  规模限制性小。扶贫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政治工程,其目的是帮助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子,让贫困户在小康路上不掉队。因此,扶贫项目对规模、效益并没有过高要求。旅游项目正是具备了这种特性,大可以大到若干平方公里,小可以小到一间农家小屋。这种规模上的灵活性决定了项目上的可选性,给贫困户在选择脱贫项目时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也给政府推动扶贫攻坚提供了更多的抓手。

  投资灵活性强。和其他产业一样,搞开发,做旅游,办项目,在解决了资源问题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投资,也就是钱的问题。但贫困户之所以“贫”,最缺的也就是钱。旅游扶贫最大的优势也就在这里,由于规模不限,选项自由,资源自有,所以,投资的灵活性就强。钱多做钱多的事,钱少做钱少的事,有的项目甚至花很少的钱就能办成。以帮助贫困户办农家旅馆、农家餐馆为例,房子农家自有,鸡鸭农家自养,蔬菜农家自种。有了这些基础,只要帮助其对房屋进行整修,添置必要的家具、炊具即可。

  技术适配性广。旅游扶贫,主要利用农村现有资源,传承农村千年流传的文化,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贫困农民很容易找到自己做得了的项目。而且,农民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绿水青山,亲手培育,一草一木,饱含深情;风土人情,代代相传,一招一式,烂熟于胸。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对于农村人来讲正是用其所长。不但如此,有不少的传统工艺、祖传技艺,都掌握在农村人手里,他们掌握了独门绝技,就是某一技术、艺术的传承人。开发这些旅游项目,不但不存在技术门槛,而且通过他们带徒传艺,还能抢救、传承传统文化。

  效果显现快。旅游项目从总体上看具有投资大、回报慢的特点,但是,由于农村资源丰富,农民情况熟悉,加上政府推动有力,只要选项得当,不但能改变见效慢的现象,而且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油菜、白莲等是农村常见的农作物,但一到开花季节,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个时候,只要稍加规范,把这些花田打造成观光摄影点,不但农作物收入不减,而且还增加了旅游收入,其附加值大大提升。一个贫困户只要有这样一处观光摄影点,就有了脱贫的基本保障。

  二、旅游扶贫的主要形式

  规划大型旅游区整片推进。我国还有不少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贫困面广,国土面积大,但都是边沿地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基础设施不完备,知名度低,外人很少涉足。但往往这些地方自然生态、文化生态都保存完好。这些地方如果办小型旅游项目根本吸引不了游客,而且一户一户地帮扶,对当地的脱贫攻坚起不到太大作用。因此,对这些地方,就应规划成大型旅游片区,利用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优秀的文化传承,创办若干个关联度高、互补性强的景区,使整个区域成为旅游片区。利用这种形式,让农村彻底改变面貌,让农业实现转型升级,让农民就地变成旅游从业人员。

  建设大型景区吸收贫困人口就业。这实际上是一种就业扶贫。进入新时代以来,一股旅游热潮席卷全国,许多地方都在规划建设大型景区,包括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田园综合体、水利风景区、特色小镇等。这些大型景区,从建设到建成后的管理、运营,都需要大量的劳力。政府应该加强引导,从签订协议开始,就把吸收贫困人口就业作为一项要求,贯穿景区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作为投资者、企业主更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把吸收贫困人员就业当作应尽的义务,尽力多安排贫困人口到景区就业。

  村庄建设与景区建设紧密结合。近年来,国家启动了整村搬迁,移民扶贫。一是大型建设的整村搬迁,如库区移民,大型战略性项目的移民。二是极边沿地区的整村搬迁,即一些极边沿地区,由于交通极为不便,自然条件极为恶劣,需要整村搬迁。三是人员稀少地的整村搬迁,现在不少村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创业,村里只剩老人小孩。由于条件的限制,老人的身体、生活,小孩的入学都难以保障,这类村庄也有不少需要搬迁。不管哪类搬迁,要安置移民,都需建设新村。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启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大部分农村都要改造升级。不管是建设新村还是改造老村,旅游部门都要主动靠前,积极作为,把其作为旅游扶贫的良好契机和重要形式,把村庄建设和景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新村规划建设成景区,在老村改造中多融入旅游元素,同时,为贫困户规划确定好旅游项目。

  利用农民自有资源建小型旅游产品。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手上掌握了可以支配的资源,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民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有了更大的空间。开展旅游扶贫,就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贫困户开办小型旅游项目。这些旅游项目,投资小,见效快,是旅游扶贫的主要形式。笔者赘述几例。

  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点是指利用乡村资源建设的,有一定的规模,由两个以上项目组成的旅游产品,也可称作小型景区。如,某一贫困户有几百亩荒山,可根据具体条件,把其规划成小型的度假景区或小型观光区。

  采摘基地。这类项目的建设比较简单,只要是农村人,家家户户都种有蔬菜,不少人家都有果园,只要适当地扩大规模,增加必要的旅游元素即可。由于体验性强,适应人群广,这类产品深受游客青睐,发展也非常迅猛。

  摄影平台。也许有人认为,贫困地区都是落后地区,房屋破旧,景色不美,吸引不了摄影爱好者。其实不然,人们对美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高楼大厦是一种美,名山大川是一种美,整齐规范是一种美。在农村的荒郊原野上,荷花一片、梯田一垅、老屋几幢,何尝不是一种美。而且现在的城市人更喜欢的就是这种有乡愁感的田园风光、乡村风貌。我们扶贫人只要有一双识美的慧眼,帮助贫困户在合适的位置建立摄影平台,或者选择合适区域建立摄影点,就是一个很好的扶贫项目,而且花钱很少。

  农家旅馆、餐馆。帮助贫困户办农家餐馆、开农家旅馆、建农家民宿,在地点选择上应注意,一是要靠城,二是要邻近大型景区,三是可选择老屋保存数量较多、较好的村庄建民宿村。

  垂钓基地。垂钓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一项活动,而农村不缺垂钓资源,如鱼塘、水库、河流等,只要稍加改造,都可以作为垂钓场所。可以引导贫困户利用自家鱼塘,或把集体的鱼塘、水库承包给贫困户,帮助他们建成垂钓基地。

  民间工艺传承基地。我国历史悠久,民间工艺、传统手艺丰富多彩。这些民间工艺、手艺大部分在农村,而且不少农村人还保留着独门绝技。这些工艺、手艺、绝技,有的藏在深闺人不识,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吃香”,有的因为无市无价无人传承面临失传。但它们却都是做旅游的稀缺资源。如做米果、打草鞋、编斗笠,过去在农村司空见惯,现在却几近凋零,不管是从做旅游的角度,还是从抢救传统文化的角度,或是从旅游扶贫的角度,都应该把这类项目开发出来。

  三、扶贫对象通过旅游扶贫获得脱贫的方式

  成为股东。即贫困户把自己的生产生活资料如山林、土地、房屋,或传统工艺、手艺作为资产入股旅游企业,成为企业股东之一,通过分红的方式获得收益。这种方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入股大型旅游企业。一般建设大型景区,都需要不少的土地、山林等资源。因此,当政府或企业开发大型旅游景区时,引导当地农民,包括贫困户,把自己的资产折价入股。另一种是采取互助合作的形式,引导贫困农民与其他群众一道,把能开发旅游项目的资源捆绑到一起,共同开发,并根据资源资金等的比例确定股份。

  成为东家。即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引导贫困户按照开发者的需要,将土地、房屋、山林等资产出租,开发者只有使用权,所有权还归农户所有。也有几种做法。一种是一年一租或几年一租。即每一年或每几年签订一次协议,每次价格有所不同。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价格可随市场行情变化,双方均不吃亏。另一种是一次性签订,分期付款。即一次性签订30年或50年的租赁期,逐年或几年付一次款。第三种是一次性签订一次性付款。即一次性签订几十年的租赁期,并一次性付清全部租金。这样可以省去年年谈协议的麻烦,也可以让贫困户一次性集中更多的资金办好脱贫的事,前提是要保证贫困户在租金上不吃亏。

  成为合伙人。即掌握一定旅游资源、生产资料、生产技艺的贫困户,既不入股,也不出租,而是利用这些条件,按照景区的统一规划自办旅游项目,和整个旅游企业的关系有分有合。既服从景区的统一管理,又在经营上保持相对的独立。对外是一个整体,内部分项经营。一张门票对外,内部约定分成。举个例子,某地兴建一景区,某贫困户在规划红线范围内有一栋老屋。这栋老屋处于一片民居当中,根据规划,这片民居将改造成民宿。出于故土难舍,该贫困户不愿意把老屋出租或出卖给开发者。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协商,该贫困户按照统一的风格自己将老屋改造成民宿,服从景区的统一管理,自己进行经营。这样,他只需向景区交少量的管理费,大部分收入归自己所有。

  成为出让者。在符合法律、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协商自愿,贫困户可以把闲置的资产、资源通过买卖的方式出让给开发者,通过资产、资源盘活变现的方式摆脱贫困。如一贫困户有一块宅基地,多年闲置产生不了效益。该贫困户便把宅基地卖给开发商,使多年沉睡的资源变成了财富。这类现象是比较多的。我们知道,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而农村则大量房屋闲置甚至倒塌,大量村庄消失。这些消失的村庄,正是旅游开发的好资源,只要引导得当,就能利用这些资源,帮助不少贫困户脱贫。

  成为老板。对于有条件的贫困户,可以引导他们开办小型旅游项目,自己当老板。这里所说的条件,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资源条件,如土地、山林、房屋等,这一点,大部分农村人都具备。二是区位条件,小型旅游产品由于影响力不大,地理位置不好,很难有人光顾。因此,创办这类旅游产品,一般都应选在靠城镇、靠景区、靠大型企业、靠学校、靠人口密集区,或是整片整村地建设某一类型的产品,形成聚集效应。二是能力条件,自己独立做产品,办企业,要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或劳动技能。如办农家餐馆,应有一定的烹饪技能。

  成为旅游从业者。对于没有资产、没有资源,又没有一定技能的贫困人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他们到旅游企业就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就业,取得合理报酬,以劳力换劳资。采取这种方式,政府要花大力气做工作,一是因为贫困人口大部分在劳动技能上都不是很强,旅游企业不一定愿意接收;二是贫困人口所在地不一定有旅游企业,需要跨区域安置;三是要保障被安置人员的合理报酬。

  四、旅游扶贫贵在“精准”

  确定对象要精准。要搞好旅游扶贫,首先要精准确定扶贫对象。国家对贫困人口的界定是有标准的,即年收入低于2300元。2300元是个绝对数,低于这个绝对数的都是贫困人口。但怎样算法,是不是扶贫对象,还得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应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现在农村很多这样的情况,老人在家留守,儿女在外工作,有的还在外面做老板。这种情况就不能单独计算老人的收入,而应全家捆绑起来一起算。二是要考虑工作能力。扶贫对象应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才能扶得起来。如高龄老人、长年生病的病人等已不具备劳动能力,就不能确定为扶贫对象,而应直接进入社会保障渠道。

  确定原因要精准。贫困的原因往往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区域的整体贫困而带来的贫困,有的是资金困难,缺少投入带来的贫困,有的是缺少劳动技能而产生的贫困,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因赌致贫,还有的是因懒至贫。因此,在确定扶贫对象后,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深入地进行分析,对每一个贫困户是什么问题,因什么原因导致的贫困,都做到心中有数。

  确定措施要精准。正因为产生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旅游扶贫的措施也应因人施策,有的放矢,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不能认为给了钱、给了项目,旅游扶贫就能搞好,因为有的问题确实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因懒致贫对象,给了钱和项目就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因为钱他会花掉,项目他不去做。因此,对这些人,首先要扶志。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认识到脱贫光荣,贫穷可耻。特别不能一而再,再而三,花了钱又给,纵容懒惰,养成依赖。还有,有的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劳动技能。对这种贫困户,除了帮其解决资金和项目外,更重要的是组织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劳动技能。

  确定项目要精准。对于旅游扶贫,主要的手段还是利用开发旅游项目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但是,确定项目需要用心,要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做到精准,不能盲从。对于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应利用其良好的资源条件,集中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开发大型旅游区,用投入拉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有目的地多吸收贫困劳力就业,加快整个区域脱贫步伐。对单个贫困户,则要区别不同情况,帮助确定不同项目。如家里房屋条件比较好,又有一定烹调技术的,可以帮助其开办农家旅馆、农家餐馆。有一定种植技术的,可以帮助其建设蔬菜采摘基地等。项目选得准,脱贫步伐才能加快。

  确定规模要精准。凡是项目,都有个规模问题。对于旅游扶贫项目,合理的规模特别重要。一是因为资金有限,如果规模确定的不合理,要么办不了,要么造成浪费。二是时间问题。2020年全面消灭贫困,是党和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一定要实现的。另外,各个地方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消除贫困的时间表。旅游扶贫,必须围绕党中央的部署和地方政府的时间表进行,如果规模不适当,就可能拖后腿。因此,我们确定旅游扶贫项目规模,必须是一个跳起来能摘到的桃子,既要尽量让贫困户多得到收益,又是一个通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不能贪多嚼不烂。

  五、加强对旅游扶贫的领导

  说到底,旅游扶贫是整个扶贫事业的一部分,既是旅游部门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旅游部门责无旁贷,社会各方也要鼎力支持,党委、政府更需加强领导。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旅游,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不行,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旅游,它缺的不是资源,除地理位置外,主要是基础设施受限。因此,政府要把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电信等放在优先位置。特别是交通尤为重要,路不通不畅,景致再好也无从到达。

  努力搞好人才培训。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很多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不如人。这就需要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而旅游业包罗万象,不管是旅游就业,还是旅游创业,其技能的涉及面都非常广,旅游部门独家难以完成,必须在政府的层面上协调各方共同完成。

  积极出台激励政策。搞好旅游扶贫,一定的激励措施也不可少。为此,除帮助贫困户选好脱贫项目外,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可以根据创办项目的规模、类别、投资等情况,分门别类,制定不同的奖励政策,调动贫困户脱贫积极性。

  (作者单位: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

(作者:杨元珍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