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浅议旅游本科教育的应用转型
时间:2018年10月19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一、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发展回顾

  我国旅游本科教育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近40年的历程,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在旅游产业发展急需之时诞生,与旅游产业相伴成长,并形成了一些显著特征。

  1978年改革开放后,旅游接待开始从外交活动中分离,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产业。为解决当时旅游产业和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几乎空白的困境,原国家旅游局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8所院校委托开办了我国首批本科旅游专业,成为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开端。

  当时,我国旅游业经营内容主要集中于酒店餐饮住宿和传统景区观光接待;与之相应的,旅游本科教育培养的也主要是酒店管理和景区、旅行社管理方面的人才。这一阶段的旅游本科教育是从借鉴国外经验开始的,经历了从引进到消化、吸收的过程,初步构建起我国的本科旅游教育体系。

  2000年前后,随着新型旅游项目的风起云涌,各种主题景区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以会展业尤为突出;与此同时,传统旅游景区和传统旅游项目持续转型升级,旅游业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新阶段。此时业界对旅游规划的要求逐渐凸现出来,也成为旅游高等教育界的关注热点,并在旅游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999年至2003年,原国家旅游局先后出台了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办法、旅游规划相关国家标准,以规划为先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促进了业界和学界在规划思想、规划理论、规划方法等方面的不断进步。

  这一阶段的旅游本科教育更加面向中国的旅游产业实际,从产业实践中吸取了大量素材,构建了以旅游规划为核心的旅游学科体系,搭建了以酒店管理和会展经济管理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体系,形成了以旅游规划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培养体系,使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学科专业体系进一步得到提高和完善。

  以上回顾可见,我国近40年的旅游本科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前重点在初步构建旅游本科教育的框架体系;2000年后,旅游规划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得到进一步延展,但在旅游新业态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仍较为薄弱。

  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在较短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快速的产业发展,这为旅游教育取得瞩目的成就提供了机遇,也使得学界缺乏足够时间深入思考和开展专业内涵建设工作,由此造成以下不足:一是专业培养的同质化(与产业多元化不足有关),二是能力培养的空心化(与对产业认知不足有关),三是培养定位泛化(与专业培养能力不足有关),四是培养体系的学术化(与专业诞生的背景有关),五是大学教育的社会功能不够强化(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现状有关)。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专业应用能力还不够强大。

  这些问题产生了一些不良社会效应,例如旅游本科教育对考生及家长的吸引力不足,行业和企业对毕业生质量颇有微词,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初次就业比例不高,初次就业后脱离旅游行业比例居高不下等。在全球教育一体化竞争的今天,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未来发展中,上述状况已成为我国本科旅游教育迫切需要直面并切实改进的重要课题。

  二、旅游本科教育的应用转型之路

  应用转型是解决上述问题,将旅游本科教育带入新时代的关键。应用转型是指通过实施专业内涵建设的系统工程,达到强化专业应用能力的目标。从观念、定位到方法,各个层面都会影响应用转型的成败。

  1.应用转型的性质。旅游本科教育是为应用而诞生的,并在为旅游产业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壮大和完善起来。应用性建设始终伴随着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国的旅游本科教育虽然有着明显的学术化倾向,但它并不是传统的学科型教育。因此,旅游本科教育的应用转型和当前所说的新建本科院校应用转型具有不同性质,其具有自己独有的转型任务,与其他专业相比有着更高的阶段性转型要求,同时具有更加有利的转型条件。

  2.应用转型的定位。对“应用”理解的偏差可能带来转型定位不明,甚至定位下移。当前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新时代伴随重大机遇而生的是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旅游本科教育应朝着这样的目标和方向转型,即:在复杂变化的社会中,让学生能用其所学,面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具体而言,旅游本科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套方法论,使其能从既有的知识中探索新的未知,引导他们不断适应和挑战旅游产业发展的崭新未来。这就要求在更加广泛的视野下培养学生,而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进行培训。尽管这样在短期内可能会受到企业界的批评,但应该看到,在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旅游教育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追求的应是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必须规避企业对教育需求的短视对旅游教育造成的影响,始终坚持旅游本科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能在新的未知领域提问、分析和寻找答案的能力。

  3.应用涉及的领域。旅游本科教育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应该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范畴。微观上,要为旅游企业提供战略、运营、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人才,解决相关关键性技术和管理问题;中观上,要能够参与旅游行业管理活动,参与直至引导行业管理部门的旅游经济规划、政策与法规制定、标准研发和工作督导;宏观上,要发挥旅游高等教育对社会事业的促进功能,通过旅游规划和旅游活动组织,解决区域性社会问题,例如,农业旅游开发规划就应在农村社区空心化问题、农业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区域农耕文化特色丧失等方面发挥功能。

  4.能力的培养途径。应用能力有以行为为主的操作性能力和以思维为主的综合性能力,对不同能力应探索不同的培养途径。

  操作性能力虽然不是本科层次的核心能力,但却是理解旅游产业和旅游企业的必备能力,是参与跨文化交流的基础,甚至是学生入职阶段的“敲门砖”。对于旅游业生产、技术(含服务技术)等操作能力的培养,要借鉴高职高专示范性建设的经验,建立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组织模式。

  综合性能力才是旅游本科教育的核心职业能力,包括多视角分析和判断能力、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创意与策划能力、信息与传播能力等。对于旅游运营、商业管理、客户管理、营销管理、领导与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对现有学科型课程进行解构、重构的方法,组建相应的综合性训练课程,用以培养适应综合应用所需要的分析判断、语言沟通、创意策划、信息运用等能力。

  5.应用转型的动力。旅游学科建设是旅游本科教育应用转型持续深入开展的原动力。加强跨学科研究是推动旅游学科建设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旅游学科的现状是,学科成果常常明显带有其原生学科的痕迹,学科成果的社会功能也有待强化。今天不是靠知识堆积的时代,而是要通过不同领域知识间更好的理解与支持,使知识更好地融合。而且不仅在学术层面开展研究,还要考虑学科成果能否在社会伦理、风俗、道德基础上进行推广,以便展现其强大的社会转化功能。跨学科的研究不仅是把不同学科知识整合到一起,更要把各类实践参与者整合进来。它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也不能单纯依靠原生学科的研究范式,必须形成一套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

  6.特别需要关注一个认识问题。在强调知识应用和成果转化的今天,相应评价体系和政策导向有使旅游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弱化的倾向,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特别是教师的教学功能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只有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知识成果转化的内涵,才能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协同发展。事实上,应用转型中,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制定过程,就是基于产业和社会需要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重组的过程,本身就是将旅游学科成果向应用领域的转化活动,其成果形式是产出推动旅游业生产力发展的人力要素资源——专业化的毕业生。可以说,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如果承担了促进就业的职能,那毕业生就业就是最大的知识成果转化活动,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就是评价其知识成果转化价值的基本指标。因此,加大旅游本科人才培养在各类评估中的权重,有利于未来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作者:陈云川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