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一票否决”是“框”不是“筐”
作者:赵霞 日期:2019年03月25日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体:   点击数:   
核心提示:
“一票否决”是“框”不是“筐”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决定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其中提出严格控制“一票否决”事项,不能动辄签“责任状”,变相向地方和基层推卸责任。


  “一票否决”,指的是在干部考核时,在规定的多项任务中,有任意一项或者特定某项没有完成,则评估为整体不合格。这种考核制度的设置,突出了政府在特定时期的重点工作,对于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然而,近些年不少媒体曝出,有些地方存在滥用“一票否决”的问题,把“一票否决”当成“万能筐”,什么都往里装。除了中央明确实行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党风廉政建设等项目外,不少地方还加入了教育科研、物价涨幅、城镇建设、税费征收、招商引资等诸多事项,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包罗万象”的否决指标,加上“一票否决,一年白干”的考评标准,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也影响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于是,有的干部奉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为官心态,不干不出错、少干少出错;有的地方搞政策变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不少形式主义。长期以往,越是“一票否决”的重要事项,推进的效果越不理想,甚至是越“否决”越难解决。


  “一票否决”本是规范行为、推动工作的一个“框”,但为何就被滥用为一个“筐”?一方面是由于上级部门在考核指标、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设置上存在不合理之处,过于依赖“一票否决”,有推卸责任、转移压力风险之嫌。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个别地方、个别部门政绩观错位,在工作中“只唯上,不唯实”,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如此一来,既影响了“一票否决”制度的功效,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当前遏制“一票否决”滥用问题,首先要继续做好“一票否决”的规范清理工作,强化“一票否决”在政绩考核中应有的震慑威力和激励效果,并建立起退出机制,对于一些不合时宜的“一票否决”事项及时清理;其次要继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多种激励手段,科学设置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中,重日常、看民意、比实绩,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真正打造出一支能力素质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



Tags:
编辑:gxgl
专题报道  |  新闻中心  |  网站建议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