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中国青年国际义工旅行者的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上)
时间:2019年07月25日信息来源: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随着中国旅游个性化的发展,人们的旅游行为日益多样化,新的旅游形式和旅游吸引要素不断涌现。义工旅行因其更接近目的地纯真的人文,能增加旅途意义和趣味,可助力参与者未来发展,因而成为追求独特旅游体验和成就自身意义的旅行者的最佳选择,也被提供义工旅行的商业平台塑造为具有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意义的积极旅行方式。然而,与义工旅行市场的繁荣发展不同,国内关于义工旅行的研究较为稀缺,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对国外研究的述评,而关于中国义工旅行者的动机、参与机制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等研究则较少。

  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形式,义工旅行(volunteer tourism)兼具义工服务和旅游体验的双重属性。有关义工旅行的研究起源于Henderson对义工活动中旅游行为的关注。如今,被引用最为广泛的“义工旅行”概念出自Wearing的定义:旅游者在目的地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从而获得文化、环境和精神体验,这种旅游方式是有组织的假日活动,其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改善某些社会群体的贫困状况、保护特定环境、对环境或社会问题开展一定的探讨。其后续研究进一步指出:义工旅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保护类项目、科学研究类(野生动物、土地和水)、医疗援助类、环境和社会发展类、文化交流类。在国内已有研究中,volunteer tourism也被翻译为公益旅游,其研究内容既包括商业性的义工旅行也包含公益性的义工活动,或是将两者作为同类探讨。为更好地区分和概念化研究主题,本文使用“义工旅行”的概念(当前国内大型平台组织所使用的名称),主要关注旅游者通过缴纳项目费借助义工旅行平台前往国外目的地进行短期多样化义工服务的旅游活动,即商业性的义工旅行。

  由于义工旅行带有公益性,已有研究往往将其称之为具有责任感的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对于义工旅行来说,“责任”是蕴含在义工旅行中的重要理念,义工组织通过对责任的倡导来激发旅游者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加深义工旅行者的价值感知。义工旅行者则因为自身经历或情感以及对目的地的想象从而对目的地居民产生共情,并激发自身对目的地的责任感。

  本研究将义工旅行视为一种具有责任感的旅游,以中国青年国际义工旅行者群体为例,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以下3个问题:中国青年国际义工旅行者是出于怎样的动机前往异国进行义工活动的?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怎样的责任机制?以期通过探讨青年义工旅行者的动机和责任意识,拓展中国现有义工旅行的研究内容,并能够在实践中为义工旅行平台的项目管理和运营提供参考,使之更好地满足义工旅行者的需要并提升其满意度。

  1 义工旅行动机研究回顾

  旅游动机被视为研究游客行为和旅游活动的起点,是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动力和驱使力量。旅游动机由人们的旅游需要所激发,并受到社会观念和规范标准的影响,是直接规定具体旅游行为的内在驱力。与大众旅游寻求逃离失败和日常琐碎、放松身心、暂时性重构自我或是获得真实性不同,义工旅行者更关注旅行中的意义,并期望为目的地带来改变。

  西方已有研究中,义工旅行者的旅游动机主要分为关怀自然环境或是欠发达地区以及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两方面。在西方实证研究中,以不同社会身份(性别、年龄和阶层等)的旅游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群体的差异性旅游动机,包括学习技能或感受文化、与目的地居民交流、获得特殊旅游经历、能够便利地出行、获得潜在收益、发展友情、获得愉悦体验、获得价值感、社区的利他主义援助、自然环境保护、动物保育和回馈他人等。它们也被归类为自我动机和利他动机或是个人动机、人际关系动机,这一直是西方研究所探讨的。事实上,义工旅行不仅仅是利他主义驱使下的产物,其动机同样具有自我因素甚至是由自我因素所主导的。如Strzelecka等指出:独特的、有意义的经历所带来的享乐体验是年轻人参与义工旅行的主要动机,他们将环保义工的旅行经历更多地看作是自身的快乐体验而非环保行为。总的来说,义工旅行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但囿于文化背景和义工旅行发展的成熟度,不同国别的、区域的义工旅行者的具体动机存有一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有关中国的少数实证研究中,义工旅行的动机包括:文化交流、渴望回馈和表达爱、向家人分享特殊旅游经历和为孩子提供特殊教育的机会、宗教因素、逃离日常生活和旅游意愿等,这些动机同样基于自我中心和利他主义的共同驱动,其利他动机在于对目的地或目的地群体的关怀,而自我动机则是出于自身兴趣或成长的需求。

  综上所述,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旅行者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进行的义工旅行活动,并且,这些研究未能分析影响义工旅行动机的因素,以及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责任与他们对自身利益关怀之间的关系。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质性研究方法,聚焦商业旅游平台介入的青年义工旅行者的旅游动机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以此分析其旅游动机的形成机制。以期补充现有的相关研究内容,并为中国义工旅行的进一步市场化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2 研究方法与过程

  由于参加过义工旅行的旅游者相对较少且较为分散,大规模的量化研究难以开展。此外,本研究希望探索义工旅行的动机产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而质性研究的方法更能深入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和根源。因此,使用半结构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参与义工旅行的中国青年义工旅行者的旅游动机。

  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和“滚雪球”(即通过已经接受访谈的旅行者介绍与他们一起参加过义工旅行的同伴参加访谈)的方法,于2017-2018年间对26名义工旅行者进行了访谈,由于访谈对象分布较为分散,因此在与受访者进行初步交流,确定其参与义工旅行的信息和加入研究的意愿后,与受访者协调访谈时间,进行微信语音或电话访谈,为保护受访者个人隐私,所有姓名和具体地方均进行了匿名处理。受访者皆为参加过1次以上国际义工旅行的高校青年学生,其中参与文化类(支教和社会服务)义工旅行者20人,参与环境和动物保育类的义工旅行者6人,参与时长≤14 d的有20人,>14 d的有6人(表1)。考虑到信息获取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在选取受访者时兼顾参与国内(GAPPER、君行等)和国外(AIESEC、IVHQ等)各大平台组织的义工旅行的旅游者。访谈内容涉及被访谈对象了解、选择和进行义工旅行的整个过程。具体问题包括:如何知道和理解义工旅行?为什么会有兴趣?为什么决定要参与?为什么选择该机构该项目?等等,问题的设置旨在获取受访者义工旅行动机的偏好信息和价值取向。

  在整理原始访谈资料的基础上,依据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扎根理论是运用归纳方法对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其目的是透过现象挖掘更深层次的本质和意义。基于该理论,具体分析过程为:1)初步浏览访谈内容,对文本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根据研究内容进行开放式编码,对反映参与动机和影响因素的资料进行标记,为主轴编码提供依据;2)将开放式编码中得到的分类资料进行比较、整合。同时,为便于表述和与已有研究对话,编码的命名结合访谈内容和已有的文献。最终,开放式编码被归纳为“自我发展”(获得的证书和经历有助于未来发展)、“自我愉悦”(注重义工旅行的乐趣)、“自我实现”(强调义工旅行对自身的意义)、“关爱旅游目的地社区”“关爱自然和动物”5个主轴编码。3)选择式编码。在整合原始资料和浏览前两级编码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对照,将选择式编码归纳为:自我动机、利他动机(表2)。

  (未完待续)

  作者:田紫灵,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研究生;白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刘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

  来源:原文刊载于《热带地理》2019年第3期

(作者:田紫灵,白凯等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