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空间-主题”框架下中美城市旅游研究对比
时间:2019年07月30日信息来源: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随着大众旅游的高速发展,城市不仅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成为旅游活动中心。1933年,雅典宪章中就已提出“游憩”是城市的4大功能之一。城市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在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国家地区间交流等方面对城市产生积极作用。

  “城市旅游”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相关研究逐步兴起。城市旅游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及全面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旅游方式,其研究囊括了城市空间和旅游产业的基本要素及利益主体,探讨城市中各类旅游现象、形式和产品。然而,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旅游的定义尚未达成定论,对于研究内容划分也尚未统一。研究内容的归类和划分是研究的基础,梳理城市旅游的研究内容和框架对于研究的系统化、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由于中国旅游研究起步较晚,国内第一篇旅游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发表于1989年,晚于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拥有顶级高校和科研院所最多的国家,众多高等院校均开设了旅游相关的专业,美国的旅游研究无论是在研究质量、学科前沿还是人才培养上,均走在世界前列。通过中美研究的比较分析,对于中国城市旅游相关研究的国际化、前沿化和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探索性研究中,本文基于对2008-2017年中美城市旅游博士论文的检索分析和文献统计,构建城市旅游研究的“空间-主题”研究框架,从研究的结构和内容上对中、美两国城市旅游领域的博士论文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定量研究方案,从而对中美城市旅游研究态势进行对比,以期反映中美城市旅游研究中的异同,并为今后国内城市旅游方向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借鉴。

  一、“空间-主题”研究框架

  通过国内外城市旅游综述类文献整理可以发现,该领域研究方向众多,包含的话题范围极广,因此对于研究框架的梳理和整合具有必要性。从概念上看,城市旅游是基于旅游目的而划分的旅游基本类型之一,核心是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和主要活动空间,对与城市相关的旅游要素的研究都可归类为城市旅游研究。在旅游研究方面,对不同空间尺度的探索也往往存在着研究重点的差异,尤其在城市旅游领域,其核心是城市范围内的地理环境。因此,对于空间尺度的把握和对应范围内的研究重点的分析是研究框架建立的突破点。

  基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并通过对检索论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归类,本文建立城市旅游“空间-主题”研究框架,即在空间尺度上将城市旅游划分为区域、城市、系统和节点4个层次。主题上则通过归纳可以总结为基础研究、目的地供给、参与者需求、开发保护、关系与效应、竞争与合作6个方面,共形成24个研究关键点。

  其中,区域尺度以地区、国家甚至全球层面为研究主体,着眼于区域间的发展和联系,分析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角色,或基于区域协同研究目的地城市的功能和发展;城市尺度是城市旅游分析的重点单位,研究内容基于综合统计数据,研究城市范围内的一般旅游业或某一特定行业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立足于城市旅游的资源统筹和规划布局;系统尺度则定位于城市游憩活动集聚的区域和系统,例如城市绿地、开敞空间、环城游憩带、滨水空间、绿道等,探讨系统内部的旅游现象;节点尺度以旅游景点、景区或具体的旅游资源为主,是城市中的旅游小单位,也是城市旅游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对节点的研究可以在更微观的角度分析城市旅游中的现象和问题。

  从研究主题的划分上,基础研究基于城市空间,包括对于“城市旅游”、“旅游城市”和“旅游城市化”及相关现象的研究和探索,对于城市旅游中的概念、方法、理念和规律、机制的研究是重点内容;目的地供给则从旅游供应链的供方入手,包括城市旅游的要素、产品、空间结构、目的地形象及产业发展特征等内容;参与者需求研究旅游供应链的参与主体和需求方,分析各参与主体的感知、反馈、态度以及参与者行为特征等;开发与保护则反映了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城市旅游的规划与设计、产品的管理、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系与效应研究主要包括产业要素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影响、产品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竞争与合作则研究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包括目的地旅游竞争力评价、目的地间的对比、差异化管理运营和区域间协调合作等内容。

  通过建立“空间-主题”框架可以较好地避免因研究尺度不同而出现研究层次和方向难以归纳比较的问题,从而明确城市旅游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落实到本文的比较研究,基于“空间-主题”研究框架对中美两国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在不同层次的研究差异,并为统计分析奠定基础。

  二、中美城市旅游博士论文的研究结构对比

  1. 研究趋势

  从数量和空间尺度上看,2008-2017年间,美国城市旅游博士论文年均产出量较为稳定,除2012年外,年发表数量变化不大。研究的空间尺度以“城市”和“节点”为主,动态上分析则由原来的偏重于“节点”尺度的研究逐步转向为“系统”尺度,在4大空间尺度上的成果数量逐步趋于均衡。中国城市旅游博士论文年发表量在2011年前呈现快速增加的态势,之后趋于平稳发展,“城市”尺度的研究一直是近年关注的重点领域,“区域”尺度的空间分析成果逐步增多,而“系统”和“节点”尺度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2. 空间层次的结构对比

  基于“空间-主题”研究框架对中美城市旅游博士论文空间层次的研究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在“节点”层次上,中美两国的主题集中度和差异性均为最大,而在“区域”、“系统”和“节点”3个尺度上中国的博士论文研究集中度指数均高于美国,“城市”尺度上和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城市旅游博士论文研究的集中度指数略小于美国。这表明,在“城市”尺度上,中国的研究相对比较均衡地分布在6大主题上,而美国学者在“区域”、“系统”和“节点”3个层次上,针对不同主题的研究更加均衡。这一特征同样也可以从差异指数中反映出来。

  在“城市”尺度上,中美两国的研究结构最为相似,在“区域”尺度上,差异较大。整体上看,在6大主题的研究中各空间层次的分布近似,中美两国的城市旅游博士论文研究在“空间”层次上整体分布具有相似性。

  3. 主题层次的结构对比

  基于“空间-主题”研究框架,对中美城市旅游博士论文研究主题层次的研究结构进行对比发现,美国的相关研究在“基础研究”这一主题上的集中度最高,中国的相关研究在“竞争与合作”上集中度最高。其中在“目的地供给”“参与者需求”、“开发与保护”和“竞争与合作”方面,中国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空间集中度高于美国,差异性更大,其中尤其在“城市”尺度上研究成果的大量集聚是形成差异性较大的关键原因。而在“关系与效应”上中国的成果集中度则弱于美国。总体上,中国学者在主题层次上研究的集中度和差异性均高于美国。中国的城市旅游博士论文在“竞争与合作”方面的集中性最强,同时差异化也最明显,究其原因可知,在竞争与合作领域下中国的研究成果主要为区域大尺度空间层次的研究,而在节点小尺度空间方面鲜少关注。

  从相似性上来看,中美两国的博士论文在“目的地供给”、“竞争与合作”2个主题下的研究有较高的结构相似性,而在“参与者需求”方面相似度最低。

  4. 研究重点对比

  基于“空间-主题”研究框架对中美两国城市博士论文研究进行统计,对比美国的相关研究,可以快速定位中国学者在城市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探讨结构性差异原因。可以发现,中美研究的侧重点具有明显差异性。美国学者研究最多的为“节点-关系与效应”,其次为“城市-基础研究”、“节点-参与者需求”和“节点-开发与保护”研究,而在“系统-竞争与合作”、“节点-竞争与合作”等方面成果较少。中国学者的研究热点在于“城市-目的地供给”、“城市-开发与保护”、“城市-基础研究”领域,而在“系统-竞争与合作”、“节点-竞争与合作”、“节点-参与者需求”等方面关注较少。整体上看,在“空间”层次上,美国学者注重“节点”和“城市”尺度的研究,而中国学者则更偏好于“城市”和“区域”尺度的研究;在“主题”层次上美国学者偏重于“参与者需求”、“关系与效应”的分析,而中国学者则偏重于“目的地供给”、“开发与保护”的探讨。

  三、中美城市旅游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对比

  1. 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方面,在区域和城市层面上,美国的博士学位论文偏重于城市旅游相关新概念、新现象的研究,如城市健康旅游、城市旅游泡沫、全球城市旅游系统集中化等。而在系统和节点层面上,美国学者的视角更多地受到人本主义、解构主义的影响,从不同的主客体视角和细分领域探讨城市休闲系统(开放空间、绿地、滨水区等)和重要节点(博物馆、保护地等)的空间演化历程、发展特征及分布规律,发现城市交通、城市形态、人口分布、时代特征等因素影响了休闲空间的结构,并形成了“点、线、面”等不同类型的组织方式;此外,美国学者对于城市旅游的发展过程也有较多成果,关注社区建设和公民参与在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城市旅游的供应链等。

  中国的相关研究则在各空间层面上探讨旅游地域或产业系统的时空演变特征、旅游集群发展及专项旅游(演艺旅游、低碳旅游等)的概念和发展模式,分析城市旅游与其他系统的耦合关系、区域“旅游产业-旅游资源-旅游城镇”的演化效应,关注城市旅游化的特征和机制,探讨城市旅游的发展模式、结构、规律及城市化与旅游化的关系,构建基于资源、经济、产业、环境等要素的城市旅游发展系统和研究框架。

  2. 目的地供给

  在目的地供给研究方面,中美学者均关注旅游产品分析与评价,但由于国情、消费行为和旅游发展的阶段不同,所涉及的重点区域、系统和产品不同。在区域层次上,中国学者关注体育旅游、科普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而美国学者研究社区旅游、节事旅游、酒店旅游等,特别是南美地区的死藤水文化旅游和新奥尔良的巫毒旅游,这些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城市旅游独树一帜的吸引力。

  而在系统和节点层次上,美国学者的切入点更微观,较多应用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于相关研究中,通过空间解构和多重参与主体的反馈研究目的地的旅游发展特征。此外,美国学者在旅游企业及产业发展、新技术应用、文化特征及影响、基础设施与投资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果。而中国学者则更长于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或模型完成目的地评价,基于中国国情重点解决公园、景区、绿地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区在产业发展中的供给问题,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多源数据,生态价值、旅游价值、游憩风险、服务功能、环境承载力及容量的评价是分析的重点。

  3. 参与者需求

  旅游参与者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在城市旅游的参与者需求方面,两国学者均聚焦于游客、参与居民,研究游客的偏好及需求、目的地感知、旅游消费行为和体验、游客满意度、居民旅游支持度等内容。受经济能力、消费习惯和消费意愿的影响,居民的旅游需求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资源类型、游憩活动和环境条件是影响游客偏好与可接受性的关键因素。

  美国学者研究医疗旅游、会议旅游等专项旅游中的游客行为特征与需求,发现特色食品、交通、服务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出游动机、印象与期望以及理性、情感等又从心理层面影响参与者感知,从而进一步影响其消费行为(购买行为、重游行为等),这些方面在中国学者的研究中较少涉及。特别地,来源地、性别、种族等参与者属性特征往往作为研究因素被考虑进来。美国学者较为关注女性、种族、非健康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旅游行为、特征和需求,黑人和白人在旅游行为、活动参与和信息获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黑人孩子的游憩行为更多地受到其母亲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现阶段很多城市公园的使用和设计并不能满足多种族居民的使用需求。

  中国的相关成果更关注旅游感知和形象的分析。城市旅游感知与形象受旅游者因素、旅游地因素、信息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自然本底、空间与景观、社会氛围和公共服务是构成游客游憩意象的主要因素。旅游者偏爱“和谐多样性”和“原真性”强的城市游憩环境;此外,媒介、政策等也会传导影响游客态度。学者们对入境游客、民族游客等特殊群体的的感知、动机和反馈也有较多探讨。两国学者对于关注群体的差别反映了中美国情差异,与本国的旅游发展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同时,由于游客、居民、经营者、志愿者等不同参与者对旅游开发持有不同的态度,多有从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诉求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成果,对开发商等其他参与主体的关注较少。

  4. 关系与效应

  在城市旅游的关系与效应方面,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2类。其一是对影响城市旅游发展的要素研究。其中美国的相关研究除了关注产业要素(食品、商品等)、公共政策与政府关系和体验的影响外,还发现知识与文化背景增强旅游体验、环境质量、公共管理、投资和城市旅游的关系,发现旅游产业政策、政府投入与税收、管理体制、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都对城市旅游客流、客源产生影响,并需要通过一系列政府行为来调控。

  其二是探讨城市旅游带来的影响。美国的博士论文以旅游业与城市发展和复兴的关系研究为核心,在各层面上挖掘旅游业的影响。城市旅游通过城市、游客、居民3个层次的效应传递实现与城市变迁的深度融合,以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历史怀旧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遗产旅游则是城市旅游的重点方向。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多元文化成为城市复兴和建设的新动力,城市旅游与城市社会文化结构产生相互作用,逐渐实现软性文化扩张。此外,在微观方面,旅游对于市民改善生理及心理健康、改善邻里关系、提升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增进遗产与社区居民的关系等方面也带来积极作用。中国的相关研究在这方面则相对薄弱,学者们认为旅游成为推动当前旧城改造的动力之一,改善居民经济、环境与社会福利,实现社区自我更新和生产,推动地域文化系统的同步发展,并在经济效益、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历史传承与文化诠释、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正反2个方面的影响。

  5. 开发与保护

  开发与保护的协调是一个综合性话题,也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美国的论文主要面向旅游发展的公共政策方向,研究区域旅游的“创业环境”措施、从行业协会角度研究城市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关注遗产保护与管理、城市可持续发展、品牌营销与宣传等热点问题。而在小尺度空间研究上重视使用者反馈或多主体测评,来探讨城市旅游服务系统的管理方案和提升对策。社区治理和参与者行动作为城市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重要影响因素被更多地考虑进来,注重城市非精英行动者塑造环境和物质生产的能力,而尤其是基于重大事件的分析和政策的制定在中国的博士论文研究中并不多见。

  而国内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大都遵循“基础理论-现状分析-明确问题-方案对策”的一般研究范式,在区域科学与空间治理的理论基础之上,从资源特征、市场特征、政府管控、区位环境等方面对城市旅游系统进行综合设计,研究城市旅游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以功能为主导、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是城市旅游管理与发展的基础。

  6. 竞争与合作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目的地之间形成了日益紧密的对立与协调关系,学者们通过竞争与合作分析,来探讨研究目的地旅游竞争力、差异化发展和区域间协调合作。对于城市旅游的竞争与合作分析,中美两国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均涉及不多,尤其在“系统-竞争与合作”、“节点-竞争与合作”方面两国近10年间均无涉及。中国学者对旅游竞争力进行的研究主要基于熵值法、TOPSIS、DEA、灰色关联法等不同定量方法,构建目的地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并在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区域间、城市间旅游合作发展的模式和政策。美国学者分析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合作与管理,认为可持续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间合作,发现基础设施老化、政府及社会组织腐败、行业晋升困难和整体形象不佳则成为制约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

  四、中美城市旅游对比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主体,从研究结构和内容上探讨中美之间的差异,发现中美城市旅游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上的差距,反映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态势。通过对中美城市旅游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结构、研究空间、研究方法和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及启示:

  近10年来,中美城市旅游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成果数量近似。从结构上看,中美学者对于城市旅游的研究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在“空间”层次上,中国的研究在“城市”尺度相对均衡,而美国的研究则在“区域”、“系统”和“节点”上研究结构更加均衡,整体上中国的研究在各主题的分布上更加均衡;从“主题”维度上看,中国的成果在“目的地供给”、“参与者需求”、“开发与保护”和“竞争与合作”方面的差异性均高于美国,尤其在“竞争与合作”方面的研究集中度最高。“城市”尺度关注过高,在“系统”和“节点”层面关注不足是引起中国研究成果集中化的主要原因。未来,中国城市旅游的博士论文选题在空间和主题的结合方面仍需要在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尤其是“系统-基础研究”、“节点-目的地供给”、“系统-参与者需求”、“节点-参与者需求”、“区域-关系与效应”、“系统-关系与效应”、“区域-开发与保护”7个关键点上需要重点提升。

  研究空间上,美国城市旅游研究尺度从城市过渡至节点后至区域和系统层次,研究空间逐渐向跨国、跨区域发展。而中国的研究目前仍以城市尺度为主,打破区域界限,形成产业和要素的联动,推动城市旅游的研究向多空间和多维度延伸,这是未来中国学者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借鉴的。

  研究内容上,总体来看,美国学者更倾向于城市旅游发展的个别现象、环节或实际问题主导下的研究,从案例解构,融入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背景中,力求明晰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不追求总结普适规律;方法上结合政治学、生态学、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方法和基本理论,侧重过程描述法、归纳法等质性研究方法。而中国学者长于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计量方案的设计,但相比于美国的学位论文,在案例的实地调查和深入剖析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长时间维度上的积累对比分析方面明显少于美国的相关成果,这与中国旅游研究发展较晚、数据资料和经验积累不足有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学者需要更加注重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积累以及时间维度上的比较分析和动态监测,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研究理论和方法体系,对接国际化的研究进程。

  而通过对研究视角进一步归纳分析可以发现,美国的研究较为关注特色旅游现象和产品,注重资源、环境、社会条件等要素和旅游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切入点较为微观,尤其注重从人本出发,结合种族、权力、政治、灾害等社会热点话题,探讨城市旅游利益相关体的感知、评价和需求。而中国学者的研究更偏重于对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发展驱动、形成特点、综合评价和对策分析,研究视角相对宏观,从现象到机制进行全面把握。

  分析中美城市旅游研究的差异,一方面是研究基础和学科发展特点不同,美国的城市旅游研究更多地脱胎于管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研究范式,而中国的相关研究则从地理学、管理学和城市规划方向进行拓展,因此美国的研究更注重于“叙事说理”,而中国的研究则更强调“分析评价”。另一方面是由于两国的体制、国情和产业发展阶段不同,美国的城市旅游发展相对成熟,市场化和社区参与是推动旅游发展的主要推力,因此产业要素和参与主体的研究是美国学者关注的重点,而中国的城市旅游仍处在蓬勃发展期,政府为主导的体制下,产品的分析、开发和管理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

  此外,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也带来研究视角和关注点的差异。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逐渐中国化,中国学者的关注点也不断发生变化,而美国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中国也逐渐出现,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应用于中国国情需学术界不断探索。尤其在参与主体权力及保障、基于事件的发展对策分析、基本要素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影响、多方利益主体的现实需求等方面,中国学者需要进一步借鉴美国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实践,从而探索出基于中国国情和国际化视野的研究思路、体系和方法。

  作者:朱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家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刊载于《地理科学进展》2019年第7期,原标题《“空间-主题”框架下中美城市旅游研究对比——以2008-2017年城市旅游博士论文为例》,有删节

(作者:朱鹤,刘家明等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