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未开发景区风险高针对性监管应强化
时间:2019年08月11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8月7日,国家防总办公室、文化和旅游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要求突出做好非A级旅游景区、未开放景区和未开发区域洪涝灾害防御,设立防洪安全警示标志,添置报警设施,安排专人劝导,探索建立户外活动报备制度。眼下,汛期旅游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各地政府、旅游部门和游客充分关注和重视。

  我国有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公众旅游需求非常旺盛,除了正规的旅游景区接待公众观光游览外,一些未开发景点也逐步被探险游客所光顾。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部分原生态、尚未开发的景点成为网红,吸引了大量探险游客,其中包括大量不具备探险素质和装备的“小白”游客。很显然,这些未开发景点潜藏的安全风险远远大于已开发景区。笔者认为,在缺乏安全保障设施和安全保障条件的情况下,在未开发景点开展探险类的旅游活动应该谨慎为之。此前,文化和旅游部在发布的提示中强调,广大游客应当严格遵守当地有关部门的管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特别是在山区、河谷等区域要防范山体滑坡、落石、泥石流、山洪暴发带来的安全风险,避免前往不具备开放接待条件的区域,确保人身、财产安全。对此,各地应做好预防性安全保障工作,充分重视未开发景点的旅游行为,强化旅游风险预控措施的供给,避免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一,重视未开发景点的旅游活动。各地应该充分认识到,到未开发景点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不仅包括专业探险者的探险旅游活动,也包括常规旅游者的冒险型旅游活动。在此类旅游活动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各地应该对旅游流量较大的未开发地区和景点进行调研,掌握相关情况,为预防性安全保障提供信息条件。

  第二,及时监测存在安全风险的网红景点。各地对涉及本地区的网红景点、网红旅游活动和网红旅游方式等要进行舆情监测,掌握旅游流量、流向的特点,对涉及未开发地区和景点的情况,要及时进行核实,并认真做好风险评估,为预防性安全保障工作提供基础。

  第三,加强对探险旅游活动的风险预警。对于人流渐增的未开发地区和景点,当地政府应该提供基础性的安全保障服务,包括在节点路段设置风险警告标牌,对进入存在安全隐患区域的游客发送风险提示短信,在汛期等特殊时段开展人员劝阻管理,必要时可采取封闭相应路段等措施,尽最大可能阻止游客进入高风险区域旅游。

  第四,加强旅游经营者的风险教育。对于在未开发地区和景点从事旅游经营的企业,应该及时予以取缔,属于个人行为的应该对其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认清其中的风险。由于一般民众不具备从事高风险旅游活动的资质和条件,因此要劝阻周边民众不要从事高风险旅游活动的服务和设施租赁,避免不规范经营和运作导致的安全事故。

  第五,游客自身要增强风险意识。在我国,探险旅游的发展历程并不长,专业的探险旅游者数量并不多,一般的驴友并不具备专业的探险素质,也缺乏专业的安全装备和体质体能条件,这是事故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一般的旅游者应该增强风险意识,谨慎选择旅游景点,不要轻信所谓的网络攻略,不要把冒险当成探险,要选择风险可控的旅游活动,这是旅游安全的基本保障。

  总之,未开发景点的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需要各级政府充分重视,及时调研掌握情况,并积极采取风险警示、人员教育、劝阻管理、封闭措施等预防性安全保障工作,尽可能规避安全事故发生。

(作者:谢朝武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