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新闻资讯
雕刻技艺:匠心传承需要青春沉淀
时间:2019年08月20日信息来源:福建日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雕刻技艺:匠心传承需要青春沉淀
漳州徐氏木偶头雕刻第八代传承人徐翌昕创作的木偶头雕刻作品《状元·夫人》


雕刻技艺:匠心传承需要青春沉淀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文寿的木雕作品《英雄的呼唤》


雕刻技艺:匠心传承需要青春沉淀
杜海中创作的寿山石作品《曹衣出水》


  8月8日—18日,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青蓝门径·福建青年艺术家雕刻作品展正在举办,吸引不少雕刻艺术爱好者流连忘返。与一般展览不同的是,本次是师徒共展,寿山石雕、木雕、陶瓷、刺绣等不同艺术门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其青年弟子的作品荟萃一堂。

  雕刻艺术根在民间,魂在匠心,重在传承。“青蓝,源于‘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门径,学艺入门之路,有师徒间的结对、传承之意。希望大家借这个平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跨界交流中探索师承与发展。”青年雕刻艺术家、策展人郑嘉诚说。

  本次展览由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主办,参展者围绕行业领军大师的责任与思考、非遗传承的青年人才选拔和培养、非遗创新语境下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既要耐住寂寞 又要敢于突破

  90后的徐翌昕,是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徐氏木偶头雕刻第八代传承人,也是本次参展者当中年纪最小的。

  “我是以学习者的身份来参展的。艺术是相通的,我看到很多前辈及其优秀弟子的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淋漓尽致,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寿山石雕,用石头雕刻出比木偶更传神的五官,这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徐翌昕说。

  徐翌昕带来的木偶头雕刻作品《状元·夫人》,是传统木偶造型里具有代表性的角色。“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中极富特色的艺术瑰宝。在闽南,人们喜欢把木偶作为新婚礼物送给新人,表达美好祝愿。我也想借此献礼新中国70华诞。”

  徐翌昕出生在木偶雕刻世家。她说,木偶头的每一个形象都是根据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想象出来的,只有像爷爷和父亲那样,静下心来,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传统技艺既要传承,更要创新。因为台湾在传统木偶的设计和改良上独树一帜,她选择报考台湾的大学,进入流行设计系,学整体造型设计。大学毕业后,她开始系统钻研木偶雕刻和木偶表演,吸收传统美术装饰艺术,结合戏剧表达方式,以生活的眼光和思维雕刻木偶头,刀法愈发细腻且富有灵气。

  “爷爷将传统木偶与漳州民间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塑造出一批又一批丰富多彩的木偶形象;父亲继承了木偶雕刻‘以形写神’的精髓,发展出装饰性强、更具艺术冲击力的木偶创新造型。他们经常勉励我,只要有想法,就大胆创作,自由发挥。”徐翌昕说。

  谈及木偶头雕刻如何走向市场?徐翌昕告诉记者,徐氏木偶头雕刻以神话人物为重要题材,而神话人物本身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例如最近大热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一个新的哪吒形象,传统造型也可以不断创新。“我想牵手博物馆,通过与文创相结合,把受众面往年轻人靠近,让他们有兴趣了解,在接触中喜欢上木偶。”

  既要匠心打磨 又要相互借鉴

  坚守匠心才能做到极致。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说:“青年艺人要刻苦,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匠人,应守正创新,努力成长为大师级的艺术家。”

  同样是出生在雕刻世家的林帆,用寿山坑头灵动的石质制作成《女娲补天》,虽依托美丽传说,却显得别有韵味。

  当初林帆拿到原石时,石农已将坑头挖得杂乱多洞,为了保留石头的完整性,他决定采用擅长的女性题材,只选石头最好的部分表达主题,其他部分加以祥云配饰。人体腰部由于石农挖得比较深,他按照师傅林飞的提议,索性直接打通腰后部分,将人物表现得更立体。

  “这件作品带着林家的味道和林帆自己的特点,但刀法还要加强基本功训练。艺无止境,唯有不断努力,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林飞语重心长地说。

  策展人郑嘉诚也是90后,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父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他带来的高山石雕刻作品《魏晋风度·琴魂》,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魏晋风度是文化史上一段优美的风景,我将琴与竹相结合,就是想表现文人风骨与超然出尘的清高思想。”谈及创作初衷,郑嘉诚如是说。

  努力读懂和驾驭一块原材料,是郑幼林一直以来的追求。对于儿子创作的这件参展作品,他评价说,“琴魂”的构思与创意所表达的内涵值得赞赏,琴与竹的精神融合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高尚人格。作品不足之处在于,竹叶设计繁琐,疏与密、虚与实的处理还不够到位。

  对弟子林清廉的寿山石参展作品《亦有佛性》,郑幼林在肯定的同时,也点出美中不足:“云的处理太拘谨,应该更加放开些,才能让人感受到由近及远的广阔空间。”

  郑幼林进一步指出,艺术需要相互借鉴,跨界融合,建议大家多到博物馆看看。

  既要找准定位 又要根植文化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从艺术视角反映新时期取得的艺术成就,是这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文寿的参展作品《英雄的呼唤》,选择色泽深沉的红木为材料,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旗帜、硝烟战火和英雄人物赤心报国的悲壮场面。“时代永远呼唤英雄,这一理念贯穿我的作品创作始末。《英雄的呼唤》采用块面刀法,塑造血气方刚的英雄人物个性。”黄文寿说。

  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余卫平呼吁,青年艺人应在文化学习、艺术理解和工艺提高上多下功夫,要找到自己未来的定位,不能整天想着挣钱。

  植根优秀传统文化,方能避免随波逐流,作品才有恒久的生命力。如何提升雕刻作品的文化内涵,对新一代传承人可谓是一大考验。

  在制作参展作品《康庄大道》时,林城考虑到鲎箕石的面纱很难磨亮,所以只在细腻的石质部分进行创作,大片的金黄稻田配以飞舞的大雁,给人一种收获的喜悦感。作品创意不错,可现场有人提出异议,这是为何?问题就出在作品的名字上,几位业内前辈共同的感受是文不对题。

  无独有偶。这次参展,杜海中带来一件精心制作的寿山石作品,可怎样命名,创作过程中他很是困惑。最后,还是在恩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丽娟点拨下,联想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艺术表现手法,遂取名《曹衣出水》,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渴望和对自然的崇敬。

  薛承海带来的作品《虎钮》,让人眼前一亮。他用最传统的印纽表达虎的威严,用古兽圆润的处理将兽的神态敛入印中,让传统文化和他心中奔于山野的万兽之尊融为一体。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惊石在肯定弟子薛承海基本功扎实的同时,也给出这样的忠告:“当没有师父直接教你的时候,你只能靠自己去悟。你要多下苦功,多读点书,因为只有勤奋,持之以恒,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好的东西。”

(作者:记者 树红霞 文/图  编辑:admin)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