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论大学生志愿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以服务儿童类志愿活动为例
时间:2019年11月20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公民和社会团体组织进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意义重大。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更应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同时,不同类别的志愿活动、不同年龄的服务对象、不同方式的服务手段影响着志愿活动服务效果。因此,本文主要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对象的年龄划分,以服务儿童类志愿活动为例,论述此类项目中大学生志愿服务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服务儿童类志愿活动主要是以年龄在12周岁以下的儿童为服务对象进行的志愿活动。结合儿童思维习惯与行为特点,我们发现此年龄段儿童呈现出年龄小、理解能力弱、好奇心强、依赖性强、安全意识不足、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等特点。因此,此类志愿服务更强调内容的教育性、趣味性、安全性以及科普性。在实践中,活动包括阅读服务类、表演情景剧类、科普教育类、手工制作类、咨询引导类等形式,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常常交替进行、寓教于乐。如由湖南省长沙市图书馆主办的“圈圈故事会”活动就是以志愿者给儿童讲解绘本的形式进行。同时,通过各社区分馆合作,各志愿者团队参与志愿服务,总馆派遣专门监督人员的形式拓展活动覆盖面、增强活动质量与水平。

  通常来讲,志愿活动的实施包括策划志愿实施方案、宣传志愿活动、招募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培训、开展与监督具体志愿活动、总结反馈志愿活动效果等流程。但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组织者宣传不到位;参与者前期积极性高涨,后期后劲不足;志愿培训时间短;形式化严重;活动经费不足;各志愿团队之间经验交流不足。

  同时,在志愿具体实施阶段,结合笔者志愿活动经历与服务儿童类志愿活动的特点,可以发现部分不足之处。首先,志愿者没有很好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应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准备不充分。其次,志愿者在协调孩子与家长互动活动中表现不佳,体现为孩子在活动中对家长依赖性过强,一旦与家长分离将导致情绪不稳定,进而造成活动场面失序。此外,志愿者活动过程中忽略引导孩子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环节,控场能力不强。最后,志愿者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资源经费使用不合理现象,致使活动道具资源闲置浪费。

  大学生作为志愿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有必要通过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运用知识技能进行志愿服务的能力。因此,建立健全服务类志愿活动人才培养机制尤为重要。结合省份志愿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办法与当今服务儿童类志愿活动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创建多元培训形式。不仅要采用短期培训、中期培训、长期培训与临场培训相结合,更要把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融合,提高培训效率。同时要兼顾技能培训与财务管理培训。

  分类分重点培养志愿服务人才。常言道“术业有专攻”,应根据志愿者的职能不同,分类有侧重点地进行培训。对于具体参与者,重视服务技能培养与服务精神培育,如使其了解儿童的发展成长心理与行为特点、进行服务礼仪培训、重视控场能力提高、提高儿童安全教育意识等。

  构建“五角星式”交流平台,促进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监督者、受服务者交流合作。即通过老师指导、志愿团体合作、志愿者交流、监督者评价、受服务社区或团体反馈等模式推动志愿活动有效进行。

  完善志愿培训监督机制、反馈机制与奖罚机制。针对志愿者意志力不足,培训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坚持“奖罚结合、以奖为主”的原则。同时,评价志愿者的志愿情况除了通常采用的志愿时长记录、证书奖励、志愿星级考评与公开表彰评比外,还可以建立志愿者个人志愿档案数据库。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构建策划方案与总结方案共享平台。由于大学生进行服务儿童类志愿活动主要是通过社团与青年志愿者协会进行,尽管同一个活动中志愿者与志愿者之间、志愿者团体与团体之间信息交流快捷有效,但是同一类志愿服务活动仍然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团队间彼此交流很少。若能通过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等机构整合同类志愿服务信息并提供线上沟通平台,则会进一步推动同类志愿活动团体之间的经验共享。同时,通过线上平台上传共享各团队之间的策划案与总结表,将起到集思广益之效益。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的《志愿服务条例》与各部门的相关实施办法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在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弘扬和培育志愿精神仍需完善的志愿人才培养机制支持与健全的体制保障。故笔者认为,在此大背景下,以志愿活动种类之一的服务儿童类志愿活动为例,探讨大学生志愿活动人才培育机制应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做到一类一方案,同类相借鉴;做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推动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共性中寻求特性化实施方案,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经验中总结共性,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要全面地看待当今志愿活动现状,更好地弘扬志愿精神,共同推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黄永徽)

(作者:黄永徽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