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红色旅游投资渐热 四个方向值得关注
时间:2019年11月26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修订印发《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受最高补助限额的限制。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助金额上限的放开以及日前通过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一系列利好消息的释放,正在引发新一轮的红色旅游投资热。

  自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从2004年到2017年,全国红色旅游游客接待量由1.4亿人次增长到13.24亿人次,红色旅游占当年国内旅游接待人次的比重由12.7%增长到26.5%;红色旅游投资由2013年的124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36亿元。快速增长的投资额背后,是国家政策、企业发展和游客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

  国家和地方对于红色旅游发展高度重视,带动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红色旅游项目投资不断增长。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已完成三期,对于红色旅游的中央投资、中央财政投资和补助倾斜以及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财政和金融支持,都有明确涉及,成为红色旅游基础性投资的重要构成。仅2005-2006年,国家就投入了11亿元资金支持红色旅游项目建设。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从红色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交通建设资金等多维度提出要加大对红色旅游的资金支持。《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的印发,均对红色旅游建设给予了明确的投资指引和资金支持,来自国家层面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和项目投资资金不断增加。“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全国红色旅游公路项目达263个,建设里程6058公里,总投资290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红色旅游公路项目126个,建设总里程2442公里,总投资将达231亿元。百色、井冈山、淮安、南泥湾等多个红色旅游机场新建或改扩建后投入运营。红色旅游地区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进一步优化了外部环境。各地对红色旅游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围绕红色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投资持续增长,如湖北投资10亿元建设“大别山红色旅游交通示范区”,延安投资50亿元打造十大红色革命景区。

  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随着主题教育、研学旅行的兴起,红色旅游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所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使红色旅游投资已由早期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向市场化投资转变。同时,传统的红色旅游业态和参观、游览方式已不适应旅游者的新消费需求,市场也需要更多新业态和产品出现。

  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红色旅游开发,企业正成为红色旅游投资的主体,红色旅游投资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如万达集团在延安和娄山关分别投资120亿元和100亿元建设红色旅游综合体项目,华侨城集团将赋能管理共和国摇篮景区和西柏坡景区,江苏省建集团投资长征文化博览园,香港中红投集团投资桑植县红色文化产业集聚区。

  游客精神层面追求的提升,让红色旅游的参与者日益壮大并日趋多元。近年来,无论是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的日渐火爆,还是红色旅游渐成热点,均反映出游客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上升。富有时代特色和精神内涵的红色旅游更能激发人们心底对于英雄、拼搏、奋斗和开放精神的追求。思想上的共鸣不仅让企业家走进红色旅游目的地,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据途牛旅游网发布的《2018年度红色旅游消费报告》,39岁以下游客占43%,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比较去年增长了7%。

  红色旅游目的地热度不断上升,但随着散客比重的升高和游客年轻化趋势的显现,红色旅游业态、产品和展示方式正面临新的冲击。无论是博物馆、遗址、广场等传统红色旅游业态,还是图片加物件的展览方式、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形式、单一的解说和宣传方式等都无法满足年轻人、社会精英人士对红色旅游业态和产品的诉求。红色旅游业态和产品的创新,需要更多市场主体的介入。

  未来红色旅游的投资,有几个方向值得关注:一是红色旅游的综合业态,包括综合体、特色小镇等,这些应具备为游客提供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深度体验、游览、参观、购物、餐饮、休闲等多重功能。二是借助技术、创意开发的红色旅游体验性产品,如虚拟形态的互动游戏,VR、全息等高科技形式的展览,创意设计的红色旅游体验线路等。三是将科技、文化、创意与红色资源相结合的旅游演艺项目,如沉浸式演艺、实景演艺、剧场演艺等。四是基于已有红色IP或依托红色资源创新打造新的IP,围绕IP开发的观光、休闲、体验、度假型产品、文化创意产品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上的相关产品等。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

(作者:吴丽云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