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要做到“三个统一”
时间:2019年12月30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随着《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公布,国家文化公园成为近期文旅界热议的话题。在长城、大运河、长征这些极具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大IP统领下,如何建设好国家文化公园,是文旅融合实践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面临着地缘文化差异、行政区划限制、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

  一是地缘文化区域性与品牌认知统一性之间的关系。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例,大运河流经不同区域所形成的迥然相异的地缘文化造就了大运河不同的风情,也演化为多样化文化符号——淮扬漕运盛况、汴梁市井印象、江南鱼米之乡……如何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基于现有地缘文化形成统一性的大运河品牌认知与文化符号,是塑造国家文化公园影响力的根基。

  二是地理空间连贯性与行政区划割裂性之间的关系。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例,总长度逾两万公里的长城墙壕遗存散布于15个省区市,其中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河北段境内的明长城行经8市40个县,总长度为1338.63公里。由此可见,横跨多个省市、分布地域广泛的长城在保护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行政区划的界限,不同省市地区对于长城保护的政策导向与实施不尽相同,如何处理好地理空间的连贯性与行政区划的割裂性之间的关系,对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是地域发展差异化与旅游服务标准化之间的关系。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例,长征路线所穿越的省市从东南沿海省份到西部云贵川地区,共涉及15个省区市。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旅游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旅游相关配套服务与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不尽相同。随着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以长征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将成为这些区域旅游资源串联的新方式。在游客进行长征路主题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保持旅游服务的标准化与一贯性对于游客体验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能否基于地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推行具有可操作性的统一化旅游服务标准,进而提供无差别的旅游服务,是提升旅游品牌的感知以及旅游体验的重要推动力。

  上述三组关系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当中需要直面的现状与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要做到三个“统一”。

  一是保持地缘文化特色,塑造统一品牌形象。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在现有文化旅游资源点状分布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统一的“文化带”。这一过程需要尊重并保持现有旅游资源开发的地缘文化特色,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塑造整体性统一化的品牌形象。通过整合各地域散布的旅游资源形成聚合效应,统一品牌形象、文化语域、传播表达,从而增强国家文化公园品牌影响力。

  二是突破地理区划限制,构建统一管理机制。从国家层面推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现了国家对于文旅融合的倡导,以顶层设计统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这一举措有助于改变大空间旅游资源开发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除了从政策导向上突破地理区划限制之外,在实际操作层面中还需要构建统一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从而真正凸显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价值与意义。

  三是尊重地域发展差异,力求统一服务标准。纵观旅游业发展历程,无论是星级饭店还是A级景区,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制度化、标准化。目前,我国东西部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已是客观事实。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过程当中,需要因地制宜,尊重地域发展差异,力求在国家文化公园涉及范围内为游客呈现统一的旅游服务与配套。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也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应有之义。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两千年前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融合视角下的统一非但不会消弭文化多样性,反而能够从某种意义上实现文化更长远的发展。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为文旅融合的有益实践,对于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需要以文化为导向塑造品牌形象,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服务标准,使文化真正“可游”“可感”“可知”,在文旅融合大趋势下创新旅游业态与旅游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表达。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作者:王金伟 余得光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