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紧抓细节促管理 把握平衡谋复工
时间:2020年04月30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今年2月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开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有序恢复行业运行提供了必要、及时的政策指导。

  笔者认为,要实现属地内“防控为主、限量开放”的旅游景区管理目标,既要把握好两者间的“平衡”,也要注重管理上的“细节”,根据景区不同类别采取相应措施。

  旅游景区为何要“防控为主”?一是因为随着境外输入压力的增大,对旅游行业疫情防控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旅游的自由流动性易导致疫情传播,尤其是热门景区景点在特定时段会出现人流聚集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疫情传播风险。

  既然旅游活动存在一定的病毒传播风险,为什么旅游景区还要开启“限量开放”的管理模式?“限量开放”的中心词是“开放”,即旅游景区需要开门迎客。因为大多数旅游景区是企业市场化运营,受疫情影响,面临高额的成本支出,承受了巨大损失和生存压力。此外,还有依赖旅游景区生存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和农户,涉及人群数量更为可观。旅游景区不开放,周边的酒店、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农产品供给等行业就要蒙受损失。在疫情低风险地区促进旅游景区恢复开放,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此外,根据旅游学、生理学和保健医学研究,旅游活动可以增加游客户外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免疫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治疗因长时间隔离而造成的心理问题。出门旅游,接触大自然,了解文化遗产,可以提升幸福感。

  旅游景区如何做到“防控为主”与“限量开放”之间的平衡?诚如上述,旅游景区在当前形势下,“防控为主”和“限量开放”是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维护稳定的重要政策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平衡”的把握,所需遵循的资源管理原则是对“类别”的判断,必须采取的管理艺术是“细节”的设计。

  防控与开放之间的“平衡”,既要考虑到旅游景区所在地区疫情防控形势,也要考虑到旅游景区资源的空间特点,还要考虑到旅游者在景区内的行为特征。《通知》提出了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当地政府和旅游景区管理者需制定、调整不同的平衡节点和管理措施。

  不同资源类型的旅游景区,其疫情防控的特征、难点、痛点各不相同,要根据景区具体类别采取不同的防控和响应措施。山岳型、湖泊型、湿地型、海滩型、溶洞型、草原型、文物古迹型、历史街区型、主题公园型等不同类别的旅游景区,其出入口、游线、游览组织形式、聚集停留点不尽相同,所对应的游客管理措施也各不相同。

  可以说,管理的“细节”设计对于做好疫情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具有重要意义。《通知》明确,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的30%。而是否实行实名预约制度、预约的要求、采取单入口还是多入口、流量分时段测控等细节都需要精心设计,因为同样是30%上限要求,即便是同资源类型的旅游景区,细化措施不同,产生的防控和运营效果也会不同。因此,景区管理部门要根据《通知》精神,因地制宜制定严密细致、可操作执行的实施方案。

(作者:吴必虎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