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依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年03月09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研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拼搏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要实践地。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并依托其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既有利于党员认知党史与黄河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有利于加强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促进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在党群中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党的领导对黄河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人民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黄河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对黄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党领导的黄河治理史。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黄河治理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较高,淤积严重,在内蒙古、河南、山东等河段多处出现河道高于地面,形成地上河的世界奇观,也造成了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河水泛滥,水灾频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治理黄河,留下了一部党领导的黄河治理史。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黄河的水患问题。毛泽东主席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激励了黄河流域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治理黄河。在新中国的黄河治理初期,党把治黄重点放在了治理黄河泥沙问题,并逐步开展黄河流域水利开发工作。在党的领导下,黄河流域陆续建设了三门峡、刘家峡、龙羊峡等多座水利枢纽。2001年,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全面完工,此后连续多年进行了调水调沙。通过实施水量统一管理与调度,消除了黄河下游断流的不利局面,实现黄河20年不断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黄河流域治理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程,也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黄河治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梳理好党领导的黄河治理史的基本史实,讲述好党领导的黄河治理史的重要故事,展现好党领导的黄河治理史的精神内蕴,传播好党领导的黄河治理史的时代价值。

  第二,党领导的黄河开发史。黄河水能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为更好地治理、保护和开发黄河,党领导人民修建了人民胜利渠、盐环定、景泰川等引黄灌溉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也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积极开发利用黄河资源,克服种种困难,开发出了一批旅游景点,如青海省的黄河源头景区、四川省的黄河第一弯、陕西省的香炉寺、山西省和陕西省接壤处的乾坤湾、山西省的黄河老牛湾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除了壶口瀑布、天下黄河第一桥、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函谷关等老牌旅游景区之外,一批优质的黄河文化旅游产品正在加速涌现。对黄河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出游选择,为更多人提供了欣赏黄河风光、感受黄河文化的机会,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展示党领导的黄河开发史的发展历程,展现党领导人民开发黄河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引导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体验黄河开发的空间场景。

  第三,党领导的黄河遗产保护史。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祥地,数千年来孕育和衍生了无数宝贵遗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黄河遗产保护,着力保护沿黄遗产资源,一大批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相继确立,一大批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名录,一大批传统村落纳入保护范畴,延续了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在党的领导下,黄河沿线地区积极保护黄河遗产,并尝试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例如,开封从1982年便开始实施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近年来坚持“五个全域”(全域规划、全域保护、全域管理、全域经营、全域旅游)高标准做好古城保护和文旅发展工作,建立了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出台了《开封古城保护条例》,编制了《开封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持续推进黄河遗产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党领导的黄河遗产保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开展党领导的黄河遗产保护史学习教育,可以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一步普及黄河遗产知识,提高人们对黄河遗产的保护意识。

  第四,党领导的黄河文艺创作史。近代以来,黄河流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黄河文艺作品。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在黄河流域的文艺发展进程中,党的领导发挥了重要作用。光未然同志于1939年创作现代诗《黄河颂》,用澎湃的热情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冼星海同志为典型的文艺创作者,“为抗战发出怒吼”,创作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抗日战争时期,黄河流域的延安作为革命的圣地,吸引了一大批满怀激情的文艺工作者。1942年,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鲜明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对后来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艺工作者掀起学习讲话的高潮,创作了一大批文艺代表作,如《白毛女》《兄妹开荒》《逼上梁山》《王贵与李香香》等。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开展黄河主题文艺作品创作。产生了《黄河入海》《黄河回响》《黄河万古流》等新作品,复排提升《黄河》《黄河从草原走过》《黄河歌谣》《天下第一桥》《花儿·少年》《黄河金岸》等作品,创新推出《延安十三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旅游演艺作品,生动展示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长期以来,党领导人民创作出无数优秀的黄河文艺作品,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丰富的文艺创作史教育素材。

  第五,党领导的黄河流域脱贫史。黄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更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努力下,黄河流域展开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脱贫行动,一个个贫困地区实现了脱贫致富。例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龙羊峡小镇曾经是一片荒草滩,只有几户牧民在此放牧。在党的领导下,海南州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凭借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打造了龙羊峡景区,并引进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品牌赛事,龙羊峡小镇实现繁荣发展。再如,内蒙古自治区东海心村土地贫瘠,土地盐碱化严重,因土地而致贫困。在党的领导下,该区紧握产业扶贫“金钥匙”,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游则游,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积极谋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又如,河南省兰考县面临风沙、内涝、盐碱三大灾害,曾是黄河流域典型的贫困县。在党的领导下,兰考人民战胜了自然灾害和贫困,在国内首批、河南第一个退出贫困县序列。在党的领导下,黄河流域取得了丰硕的脱贫攻坚成果,解决了世界性大规模贫困难题,展现了中国国家贫困治理体系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党史内容的展现方式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彰显黄河文化的空间载体,是黄河流域党史内容的重要展示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以多样化的方式展示和宣传党史内容,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

  第一,内容与场景结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充分利用各类文化场馆资源,展示黄河流域不同主题的党史内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既要有文字、图片、影音、实物、遗迹等多样化党史内容,又要有原真场景、模拟场景、虚拟仿真场景等多样化故事场景,做好内容与场景的结合,增加参观者和学习者的沉浸感。例如,可以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建设黄河治理博物馆,并在博物馆中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R)、混合现实技术(MR)、三维图形(3D)等手段还原黄河治理场景。

  第二,线下与线上结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既要有线下的展示和讲解,也要有线上的宣传和互动。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要做好线下与线上的互融,构建灵活的展示和讲解体系,为参观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党史学习方式。例如,结合线下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在线上开设扫码语音讲解服务,网上推送相关知识内容,并开展知识问答、学习打卡、游戏互动等活动。

  第三,参观与体验结合。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要以参观和听讲解的方式进行,还要让参观者参与体验活动。例如,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可以以演艺的形式,讲述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治黄治沙的故事,让参观者和学习者在观演中还可以体验,加深对人物故事的理解和体会。再如,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可以以博物馆展览的形式,展现黄河改道山东后给山东人民带来的影响,以及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艰辛历程,并结合劳动体验的方式,让参观者参与到植树造林、挖沟排涝等治理黄河的劳动体验当中,使参观者和学习者深刻体会到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不易。

  第四,作品与产品结合。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应让参观者和学习者既可以欣赏到一系列反映黄河文化和党史内容的文化作品,也可以购买到相关文化产品。应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和线路,在研学旅行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不同区段,应将党史内容与地方特色产品开发结合。例如,在乡村土特产和文创商品的外包装上,介绍当地革命历史故事、黄河治理故事、脱贫致富故事等。无论是作品还是产品,都要贴近大众的生活,让党史学习教育“润物细无声”。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21ZDA08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

(作者:刘立显 张野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