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我国海洋旅游发展机遇与路径分析
时间:2023年04月24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在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海洋旅游将以其特有的开放性、求新性和外向性,成为助力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激发海洋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旅游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构成,在丰富海洋业态、培植海洋文化、拉动海洋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期新征程上,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我国海洋旅游发展基础与优势,把握战略发展机遇期,探索海洋旅游发展的实践路径,是实现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产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海洋旅游发展基础与趋势

  (一)海洋旅游发展基础和优势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纵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滨海岛屿风光迥异,海湾岬角特色突出。复杂多样的地貌海岸,悠远厚重的海洋文化和形色各异的民俗风情,形成了地域与季节差异显著、人文与历史意蕴深厚的海洋旅游鲜明特征。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的海上旅行在千年长河中留下了众多观海听涛的典故、记载和文学作品,流露出对浩瀚海洋的慨叹与赞美。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海上丝绸之路”、“妈祖”等海洋文化信仰、“郑和下西洋”等海洋文化交流均蕴含着开放合作、多元包容的文化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发展要素向沿海地区持续集聚,沿海城市率先进入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阶段。“东方夏威夷”三亚、“东方瑞士”青岛、“海上花园”厦门、“白鸟之市”珠海、“京津后花园”秦皇岛等特色旅游城市成为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的主力军,滨海旅游业在海洋产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旅游保持强劲的发展增势,进入综合开发和全面发展阶段。依托三大海洋经济圈、11个沿海省份和55个沿海城市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优势,我国海洋旅游形成了由交通纽带贯通的“沿海旅游城市带”,探索建立了以“要素集聚”和“产业集群”为特色的现代海洋旅游产业体系,凸显了区域海洋旅游资源环境和海洋文化基础优势。与此同时,滨海城市风情、海洋生活民俗、海防文化遗迹、海洋节庆活动等海洋人文资源得到系统开发,海岸地貌、岛屿礁石、基岩险滩、延绵沙滩、椰林海风等自然景观资源也不断吸引着旅游者,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体验、邮轮游艇、海上运动等特色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已见雏形,滨海民宿、休闲垂钓、康养疗愈、主题公园等海洋旅游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二)海洋旅游发展机遇和趋势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立足新发展阶段,海洋旅游发展面临需求转变、资源整合与产业重构的新机遇,在市场客群层次分化、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和营销方式创新发展等方面日趋成熟,步入消费大众化、需求多元化、产品多样化和市场层次化新阶段,服务智能化、追求个性化、发展国际化成为海洋旅游发展新趋势。海洋旅游发展依托渔业、临港工业等海岸带空间功能叠加优势,展现出较强的产业整合能力、增长韧性。根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9年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50.63%,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更是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柔性战略实施的重要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着力扩大内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重要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推进海洋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海洋旅游将以其特有的开放性、求新性和外向性,成为助力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激发海洋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

  二、国际海洋旅游发展经验借鉴

  (一)注重规划编制与政策引导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知名海洋旅游目的地从规划管理到政策制定均已取得具有借鉴价值的成果。如普吉岛拉古纳海滩,通过统一规划建设,打造了建筑风格统一又各具特色的酒店度假村聚落,不同酒店组群间的管理相互协调,共享游泳场地、网球场、豪华SPA、购物村、高尔夫球场等配套设施,触发了游客感官的丰富体验,成为多元化的海洋旅游度假胜地。美国夏威夷推出“2050可持续规划”,联合区域群岛协同发展,突出海岛特色,通过财政拨款推动群岛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其经济增长,为海洋旅游目的地规划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提供了参考。系列区域旅游发展政策的实施与引导也为海洋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如马尔代夫注重利惠政策与法规实施,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通过目标市场和营销模式的创新,采取特惠折扣、落地签证、优惠活动等措施支持区域旅游发展。迪拜海事城市管理局通过提供综合服务、立法和监管,简化规章制度,免除外国游艇的增值税,为所有在迪拜水域内的本地和外来船艇提供短期停泊服务,系列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迪拜在全球领先游艇目的地中的排名。

  (二)打造品牌形象与产品体系

  从泰国普吉岛、印尼巴厘岛、墨西哥坎昆、南亚马尔代夫到美国夏威夷等知名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来看,本土文化的沉淀与挖掘,在目的地形象塑造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较有代表性的如法国戛纳,得益于声势日隆的电影节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蔚蓝海洋、视觉艺术与明媚阳光组成了影视特色鲜明的滨海旅游胜地。美国夏威夷将原住居民生活方式与本土文化特色相结合,融合太平洋热带海洋岛屿风光和波利尼西亚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洋旅游形象。与此同时,夏威夷积极塑造海洋旅游品牌,构建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协作,通过Aloha文化、草裙舞、花环等核心元素的运用,营造“太平洋上的天堂”的旅游形象,展示夏威夷本土特色的音乐、舞蹈和节庆,形成融滨海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明确功能分区与发展导向

  国际知名海洋旅游目的地区域内分区功能明确,发展特色各异,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如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以一条70公里长、天然洁净的冲浪海滩和四个世界级主题公园而闻名,集体验、观赏、运动、探险等多功能于一体。美国迈阿密,开发运动、野餐、人文、娱乐、休闲、生态等不同特色、功能各异的海滩,各个海滩具有不同的发展导向。马尔代夫采取“整体出让,差异发展”的开发模式,海岛突出整体统一的建筑风格,水中别墅风格各异,实现整体性和个体特色相结合。

  三、我国海洋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一)向海谋篇:科学精准谋划,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重要决策部署,加快实现海洋旅游现代化,全面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由于我国海岸线在南北方向跨度较大,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海洋旅游资源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系统科学编制海洋旅游区域发展规划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首先,依托我国海洋环境基础和资源特色,充分开展地质地貌、自然气候、生物资源等调研,明确腹地、滨海、海滩、近海、海岛等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开发空间,明确不同纬度带海洋旅游的产品发展要点和空间发展模式,科学制定海洋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方案》等的出台和实施,为海洋旅游发展明确了目标导向。其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注重海洋旅游发展的基础保障。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和陆海交通体系建设,实现功能互补式差异开发。例如,《青岛市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打造重点,提出提升抵达乘船点“最后一公里”交通服务,完善旅游标识系统,不断强化海洋旅游配套公共服务建设。

  在此基础上,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注重构建海洋旅游产业体系和海洋旅游国土空间支撑体系。综合考虑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系统特征形成的空间差异,结合产业特色和资源基础,划分主体功能空间单元,构建集中度高、关联度强、集约化水平高的海洋旅游产业集聚区,发挥整合资源、集成技术、引领经济的复合功能,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二)向海突破:活化产业业态,培育旅游产品体系

  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决策部署,促进海洋旅游业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海洋旅游消费扩容提质,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革新产品体系,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强化开发远洋探险、海底潜游、海上垂钓、荒岛生存等特色海洋旅游项目,提升旅游者参与度与娱乐度,着力提升优质海洋旅游产品的供给能力,构建海域立体发展的产品体系,打造海洋经济新亮点和海洋旅游发展新高地。依托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开辟海洋旅游体验新场景,补齐季节性短板,通过技术创新和功能拓展,塑造高质量的海洋旅游品牌与产品,激发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另一方面,数字赋能供需匹配,充分释放消费需求。从海洋旅游国际化着眼、市场化着想、产业化着手,精准把握消费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明晰海洋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特征和个体行为特征,强化海洋旅游要素市场、运行市场和需求市场研究,提升供需匹配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以智慧化赋能海洋旅游消费应用场景,精准把握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强海洋旅游产品供给,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2022年度旅游创业创新精选案例”中,海昌海洋公园注重“新场景、新文化、新模式、新营销”,打造了海洋主题消费集群,为促进行业复苏发展、创新开发产品提供了借鉴。

  (三)向海而融:赓续海洋文脉,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我们要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传承海洋文脉,切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海洋文化与旅游具有天然耦合、互补共赢的密切关系。“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提高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水平”是国家“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方面,应深挖海洋文化要素,拓展海洋文旅发展边界。植根于我国海洋文化沃土,深挖沿海民俗、渔盐、海防、开埠、疍民等文化资源,推进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注重世界海洋文化共性与我国海洋文化特性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相结合、海洋文化与本土历史文化相结合,深入探索海洋文化精髓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与路径,融民俗传统、海洋史话、海洋文化、人文情怀与现代旅游于一体,进一步拓展海洋文旅融合发展边界。例如,澳头Vision海洋文旅小镇,作为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三大核心板块之一,融合了生态、乡村、观光、休闲要素,集民俗节庆、特色餐饮和人文风情于一体,进一步推动了沿海、沿湖生态岸线与闽南乡村民俗文化的发展,打造了海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与提质升级的新高地。

  另一方面,挖掘区域文化差异,促进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打造闽南、潮汕、胶东等区域特色海洋文化旅游带,着力提升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差异化供给,破题同质困境,激活文旅发展的“蓝色引擎”,扩大海洋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强化从产品、业态、组织、机构到市场的全方位、多层次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区域特色文化与海洋旅游的互补与增值,推动海洋文化旅游集群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海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响应机制研究”[21BGL02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刘佳 纪晓萌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