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对大地艺术助力山岳型景区转型升级的思考—— 以“天台山·风的艺术季”为例
时间:2024年02月23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天台山·风的艺术季”2023年7月在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天台山景区举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活动邀请到了包括参与过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艺术家,来自国内外的10位艺术家以天台山的“风”为主题进行在地创作。活动旨在通过艺术的介入,实现景区场域的更新,塑造全新的人文价值,助力天台山景区从一个传统观光型景区升级转化为一个集社交体验、知识体验、审美体验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游憩休闲平台,将天台山打造成更加日常化、个性化、休闲化的文旅消费场域,从而拓展天台山的内容运营与业态经营。这是国内传统景区与大地艺术相结合践行文旅融合理念的一次尝试,也是在文旅发展新阶段,山岳型景区顺应时代趋势、寻求转型升级,以当代艺术为手段打造个性化标签的探索。

  存量竞争时期,传统山岳型景区面临新挑战

  在旅游市场从关注增量到重视存量优化、步入存量竞争的新阶段,山岳型景区作为我国最早形成旅游价值的自然资源,在各地旅游产业发展中扮演着引领和带动的角色,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新挑战:一是山岳型景区“头部效应”愈发明显,景观与人文资源普通的山岳型景区面临在有限的市场份额内竞争激烈的挑战;二是登山的攀爬难度形成的复游率偏低的阻力;三是随着小红书、抖音等媒体对出行决策的深入影响,旅游业作为视觉形象驱动的产业,普通山岳型景区面临着传播场景单一、视觉雷同、不易形成话题的弱势;四是过度依赖“门票+景区客运”的收入模式不能满足景区对营收增长的需求。

  天台山是巍巍太行山的余脉,天台山景区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虽有众多自然与人文景点,具备较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但从实际经营来看,其先天禀赋放之周边众多山岳型景区中并不突出,其客源地辐射范围有限,一直以来靠和附近的崆山白云洞景区进行联票合作吸引客流。景区经营高度依赖门票经济,营收结构单一。景区也尝试引入过“呐喊泉”等二消业态,但这些标准化的工业游憩产品同质化严重,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可以说,天台山是众多自身条件并不突出的山岳型景区的一个缩影。

  大地艺术与山岳型景区完美结合的底层逻辑

  大地艺术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以罗伯特·史密森为代表的艺术家希望通过一系列改造自然景观的作品,让大众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地艺术节通常集合一群艺术家,在户外使用各种材料因地制宜地进行艺术创作和展示,以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关注。大地艺术节打破了场地的限制,所见即一览无余的展览场。

  大地艺术在我国被人们所熟知,缘于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日本新潟县的越后妻有是一个面临人口严重老龄化的落后山区。1996年,新潟县政府邀请到日本著名策展人北川富朗,希望可以借助文化艺术的创意重新振兴衰败的乡村。北川富朗提出将整个越后妻有地区打造为一个“天然的美术馆”。从2000年首次开幕到2015年期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共接待了来自全球的230万游客,成功将一个地处偏远、贫穷落后、默默无名的日本乡村打造成世界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取得的巨大成功给我国的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带来启示,大地艺术与景区发展的结合亟须探索。站在文旅产业的角度看,大地艺术与山岳型景区结合可以产生很好的互补融合效应。

  第一,大地艺术倡导艺术要走出美术馆,走到大自然中去,正好契合山岳型景区自然生态的先天环境,山岳是大地艺术丰富多样的展场,大地艺术是山岳精彩纷呈的内容。

  第二,大地艺术的在地性,强调与在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的融合,这正与目前山岳型景区由“景点”思维转向结合在地资源的“大景区”思维,以及创新更多消费业态与游憩功能的“景区综合体”思维相契合。

  第三,大地艺术极致的表现力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具有视觉张力和情感体验的场景,艺术创作是一个想象力激发的过程,能让平淡无奇的景观被激活获得新生,能够触发景区场景提升的系列连锁反应,为游客带来崭新体验。

  第四,大地艺术作为一种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其关心的不仅有关于艺术的议题,还有环保、人权、自由等更为广泛的社会议题和文化议题。这样的作品很容易被大家关注并引起大众共鸣,可以弥补普通山岳型景区景观同质化的缺陷,适合游客打卡等标记自我情感、彰显个人态度的行为,极易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上传播。

  第五,大地艺术的“策展”思维是基于作品思想与观众精神体验的“现场”策划思维,能很好地弥补山岳型景区“被动和无差别”观览的缺陷,是文旅融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必要手段,大地艺术的“策展”思维就是这种融合思维模式的集成。

  文旅融合背景下,大地艺术与山岳型景区结合的探索

  (一)主要做法

  因地制宜地以文化、体验、生活方式为核心、打造具有高互动性、持续迭代、常做常新的内容IP,是景区转型升级的方向。举办一个山谷大地艺术季,将天台山打造成“山谷美术馆”,每年持续举办,形成天台山的文化IP,通过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为天台山营造全新的场域氛围,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客源地辐射范围,衍生新的经营业态。

  策展团队与景区运营方经过深入研讨,确定了以“风”为天台山大地艺术的创作主题。在物理层面上,夏日的风为人们带来体感的舒适与清爽,让人神往,体现了天台山良好的自然生态。在精神层面上,“风”这一意象带给人们丰富的遐想。人们在现实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束缚,但在艺术与自然的世界里,可以如同风一样,自由又洒脱

  活动邀请中央美术学院作为学术指导,同时邀请了来自俄罗斯、荷兰以及中国北京、上海等地的10位艺术家,基于现场空间、在地人文等综合因素,创作了《避风港》《UNTITLED》《听风》《风的理想》《风语》等10余组艺术装置作品,构建出一座自由而浪漫的“山谷美术馆”。艺术季既为景区创作了可以长期保留的景观装置,丰富了景区的观览体验场景,又可以每年举办不同的临时性展出,常做常新。同期举办的还有“仲夏趣玩嘉年华”,设有晚风市集、山谷微醺啤酒吧等,并衍生出自然艺术研学、林涧星空露营、山谷艺术旅拍等新的经营业态。

  (二)经验启示

  与大城市相比,县域城市的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匮乏,艺术展览、文化演出等内容滞后,即便有相关的文化内容也多为传统民俗文化类型,与时代同频、体现现代文明的内容较少。随着消费下沉与县域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步提升,提供具有引领性、高品质、现代化的精神文化内容成为县域城市周边景区升级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往,艺术被看作只属于美术馆和大城市的艺术。大地艺术的出现,意味着艺术从城市走向了乡村、走向了自然场域,从被动的被观赏走向主动的介入与参与,从少数人的艺术,走向更多人的体验。

  这次活动中,艺术家的参与是积极而又有使命感的。艺术家的创作动力一方面来自他们试图脱离城市、寻求一个理想的乌托邦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希望能将艺术融入真实的生活,传达自己的观念,以此来呈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天台山“风的艺术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与机会。这些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们以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视角、多元且具有创新性的创作,赋予山岳新的意义与价值,带给游客全新的体验,艺术家驻留本身也营造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社群氛围,让天台山成为世界各地艺术家“候鸟式”创作的基地。

  但我们也认识到,“天台山·风的艺术季”虽然成立了由当地在校学生、民众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但还没有将景区周边的村落居民以及在地文化更好地融入进来,欠缺当地政府的充分支持,主要还是景区的独立行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大地艺术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地性”和“参与性”,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在地性,还体现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与在地政府、市民、村民、机构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充分协作与互动,这种协作与互动既是在共同产生和传递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也是在重新定义景区空间功能和内容组织方式。而大地艺术这种各地艺术家与当地人共同创作的艺术活动,本质上也是对特定空间的价值回归与功能重塑,使区域内不同的个体与机构形成能彼此共振和相互连接的“社区”,这样的“场域”一旦通过持续累积,会重构天台山的游憩逻辑——既是全国乃至全球艺术家们关于“风”主题艺术创作的精神家园,又是文化休闲消费的场域,并由此派生出艺术观展、艺术研学、艺术驻留、艺术营地、音乐节、酒吧等文化休闲游憩业态。

  我国旅游业从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邢台天台山这类景区,在存量竞争时期如果还靠传统旅游的同质化建设项目,只会进一步加剧产品过剩,增加企业的经营困难。与大地艺术的结合,树立“大景区”和“轻文旅”的理念,通过艺术对景区及景区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赋予新的价值,营造新的游憩场域,衍生新的经营业态,打造景区可持续化的文化IP,是质量型发展及运营思维主导的发展观,也合乎文旅市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

(作者:梁 昕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