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在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必须从现在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显然,这个提议反映了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把握的一个重大方向,这就是,旅游业发展再也不能仅仅盯在一些具象的景点景区上,而要把旅游的视野扩大到一个地区的全域,用区域联动的战略和策略对空间资源进行大整合,形成区域整体旅游化的大格局。
我非常认同这个提议的基本价值。在过去多年的有关旅游业发展的讲座和研讨中,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和全域旅游十分吻合,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不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一个游客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域,比如我们到了国外一个城市,一个乡村,一个自然环域保护地带,对于我们来说,会感到那个城市、那个乡村整个就是一个大的旅游区,看什么都新鲜,都想去体验体验,这事实上就是全域旅游的格局了。甚至我们出发展开一次若干天的旅程,我们也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在这些天所到的地方,都有一种来自旅游活动的信息认知和感悟,这也是全域旅游的体验了。
但是,当全域旅游的概念被国家旅游局领导正式提出来的时候,让人感觉到这个全域旅游就要到了出台政策推进实施的地步了,这让我反倒认真思考全域旅游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了。毕竟,一个美好的理念真正走到现实,需要一系列条件配合,否则容易成为空谈。我梳理了一下,产生了有关全域旅游的九个疑问,现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疑问一:全域有多大?
全域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对于一个景区景点来讲,经营者可以说,那就是我的全域旅游;对于一个村落、一个小镇、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来说,都可以成为全域旅游的空间表达。如果全域概念可以覆盖所有空间的话,它的产业约束性、投资及管理的边界性、旅游与非旅游空间的差异性就无从把控,变成一种随意性很强的游戏概念了。
疑问二:旅游真的能覆盖到全域吗?
旅游是一种人类的特殊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产业,人的活动和产业的布局必须能进入的地方,才能谈得上那里有旅游的存在。讲全域旅游,意味着旅游在某个“全域”范围内实现了全面“登陆”或渗入。但是,这显然是做不到的,比如一个城市,政府严管的一些部门和单位、军事管制地区、保密性较高的生产服务型企业、一些危险性较高的空间地带、绝大部分私人领地等等,都无法实现旅游“登陆”,现实中,旅游者仅仅被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内,这种情况下,全域旅游的价值如何体现呢?
疑问三:游客认同全域旅游模式吗?
全域旅游的概念是我们的管理者提出来的,但旅游本身是游客的脚走出来的。我们让游客去搞全域旅游,他们认同吗?从既往的旅游者的行为看,游客更追求旅游的价值化和特色化,一个地方的旅游价值和特色往往被既往的游客用脚踏勘出来了,后来的游客就会跟进实践这种价值。比如北京,至今为止,游客的主攻目标仍然是那些著名的景点景区,加上近年来力推的胡同游等等休闲项目,而更多的地方恐怕游客永远都不会去,因为他们不认同那些地方的旅游价值。
疑问四:传统非旅游地带愿意开放进入全域旅游吗?
一个地区绝大部分地带在传统意义上不属于旅游片区。如果发展全域旅游,至少这些片区要导入最低的旅游业要求,但是,从现实看,实现这个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一个制造军工产品的工厂,它完全不可能开放导入全域旅游活动;一个高档小区,私密性很强,它的业主一定不愿意把这个小区向社会开放实施全域旅游。
疑问五:全域旅游符合投资发展规律吗?
旅游是产业,全域旅游当然也应该看作是产业。既然是产业,就要有投资概念,就要讲投资发展规律。什么是投资发展规律?就是投资要有相对安全的保值增值能力。全域旅游从投资角度看,无法和投资价值和投资发展规律对接,因为大量的传统非旅游空间一旦纳入旅游空间,需要大笔投资进行环境改善和项目开发,而这些空间的旅游价值完全无法达到旅游业规模化发展的投资安全线,结果很可能是,要么投资不进入,要么投资进入后,出现无法合理收回投资的困境。这样会造成全域旅游事实上的难以为继。
疑问六:“全域”的资源都能用来做旅游吗?
我在前面已经谈到,对于游客来讲,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那里的一切都具有体验的价值,也就是说,游客所到之处的所有资源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但这是理论意义上的说法。现实的情况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或空间范围内,很多资源对于游客仅仅是某种个性需要,而无法成为共性需要,在缺乏共性需要支撑的情况下,旅游这种公共性质的活动就无法实现所有资源的旅游化。事实上,一个地方的资源系统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真正可以进入规模化开发和利用的旅游资源总是有限的,更多的资源难以和旅游对接。在长期发展中,一部分资源通过旅游开发获得旅游市场认同,不断进入旅游业,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大多数资源仍然无法进入旅游业的现实,这种情况下,全域旅游也会遭遇资源认同的困域。
疑问七:改善环境的工作能够纳入全域旅游概念中去吗?
也许有人会说,全域旅游并不是把一个城市、一个区域都搞成旅游区,而是说利用全域旅游概念改造城市中的非传统旅游片区,让这些片区也能具有旅游区那样良好的环境,从而形成类旅游环境。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毕竟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如果不仅仅是旅游区环境好,非旅游区也环境好,就可能让外来游客有一种享受整个城市、整个地区环境的感觉和体验。应该说,这一点对于全域旅游概念的合理性具有维护的取向,但我认为仍然不能简单地把它纳入全域旅游框架内,因为改善环境这件事在人类生活的任何空间,包括城市、乡镇、村落,都是共性化存在,都是常态化存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性工作,这和强调资源特色化的旅游不在一个概念层级上,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好的旅游资源,那里再好的常规环境也难以吸引游客前往。
疑问八:现有管理体制能支撑全域旅游吗?
我们知道,国家旅游局的职能事实上是非常有限的,涉及到旅游业的重大发展,例如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重大旅游投资安排等等,旅游局都是说了不算的。各地的旅游局在政府行政系统中大部分属于权力较小的职能部门之一,要想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办成旅游大事,不去找当地的财政局、税务局、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建设局、工商局、环保局等等重要部门,是根本办不成事的。这种情况下,由旅游局官员提出搞全域旅游,就给实施打了个大大的折扣,因为全域旅游必然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一个旅游局根本无力调配政府各个部门的权力,这就意味着旅游局喊出来的全域旅游最后很可能成为一个动人的、但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美丽梦想。当然,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实行了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管理体制,把各个行政部门的权力集中起来,这种体制相对有利于全域旅游工作的开展,但这样的体制在全国仅仅是一小部分城市实行,杯水车薪。
疑问九:全域旅游的概念和行动能够持续下去吗?
现在,全域旅游是被国家旅游局领导提出来了,不可谓不重要。但是,从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别说是一个国家旅游局,就是全国人大和国务院,过去曾经提出过多少听上去很美好的想法和概念,到后来也是不了了之,甚至失败了。全域旅游的概念真的很好,特别是它有助于推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在旅游价值链上获得同步发展,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是,美好的想法必须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它需要来自政治、经济、资源、环境、市场、投资、消费、文化、社会、科技、管理体制等等太多因素的支撑,从这个角度看,我对全域旅游在当下中国发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还是疑虑重重的。会不会又是热闹一阵就沉寂下去了,过了几年,就再也不提这个概念了?我的判断:可能性不小。
作者:
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兴华时代国际城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国家高端智库)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