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名导在厦门“论剑”
时间:2016年06月01日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局点击:次【
加入收藏
】【
字体:
大 中 小
】
5月5日下午,作为第十二届海峡旅游博览会重要配套活动之一,“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名导论剑”在厦门翔鹭国际大酒店举行。这是旅博会举办12届以来的首次导游话题交流会,会议邀请了台湾、香港、澳门和全国各地的知名导游、专家、业内精英、游客代表300多人参加。
本次活动由福建省旅游协会、台湾导游协会、香港专业导游总工会、澳门专业导游协会、澳门国际注册导游协会共同举办。活动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首次在旅博会上展示导游职业风采,二是两岸及港澳台地区共同参与,三是对话话题受关注度高,四是最美游客参与对话。
福建省旅游局副局长郑维荣表示,导游是我国旅游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在旅游活动中,导游人员始终处于旅游服务工作的中心位置,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是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我们要努力营造导游员奋发向上、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支持和引导各地开展健康向上的导游活动,加强对导游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宣传,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舆论监督,形成理解导游、爱护导游、激励导游、监督导游的社会氛围,全面开创导游队伍建设新局面。要树立榜样、弘扬正气,充分调动广大导游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导游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在旅游行业树立导游员的良好形象。
会上,来自厦门旅游集团国旅导游部经理、高级导游霍金龙,台湾导游协会顾问黄弘、香港专业导游总工会导游吴立人以及澳门国际注册导游协会导游施得庆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自身的成长经历并就旅游文化风情等方面进行了工作分享。名导们还与首批“全国文明导游员”评审专家组组长吕龙根教授、最美游客代表一起就“文明旅游面面观、导游员与中华文化的传播、‘互联网+’时代下的导游服务方式转变”等3个话题进行讨论,展现导游行业的主流价值观,以实际工作中的正能量激励和强化导游心中爱岗敬业、竭诚服务游客的理念。
活动还围绕文明旅游、诚信旅游、平安旅游等内容发布了《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导游共同宣言》,海峡两岸及港澳台地区导游代表共同宣誓恪守诚信执业,践行以人为本;倡导文明旅游,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导游艺术,弘扬中华文化;塑造良好形象,争当最美导游。
话题一:文明旅游面面观
如何引导游客文明旅游、提高游客素质成为旅游业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作为导游员应该如何对待游客不文明行为?作为游客应如何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成为文明游客?大家在会上进行了探讨。
厦门高级导游霍金龙:乱丢垃圾,公众场合尤其是博物馆参观时大声喧哗,站在马路中间拍照等都是不文明现象。我认为导游员应该是文明旅游的引导员和督导员,除了做好合同引导,导游讲解引导外,也要注意避免说教的形式,有些导游会在出团前购买一些垃圾袋发给客人,做文明小袋鼠,或者携带便携式烟灰缸提供给客人,还有看到地面上的垃圾会主动捡起来等等。
台湾导游代表黄弘:个人认为文明旅游即是“入境随俗”,尊重当地的习俗、文明旅游的规矩。到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导游有义务提醒游客,比如台北故宫摄像问题,瓶装水不能带入,邮轮里面晾晒自己的贴身衣物。如何让游客能够理解遵守,则是导游绝对的责任,相信在导游用心的教育诱导下,游客是会配合的,而文明旅游就是这样学习而来的。
香港导游代表吴立人:我见过一些行为,但并不能说是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在公众场合,电车里大声讲电话,你说他不文明吗?但实际上,这种习惯性的行为引起了当地人的反感,香港的地铁中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习俗不一样,当地人就把这种行为列为不文明行为。
澳门导游代表施得庆:说到文明旅游时,就想起在接团时遇见客人上车抢位子,遇到这种情况,为避免意外发生必须对客人强调安全第一,第二就是用理用情来让他们理智不去抢位置,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关键的语言就是: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徳,唯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去争抢。
游客代表蒋晓蕙:不文明旅游现象有不分场合的喧哗吵闹,爱迟到等。我觉得旅游不文明,不是不同文化的冲突,而是国人的现实素质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导游应该对不文明旅客的不文明行为及时制止,这是国人的责任。
游客代表苗巍:好的行为习惯就是文明的,不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不文明。有一次我去奥特莱斯中的一个品牌折扣店,看到一堆人围着销售小姐讨价还价,说明讨价还价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所以说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了很难改,坏的行为习惯养成了也很难改。从另一个层次讲,全社会应注重怎么普及文明教育,从导游方面来讲,一定要注意经常地提醒引导。
点评专家吕龙根教授:我认为应该区分三类不文明行为:第一是世界各地普遍认为的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排队,在文物古迹上乱写乱刻等;第二是旅游目的地对某些行为的法律上的差异,如新加坡法律禁止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吃东西喝饮料;第三是由于文化差异被视为的不文明行为,如到阿拉伯国家清真寺参观,女游客的服装不能过于暴露,头发也要用头巾遮盖等。对这类现象,我们领队应该多介绍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文化习俗,教育游客入乡问俗、入乡随俗,尊重目的地的文化习俗。
话题二:导游员与中华文化的传播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有5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导游员如何在带团的过程中传播中华文化呢?
厦门高级导游霍金龙:导游员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对于厦门导游来说,有很多来自台湾,港澳及东南亚国家的游客,尤其是台湾及港澳,在讲解的时候会有很多共同的文化共鸣。
台湾导游代表黄弘:台湾拥有中华文化瑰宝台北故宫,也有庶民的最爱夜市。在导览夜市时,会让游客了解夜市文化是源于北宋时期的市集文化,而说明市集文化时,会以故宫收藏的清明上河图为背景说明,也让中华文化灌输至游客心里。
香港导游代表吴立人:从香港的节假日可以看出香港是中西文化的结合,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因为香港中西两边的节日都有兼顾。两种节日互相融合,比如端午节的时候,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众所周知,香港的圣诞节,两岸灯笼高挂,风景很是漂亮。圣诞节前后各种品牌推出打折优惠活动,吸引了很多游客在年底去香港游玩。
澳门导游代表施得庆:澳门是世界唯一用妈祖命名的城市。澳门的婚假也是中西结合,澳门的新人会以中国式的传统婚礼举行一次,再以西洋形式举办一次;澳门现在还保留有传统的学徒制,比如木工,一定要有师父教导,经过一定的时间方能出师,独立接活。不仅如此我们还依然保留着繁体字。与香港一样,我们也过中国传统节日,也有天主教的传统节日等西方节日。
游客代表蒋晓蕙:导游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但从导游现实状况看,建议导游传播文化以旅游文化为主并融入带团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太强调传播,而是给导游工作安定,敬业就会爱岗。
游客代表苗巍:有一次我去台湾,导游介绍的时候说自己是安徽人,他的父亲是个老兵,他是老兵的后代,他的亲人还有很多在安徽,他也经常回安徽。听完我顿时觉得他把导游和游客间的距离拉近了,大家都是老乡。从这次旅游接触中,我深深体会到海峡两岸这种血缘关系。
点评专家吕龙根教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在许多文化领域都自成独特的体系。我们导游人员传播旅游文化,即通过特定的景区景点讲解其中的文化内涵,通过精彩的导游词引起游客对祖国文化的兴趣,热爱祖国美好的山河,树立民族自信心。外语导游员还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让外国游客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热爱上中国的文化。我们在传播中华文化时,应该有包容的态度,尊重各地各国文化的差异,不要贬低人家的文化。
进入“互联网+”时代,导游管理、导游从业方式以及导游服务发生了许多变化,这对导游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厦门高级导游霍金龙:在我看来,导游自由职业是个趋势。目前国家已经开始试点,我的理解是,导游自由执业意味着导游服务将从旅游链条中剥离出来,导游会成为一个个服务个体,通过平台或者其他方式去服务客人,对客人提供单项化的导游服务与旅游咨询,但是导游成为服务个体,同时也成为风险主体,如何监管,如何保障导游及游客的权益是个课题,或许可能采用报团取暖的办法,由符合资质的机构统一管理,培训,输出导游。虽然有风险,但我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多的是机会,旅游是以人为本的产业,服务是导游的法宝,是冰冷的机器所替代不了的,导游要把握这个机会,就要努力提升自己,以更个性化的讲解,更加差异化的服务来要求自己,在竞争中方能占有一席之地。
台湾导游代表黄弘:台湾的导游大多是特约导游,并非固定旅行社的专属导游,带团的客源依法令规定,是需由旅行社招募,不得自行接客,虽说目前互联网时代来临,但导游权益仍受保障。传统导游与“互联网+”时代对比,服务上面还是传统导游方式更适合,游客有什么不便都能第一时间解决,可以带给游客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是“互联网+”所不能做到的。
香港导游代表吴立人:在香港,导游分两类,一类是在编导游,另外一类是挂靠在其他旅行社的导游。香港的法律要求这些挂靠在别家旅行社的导游都要签份雇佣合约,叫作自雇人士。当我看到“互联网+”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就在想,能不能把自雇人士的条例引入到与其挂靠的旅行社中,形成一种链接。这样既能保证增加我们导游承接业务的渠道,也能保证减少导游接到业务后的后顾之忧。所以我也在思考能不能把香港的这种自雇人士制度与“互联网+”结合到一起,创造出一种新形式导游。
游客代表蒋晓蕙: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导游业会跨界发展,顺应潮流者生存和拓展。同时,也催生了导游业的提升。名导工作室、导游执业等都已开始,导游协会这类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要加强。
点评专家吕龙根教授:现在很多导游希望对“互联网+”能做个实验,但是又带着恐惧,他们担心独自接团要是出现了问题,责任谁来承担。中国最早搞“互联网+”的导游是一名四川导游,他发现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很受国外很多高校欢迎。他查了欧美所有大学人类学系的电话,利用互联网发送图片,宣传云南的少数民族的风情和其仍存有的母系社会活样本,吸引了很多国外专家学者来云南调查、旅游。我认为,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团队旅游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散客,而且自助化更多。自助又离不开导游,所以将来旅游个性化服务会逐渐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