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日前在福鼎召开,会议部署2017年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提出明年将确定100个省级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旅游规划公益活动,同时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大力推进乡村智慧旅游建设,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贫困村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
据悉,近年来福建旅游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旅游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旅游扶贫试点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344元,同比增长15.4%,其中旅游从业人员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926元,同比增长19.4%。福建旅游扶贫做法在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全省有15个乡村旅游扶贫村被授予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成果奖,福鼎市赤溪村被授予“中国旅游扶贫第一村”。
规划先行,政策落实激发干劲
2017年是扶贫攻坚战的关键年。福建将对全省22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进行深入调查摸底,遴选出472个重点村作为重点旅游扶贫对象,组织动员省内外旅游规划单位帮扶制订乡村旅游规划,邀请了省内外20家旅游规划单位认领福建省52个建档立卡旅游扶贫试点村规划。
据了解,各规划单位抓住扶贫村的地域特色、民俗特色、文化传统等主要旅游资源特点,整体规划与重点策划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比如政和念山村提出的云上梯田、邵武将上村提出的文化客栈等,均抓住了本地发展旅游的突出要素。寿宁县下党村、政和县念山村、建宁县高峰村等3个旅游扶贫公益规划,荣获国家旅游局“旅游扶贫公益规划示范成果奖”。
福建省旅游局安排1680万元旅游扶贫专项资金,专项用于补助52个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的旅游规划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联合福建省发改委制订《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工程2016-2020年实施方案》,形成旅游精准扶贫合力,下达2880万元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并要求各地配套资金,主要用于试点村游客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推动省、市、县三级政府制订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资金、政策、人才等各项保障措施。三明市泰宁县设立120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优先确定参与旅游经营的村作为试点,并要求与贫困户脱贫相挂钩,增强旅游扶贫带动力。
启动“百企百村专项行动”,发动全省重点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有实力的观光工厂、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院校等500家旅游企事业单位,直接对接全省472个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帮扶脱贫。采取企业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智力扶贫、采购扶贫等,激活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各地旅游部门还引导贫困村牵头组建或参与管理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组织化水平。目前,各地已基本完成签约结对、村企共建的帮扶行动,力争到2020年扶贫重点村实现旅游脱贫。
夯实基础,打造特色产品体系
为了改变“好山好水好落后”的困境,福建省旅游局注重旅游扶贫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旅游要素和公共服务全域覆盖,最大限度地辐射到乡村旅游休闲集镇、特色村和扶贫村。
据了解,近年来,福建省旅游局指导各地市依托机场、高铁站、客运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推动全省三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构建覆盖全省的旅游集散系统,仅今年就建设22个旅游集散中心,总投资近7亿元,2014年以来已建成40个。实施旅游“厕所革命”,通过采取建、改、扩、养、精、管相结合的方式,分期分步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开展科学规划和建设,积极建设生态、低碳、环保的厕所,已建成1300座,总投资3亿多元。此外,福建省旅游局还联合省交通厅制订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进计划,完善旅游标识标牌体系,提高标识标牌布局密度,投资4500万,共1800面标识标牌。
同时,把开发乡村旅游特色商品纳入全省旅游商品的规划,组织专家系统地挖掘在地资源,打造乡村土特产升级版,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系列旅游商品。南平市念山村通过保护完好的1600多亩的袖珍型梯田景观和500亩油菜花,每年吸引十多万人次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村民自发组织发展农家乐,成功设计推出一系列乡村旅游新业态伴手礼,将地瓜干、酸枣糕、银杏果等作为旅游商品出售,年旅游收入达到160多万元。福建省旅游局组织开展的首届“福建好礼”评选活动,共评出代表福建特色的伴手礼300多种,已逐步形成乡村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体系。
树立标杆,示范带动走上致富路
福鼎市赤溪村依托太姥山、九鲤溪等旅游资源,在各级旅游部门的推动下,闯出一条“生态立村、旅游富村”的旅游产业扶贫致富小康路,成为“中国旅游扶贫第一村”,受到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的表彰。
目前,赤溪村旅游带动200多户群众参与旅游经营。年接待游客达到了15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3200元增加到1.2万元。赤溪村的典型示范,全面引领全省各地扶贫村开花结果。
据介绍,龙岩市信美村结合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引导村内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台湾热带水果莲雾、菠萝蜜,结合休闲、采摘开办农家乐和农庄、经营民宿等。预计全年村游客人数达到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00万元。
大力推进乡村智慧旅游建设,推出乡村旅游产品的网络预订与在线销售服务,由当地政府、旅游部门邀请省内外旅游企业和相关企业,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展览会,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乡村旅游扶贫村的宣传和市场促销,使乡村旅游“一年四季,季季有节,节节各异”,同时在境内外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推介乡村旅游贫困村旅游产品和线路,与媒体联合举办“《好运旅行团》赤溪公益行”活动,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坚持以乡村旅游资源为支撑,整体推动、精准施策,促进农民脱贫致富。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全省52个旅游扶贫试点村预计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35%。全省旅游扶贫试点村脱贫人数近2500人,占贫困人口的比重为35.6%。全省旅游扶贫试点村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344元,同比增长15.4%,其中旅游从业人员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926元,同比增长19.4%。旅游扶贫试点村贫困人口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387元,同比增长15.1%,其中贫困人口中旅游从业人员人均可支配收入4233元,同比增长19.4%。
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各地积极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引导扶贫村把农村生态资源和农村特色文化融合,开展多样化的旅游扶贫,涌现出“生态+文化”“景区+农家”“农庄+游购”“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扶贫能人+农户”等扶贫致富模式,全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