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网络流行语,2016年旅游这个行当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大事不少,名号也不少。年终岁尾,拉开架势高屋建瓴谈“革命”“全域”“供给”产业高大上,踮起脚够不着。还是从目的地营销这个江湖说起,瞎猜一下这个行当2017年的事。
如果搁在以前,目的地营销还称不上“江湖”,摊子小,掺和的角色少,基本上是旅游管理机构在唱独角戏。这几年,这个场子“钱”多了,场子大了,各门各派也有了,也就有了江湖。想想看,这个大场子,国家、省、市、县、乡和村各级旅游目的地相关机构都必须掺和进来,目的地所有的景区以及其他目的地企业把进场子作为第一要务,目的地酒店以及住宿企业、旅行社和其他旅游企业也息息相关。说破大天来,目的地“来人”是旅游业之第一要务,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扒拉梳理这个场子里的门派,摸摸来路,可以瞎猜一下来年的目的地营销套路。
如今目的地营销这个江湖还真称不上是鱼龙混杂,只能算是“鱼虾混杂”,门派倒是不少,还都称不上气候,为避瓜田李下,尽量不指名道姓,对号不对号两便。
旅游展览派
应该是历史最为悠久的门派之一。旅游展览年年办,也就形成了固定的套路:搭“门脸”,摆台子,发资料,收资料(身份不明);后有了声光电,小的电视大的LED;这几年目的地表演多了起来,牛鬼蛇神,招摇过市,不过也亏得旅游是精神世界高大上,没有像车展冒出凉爽“车模”。
这两年,在国内旅游展开始出现了“技术流”,比如通过VR眼镜展示,不过受到场景的限制,效果强差人意,没有实现展览营销模式大的突破。旅游展览在国外起码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展览也成为目的地营销的主要渠道之一。
套用时髦的词,旅游展览有的TO C,是面向大众的优惠大卖场,比如台北旅展;有的旅展TO B,前提是依托成熟的旅游行业业态和链条;还有的想两边讨好,既TO C又TO B,一般是够呛。国内的旅游展览好像有点两搭两不搭,都想着办成TO C和TO B两搭型的,现实是大众化和专业化都有点两不搭,也就大大弱化了旅游展览的目的地营销功能。
现在国内各个省市都琢磨着在自家地面上搞旅游展览,而且最好套上“国际”的帽子,好像不搞个旅游展览就不好意思兄弟省面前端着。这个门派尽管养活了一拨官派的和非官派的展览公司,可能是干展览这个活时间长了,思路有点固化,营销的念头刚刚开始活泛。
2017年,旅游展览派是最没有啥说头的门派,国内旅游展览大的套路和模式没有发现变革的苗头,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不过,入境旅游参展需求和国内旅游展览数量的增加以及各级旅游管理机构政府采购规范,目的地机构参展会成为一个庞大的可操作市场,旅游展览派里可能会冒出“专业”的旅游展览公司,承揽各级旅游机构的旅游展览业务,包括但不局限于展览设计布展、活动策划运作、相关媒体营销、旅行商联络洽谈等,尤其是布展之外的展览营销业务。
现在门派里的伙计们都看到了展览,而没有瞧见背后的营销。2017年,各省办的和打算办的旅游展览招展就成了麻烦事,谁都不想把旅游展办成自个家里热闹,一个省也不可能参加其他省所有的展览。
旅游广告派
现在这一家子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貌似江湖里动静最大的门派。自打山东在中央电视台开了大规模旅游广告的先河,打响了“好客山东”的名号,这几年央视广告已成为各省市目的地营销经费中的大头。
尽管没有人掌握各省在央视的广告投放数据尤其是这几年增长或者减少的比率以及央视广告投放在营销经费中的比重等数据,可是大声嚷嚷或者小声嘟囔的声音还是多了起来,无非是在巨额广告费和广告效果之间的疑问。
和许多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自开始山东在央视旅游广告的一枝独秀,好客山东声名鹊起,但以后群雄并起,要想鹤立鸡群,就不那么容易了。实际上,山东在央视的旅游广告投放中的真正干货是“捆绑营销”,就是省级旅游管理机构采取资金补贴的办法,和市县以及景区的广告经费一起“捆绑”投放,呼朋唤友,蜂拥而出,上提振品牌,下依托城市,比起其他省份的零敲碎打,自然显得声势浩大,效果明显。
这实际上这是国内对省市两级目的地营销协同的成功探索,也是西班牙等旅游发达国家采取的协同各层级目的地营销策略。不过从实践经验来看,不同渠道和同一渠道在不同的客源地,捆绑营销的效果差异很大。不同渠道之间,央视捆绑营销效果明显,网络营销效果一般;同是电视广告,国内表现良好,海外效果就弱一些。
由此,山东不断优化“捆绑营销”的策略,探索“流量协同”形式,例如以同一媒体的旅游栏目流量补贴广告的形式,甚至不同媒体之间以流量补贴广告的形式。从传统渠道来说,国内目的地尤其是省市县三级广告投放基本上是电视、报纸、机场、高铁(站)、广播等几个,这几年,个人感觉是电视、报纸和机场旅游广告增长趋缓,高铁和广播旅游广告增长有点起色。
省市两级目的地在上述传统渠道的广告效果有一定差异,比如在高铁南京站做好客山东的广告就不如做枣庄城市旅游广告来得自然,所以省市两级目的地在传统渠道的广告策略是不同的。
这一门派的主角当然是各类广告代理公司,目的地旅游广告的蛋糕越来越大,这在传统媒体广告各行业的此消彼长中表现甚是扎眼,自然也吸引众多的广告公司掺和进来,尤其是电视和高铁的广告公司,但基本是低水平的絮絮叨叨和所谓媒体“覆盖”人群数据罗列,没看见过目不忘的案例,目的地营销也就简化为“拉”广告。
2017年,中央电视台目的地旅游广告可能增长放缓甚至停滞,期望央视的目的地广告标新立异,眼前一亮,可鉴于中央电视台的正经身份以及各级目的地政府部门的正经身份,这种期望又几乎不可能。如今还有许多“庙堂”甚至江湖上人都称之为“城市形象广告”,而不是“旅游广告”;掏钱的是宣传部门而不是旅游部门,掏钱的即便是市县旅游部门,相关事宜得上达行政主管甚至是一把手,这个时候,心里头可能琢磨的就是“形象”而不是旅游营销了。
不过,相比较央视省级媒体的日子会好过不少,毕竟大众旅游的兴起,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主体还是本省人,省级以下目的地自然瞄着省级电视台、报纸等。2017年旅游广告派虽然还是最有钱的门派,不过可以肯定的说,传统媒体广告投放在目的地全部营销经费比重最高峰已经过去,幻想它回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2017年门派里出现带头大哥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个门派依旧是草莽时代,搞得很没有技术含量和营销含量,毕竟卖牙膏和卖青岛是两码事。这年头都讲“情怀”,可现在应该最有情怀的旅游目的地广告却最缺乏情怀,可那个农夫山泉广告有情怀的真像目的地广告,2017年该有这样有情怀的旅游目的地广告了,而且可能会出现旅游目的地广告的“琅琊榜”,旅游视频和旅游电视广告的传播评价平台。
还有,这么大的逆势增长的广告营销市场,2017年会吸引海外大牛广告公司进来也未必可知。另外,现在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都眼巴巴地盯着中国客源市场,在北上广的网络渠道和线下旅行社渠道折腾得差不多了,还有更大头的二三线客源市场。2017年,这个门派里伙计可以下勺子捞捞海外目的地在中国营销的油水。
传统媒体派
这个门派和“旅游广告派”紧靠着,算是兄弟门派,这个门派的成分比较复杂,可能是某家报纸的旅游版工作团队,或者是承包某个电视旅游栏目的广告公司等。但共同的特点都是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上有旅游栏目、旅游版面等营销“出口”(现在有些开始自称“平台”),这个门派的伙计们和各级旅游目的地打交道的身份一定是媒体记者或者编辑而决然不提广告任务和身份。
这个门派几乎在所有省份都存在,当年也阔过或者现在依然阔,现在最大的特点是几乎都以“融媒体”或者“打群架”的方式披挂上阵,我们家有报纸吧,有早晨的也有晚上的;也有网站吧,有PC端的移动端的还有视频的;也有客户端吧;还有微信号,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微信号;还有微博等等,全部加起来就是上百个甚至几百个传播渠道。
既然线上线下文字视频什么渠道都有,那目的地旅游局就别整合渠道了,归里包堆就可以接上千万的“大活”了。虽然是行外人,接触的时间长了也大概知道现在所谓的传媒集团中线上线下以及各个渠道之间的还远远到不了水乳交融上下一心的份上,否则传统媒体早已革命成功,就没有“转型”、“融合”甚至“厨房”等争论彷徨乃至焦虑了,所谓的整合营销,尤其是跨媒体更要命的是跨目的地层级的整合营销就成了“切豆腐”营销。
2016年,传统媒体折腾最大的动静之一是山西电视台的《人说山西好风光》,但这是特殊省情下的特殊目的地营销策略,不过有创意,整合了目的地营销的许多招数,媒体融合大路子也对,遗憾也有,最明显的是本来可以成为江湖上各个门派华山论剑的场子,可眼里都盯着市长,后来就没有后来了,也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不妨琢磨琢磨背后的道理。
还有就是门派里的高富帅类似《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电视娱乐节目了,省级目的地自个赞助攒一个,很可能银子顶不住,偶尔打上一炮又不值当,将来异业合作可能是个路子。
2017年,“全域旅游”的大招牌一亮出来,照理说会很大扩展传统媒体派的旅游市场空间,要紧的是赶快搞到“金刚钻”,融媒体当然是大方向,不过落实到目的地营销这个行当应该有自己的路数,但肯定不是简单的“豆腐炖白菜”和“白菜炖豆腐”。还有,既然是一个菜就不能向客人要两个菜的银子。
2017年,电视旅游栏目应该有不错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市县以及乡村的营销市场,重要的是形式,最好辅助以视频营销,和娱乐节目一样可以学学国外的比如韩国;门派里如果有一家子能知道全国所有旅游记者的名单是不是也是一个路子;几乎所有的县城都有几个粉丝量大的微信“土鳖号”,可要是搞上十几个,效果也会高大上;这几年攒出这么多好玩的特色村特色小镇,也就搞出了庞大的营销市场,本地的传统媒体首当其冲,但要琢磨如何向本地人介绍乡村旅游产品,比如乡村旅游节目搁在星期四;类似全国晚报联盟是个大招牌但不是跨省目的地营销的好路数,还有类似“网络媒体某某行”基本也消费的差不多了,如果《今日头条》以及其他客户端能搞出旅游文章阅读量排行榜来可能是一个新的招数;紧密联合旅行社一起搞目的地营销是个捷径,旅游报道写的多不见得就变成旅游营销专家,所有行业都是术业有专攻。
2017年,传统媒体派应当在“一下一外”搞出点名堂来,主攻市场在市级甚至市级以下目的地,辅助市场是中国大陆之外目的地,在全域旅游的大旗下,拉着非旅游部门(比如体育部门)联合旅行社融合体系内外渠道搞“一鱼两吃”式旅游目的地营销。
品牌营销派
说起这个门派来,很有点武林中的少林派的味道,不过在这个江湖里,号称这个门派的多,公认的少或者是稀罕。理由就是江湖里的三大“武林秘籍”:形象营销、信息营销和产品营销之间的协同;线上线下营销渠道之间的协同;各层级目的地营销之间的协同,还真没见到搁在一家子里。
先说说这个门派的招牌——目的地品牌,自打“好客山东”横空出世且珠玉在前,算是把国内目的地都整到目的地品牌四字真言的“魔咒”里,以后国内的目的地品牌纷纷以四字真言出笼,多一个字都不好意思拿出来显摆,搞到最后连上面都弄出个“美丽中国”。
山东很早就意识到“好客山东”背后的压力和软肋,压力以前说过,就是“全域”的品牌形象维护压力;软肋就出在目的地品牌的国际化上,包括“美丽中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内中国人朗朗上口的四字真言式的目的地品牌都带有国际化不足的毛病,道理可能是一拨不太了解山东的中国人琢磨出大中华圈认可的目的地品牌,出了中华圈却觉得一般。
中国旅游目的地品牌几乎全部的“内战(国内营销)内行,外战(入境营销)外行”,也就说明了江湖里的品牌营销派的“凋零”现状。
还有目的地全案整合营销方案或者规划,有人戏言:国内的旅游规划分两种,一种是旅游规划;一种是可执行规划。目的地营销规划或者方案是可执行的,也就是说要有硬邦邦的“干货”,比如营销内容的开发,基础营销系统的建设等等,不能简单搞成市场分析和营销活动策划,这也是江湖上所有门派的“杀手锏”和扬名立万区别于“鸡鸣狗盗”的“大招”!
2017年,这么肥沃的土地也该长出几个“龙种”了,就是正儿八经的旅游目的地营销公司。这个门派未来一年最要紧的事是“抢人”包括被别家抢和抢别家人,见过一家广告公司挖了一个旅行社的中下层就称之为目的地营销专家上门谈方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夸张了,但专业人才也不是地里的韭菜。这个门派经常是掌门人好像十八般武艺无所不能,等到了二弟子三弟子乃至徒子徒孙就完全不是那码事,所以常向省内市旅游局的同行说,在委托一家公司干目的地营销的之前最好和项目负责人甚至负责具体工作的人聊聊,差不多就掏出老底来。
2017年,上哪里找门派里的大师兄和二师兄?说几个方向琢磨琢磨,一是国内各大OTA在各省分公司或者派出机构的中上层;二是国内省市级旅游信息中心或者旅游咨询中心骨干三年以上;三是传统媒体五年以上的骨干旅游记者和编辑;四是国内各大旅行社电商部门负责人或者骨干不限年限,五是3A景区营销部门负责人网络营销骨干三年以上,以上说出的和没说出的理由以及所谓的年限不解释,如果较真那也没办法。
旅行社派
这是江湖里的小门派,也是数量最多的门派之一,旅行社的业务性质天然就具备目的地营销功能,卖产品的前提就是卖目的地,一般说旅行社的目的地营销能力和规模成正比。和国内的OTA相比,旅行社有点后知后觉,最近这几年才成立专门的部门,拉起杆子做目的地营销的生意。
一个常常见到的场景是:国内的省或者市旅游部门到客源地省市组织当地的旅行社和媒体来一场营销说明会,套路基本是放片子,演节目,抽个奖。事后媒体发几篇不咸不淡的稿子,旅行社的产品营销也无从谈起,效果可想而知。
实际上,和旅游展览一样,不能把TO C和TO B搅和在一起,在客源地的营销方式上,这是两个不同的套路。在新加坡见识过在大商场中庭搞得目的地营销活动,一边是表演目的地风情舞蹈,一边是目的地特色餐饮品尝,一边是旅游产品预订售卖,背后的操盘者是一家旅行社。在韩国,一家大牛旅行社每年举办旅游展览,拉一个目的地国家或者地区做主场,要价一百万元人民币以上。尤其是国内的少数旅行社旅游电商已经做得有声有色有模有样,搞目的地营销更是如虎添翼。
2017年,旅行社可以“吃了原告吃被告”,既赚游客的银子又赚目的地的银子,这才是硬本事,真本事。首先把住自家的人,几乎整个行当都盯着旅行社的人才;要尽快拉出部门,组成专门队伍,哪怕只有几个人;旅行社目的地营销要利用好自家的门市资源,包括店面海报、产品小册子以及其他资源;如果在出境游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区域客源地占有主导或者垄断地位,要尝试和目的地国家或者地区的旅游部门接触,差不多有银子或利益了,当然如果联合当地媒体效果会更好;可以尝试操办目的地在客源地的线下面向公众营销活动,前提是能搞到场地比如商场;大牛旅行社也可以操办目的地行业内营销活动,很多时候强龙真的压不过地头蛇;周边游和乡村旅游的场景之下,旅行社目的地营销的主要客户可能会是县域或者乡村,而且非常重要的是先下手为强;最后,旅行社目的地营销最硬的家伙是线上线下的结合,这是看家本事。自家的兄弟自家疼,破例点个名:省内目的地、省外目的地和海外目的地2017年如果要打山东这个人多钱多客源地的主意,可以和嘉华、银座、交运、港中旅山东、八喜等等旅行社勾兑勾兑。
技术数据派
这个门派在江湖上声势比较猛,架势高大上,但是立派比较晚,立派的独门兵器是所谓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江湖上还有人称之为智慧营销派,这是为了贴乎“智慧旅游”起的四六句,有点“二杆子”味道。大的流派属于网络营销,但由于线上渠道互相搅合,分门归类比较麻烦,索性就列举这个门派的招数聊聊。
搜索,海外的谷歌、必应等,国内的百度、搜狗等,如同大多数的网络营销渠道一样,海外旅游局率先开始在百度上进行广告投放,其后是国内部分省市旅游部门,营销方式除了搜索关键词以外还有品牌专区、百度百科、百度问答、百度认证以及百度迁徙等等,由此拉开了国内目的地大规模网络营销的大幕,那时候在很多目的地场合都会看到百度的身影,俨然是PC时代目的地网络营销的“老大”。
移动互联网呼啸而至的时候,百度抄起“直达号”意欲在旅游行当里直捣黄龙,可惜天不遂人愿,这似乎是百度在目的地营销中的转折。如今依然相信,搜索是目的地营销中协同形象营销、信息营销和产品营销的有效手段之一,目的地营销未来能否在移动搜索上有所突破,关键还是百度自身包括营销代理商的修行。
社交网络,海外的脸谱、推特、领英和Instagram等,国内的人人网、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目的地营销始作俑者是人人网,照例是瑞士等海外旅游局通过开通专页的方式启动营销,国内山东等省跟进,效果可圈可点,只是后来形势比人强,奈何!
微博,即使是有微信后来居上,微博还是国内各级目的地最聚集的网络渠道,而且在开启国内省市县目的地网络营销尤其是自媒体社交媒体营销功不可没,可等到微博拉开架势准备捞目的地营销的银子的时候却发现各级旅游部门带着微博培养出来的经验和意识当然还有银子呼啦啦跑到微信上。
等到了微信时代,国内目的地旅游部门无论是意识经验还有技巧已经和海外旅游局并驾齐驱甚至略胜一筹,这两年国内一拨旅游局不但微信号做得有声有色而且陆续在微信号以及朋友圈投放目的地营销广告且势头不减。
视频网站,尽管海内外许多目的地机构利用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开设专区并开展目的地视频营销,可是国内的优酷、腾讯视频等视频网站至今还没有趟出一条目的地视频营销的路子,虽然出现了不少视频贴片广告,可比照Youtube还有很大差距。
新闻客户端,这两年国内目的地开始关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新闻客户端,当然还有很多地方上的新闻客户端,开设账号经营自媒体,也开始有目的地投放营销广告。
VR虚拟现实,2016年不少伙计带着技术拥到目的地营销领域,新奇好玩过后,依然没有清晰的路数和模式。大的动静是上海旅游局利用VR拍摄目的地广告片,大规模应用场景和传播渠道尚待探究。
篇幅有限,只能挑大个头,营销有规模的说。恰恰是目的地越来越多地使用上述渠道开展营销,为目的地营销的数据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这个门派里有伙计自称是大数据营销,这么个叫法稍微有点底气不足和为时尚早。
大数据的话题很久以前就聊过,这个不多说,现在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营销的目标是景区或者是县域目的地,现有的数据来源和分析差不多能对付得过去,但到了城市尤其是省级目的地,喊出大数据营销来就有点“胆肥”,原因是2016年为止没有发现过硬的案例。
2017年,包括技术数据派在内的网络营销在各级目的地机构的营销比重依然是增长的态势。目的地微信营销会成为大头,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分区域分性别分年龄等精准营销成为主要方向,可能会通过数据分析解决目的地营销中特有的本地居民和所谓“老乡”的社交传播模式;如果等到搞目的地旅游营销活动扩大影响的时候才想起微博,这家子无论如何也乐不起来,2017年微博出现目的地营销模式,不悲观也不乐观;百度是否能探索出直达号之外的移动端目的地营销模式,大数据分析和省市目的地营销实践以及目的地营销公司业务研究是基础,能凑出这些条件有点难;新闻客户端在目的地营销中会有增长,如何把目的地新闻和营销结合起来是个难题;时间太长了,优酷和其他视频网站就这样了,2017年也不例外,但是自制剧可能是个路子;海外营销部分会逐步过渡到客源国和地区在地化,就像一干海外旅游局在中国微信上折腾一样,海外营销会大规模使用韩国NAVER这样的客源国搜索和社交网络;所谓场景,如果海内外旅行社连锁门市能看VR,那么目的地可以“折腾”了,2017年会有伙计干这个活吗?省市目的地营销应用大数据,估计在手机漫游数据、公安住宿数据、高速公路车辆数据、中航信数据、12306数据、搜索数据等破题;有一次和小米的伙计们聊天:2017年能实现根据小米手环的睡眠数据和运动数据以及位置而推荐休闲目的地吗?
旅游频道派
这一派和技术数据派挨得太近,甚至有些交叉,指各大网络平台的旅游频道以及传统媒体网站的旅游频道。各大网络平台的旅游频道有新浪、搜狐、腾讯、网易、中华网、百度等,还包括优酷等视频网站旅游板块,还有喜马拉雅、蜻蜓等音频平台的旅游板块,最新的有YY、花椒等直播平台的旅游频道等等;传统媒体网站旅游频道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等旅游频道,也包括大众网、齐鲁网等省市媒体旅游频道,宽泛一点还包括这些媒体网站开设的客户端、微信、微博以及今日头条号等等。这一派也是老江湖了,几乎和门户网站的历史一样长,尤其是门户网站旅游频道说起来一把辛酸泪,起了个大早,这集也没赶上。
想当年,旅游频道和汽车、房产一样是门户网站的标配,比如某带头大哥门户网站,好不容易把一个孩子养大,人家却自立门户,不过也抄足了目的地的银子,可以说国内目的地“沾网”的第一桶金都给了这家子。原来各门户网站的旅游频道的信息组织方式就是目的地新闻分目的地组织,这几年逐步过渡到公众号式的自媒体信息组织,内容也从新闻为主转变为旅游攻略为主。中央级传统媒体旅游频道大多还是以旅游新闻聚合为主,反倒是地方媒体的旅游频道搞得有声有色。
旅游频道十几年来基本上是不温不火,甚至是有点热乎气,目的地宣传营销的套路基本上是做专访、搞网页、发新闻、写攻略、掺和或者组织网络媒体行等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平台流量不等于旅游频道流量,尽管各家各户情况不同,但旅游频道整合平台资源和流量的可能和能力实在是令人怀疑,很有点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意思,最重要的是没有形成有效的营销模式。不过这个门派可为其他门派培养了不少人才,原因是干得早。
2017年,看好地方传统媒体的旅游频道,核心是形成优质内容生产能力,这也是发挥所依托媒体的强项,同时内容的积累、组织和表现形式是关键三要素;既然可以网络舆情监测,也可以搞目的地营销传播效果监测,中央级媒体和部分牛气的地方媒体的旅游频道可以干干这个,起码抓住了目的地营销的牛鼻子;旅游直播尤其是旅游部门捣鼓的直播营销活动尚不能大范围出现,主要是“网红”身份和营销对象规模的不匹配;十多年来一样,这一年门户旅游频道也不会产生特别棒的目的地信息组织方式,最可惜的就是百度旅游;所谓全域旅游就是本地生活和异地生活的最大交集,旅游频道还是可以放开眼光,好好琢磨琢磨。
线上旅游派
这个门派在江湖上势力成长最快,进入目的地营销市场的速度也最快。主要包括携程、同程、去哪儿、去啊、驴妈妈、途牛、美团等OTA和旅游电商平台,还有猫途鹰、蚂蜂窝等旅游信息平台,也包括目的地旅游官方网站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地方旅游电商平台和旅游网站。这一两年这个门派表现突出的是同程、携程、驴妈妈和蚂蜂窝,一个越来越多的场景是,伙计们穿着休闲模样却正儿八经稍微有点拘谨地会见目的地旅游官员甚至是政府官员,然后着急忙慌地晒合影晒协议。每一家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强项,按常理来说营销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才对,可案例瞅起来都似曾相识,还有许多问题。比如,各家的移动端目的地营销方式没有大的突破;省市县营销模式的差异化处理没有解决;整合平台营销资源的能力和技巧的匮乏;目的地营销中层人才的稀缺等等。
2017年,门派里的伙计们的目的地营销部门会形成一个增长的利润来源,如果不大估计这一波是赶不上了;比较扎眼的一定是人才争夺战,原因是都有了实战经验;目的地营销部门负责人的层级和能力决定了整合平台资源的能力,已经有大头赤膊上阵;各家必须搞一个高级别短头衔的伙计用在签协议和参加目的地营销会议上,最好表达能力强,一定不要只说自家平台,要讲目的地营销体系,一场省级营销会议或者论坛下来抄不上一个单子就得琢磨琢磨。有些论坛是融资的,有些论坛是显摆的,有些论坛是做生意的,分清了才好办;旅游产品是有目的地特色属性的,这是目的地营销最需要的东西,现在已经有条件通过数据分析干这件事了,会是个不大不小的突破;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形成自个的目的地营销产品,像点餐或者套餐一样,最好有第三方或者可信服的效果数据;不过,线上旅游派目的地营销最牛的事是干个旅游展览,抄了旅游展览派的后院!
岁末年初,夜半人静,庙堂江湖,高远相忘,人事天命,是以为记。
作者简介
闫向军,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市场处处长,旅游圈特邀评论员、专栏作者。研究方向:目的地数字系统建设、信息传播、网络营销、移动互联网应用、旅游电子商务等旅游目的地系统营销。微信:cn12301,山东省旅游局微信:sdta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