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旅游发展
时间:2017年01月09日信息来源: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很荣幸参加“2016中国生态年会”。我本人对生态与旅游发展问题的关注始于15年前博士论文研究。借年会召开之际,利用十分钟时间,就“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旅游发展”这个话题和大家交流三点想法。
  一、生态文明:从理念倡导到制度体系
  生态环境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60-70年代始于西方的环境运动开启了人类就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反思。从美国女作家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到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以及布兰特夫人领导完成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系列研究敲响了人类社会的生态警钟。然而,遗憾的是,之后的半个世纪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持续加剧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理念共识,更需要共同行动,人类社会仍在艰难努力。
  生态文明在中国受到空前重视。从国内环境来看,高速的经济发展伴生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破坏,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不仅关乎经济发展,也关乎政治和社会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这种高度是空前的,也是必须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认识,已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走向制度化发展阶段。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已经付出了有目共睹的惨痛代价。因此,在理念上认同生态文明是毋庸置疑的,难的是行动。而从理念到行动的推进,制度建设是关键环节。目前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制订了不少制度。《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等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台,搭起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可以看到,不管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还是环境治理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都是“硬骨头”,都涉及到广泛而复杂的利益关系。我们期待,这些方面的改革推进,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不完善(法律缺失、政策缺位、责任追究不到位等)、组织体系不健全(各方纷争、职能交叉等)、实施机制不落实(执法不严、司法不足、管理薄弱、缺乏监督、公众缺位、创新不足等)的问题。
  二、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旅游不只是“无烟工业”。众所周知,与其他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特点。20世纪以来,旅游业被视作“无烟工业”在全球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中国以及世界各个国家,我们看到无数的例证:对于目的地来说,旅游代替伐木、挖矿等方式,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平衡;对于游客而言,通过旅游不仅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也学会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当然我们也同时注意到,如果没有相应的规范和管理,旅游这个“无烟工业”也可能会冒烟。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指出的,“旅游,不仅仅是一个会下金蛋的鹅,有时候,也可能会弄脏它的窝”。
  旅游不“冒烟”需要制度保障。旅游发展对生态涵养、生态保护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不是天然就会存在的,是需要制度保障的。我们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背景下,找到旅游的结合点和贡献点。从旅游地发展考核体系到景区和设施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估、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旅游布局、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生态补偿制度、国家公园的制度体系、游客生态教育制度等等,都需要加以细化。尤其是在当下旅游发展热、投资热、消费热的背景下,要把发展的冲动、游客的行为通过制度引导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轨道上来。否则动力越大,越有可能带来新的生态破坏。在这里,既需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制度框架进行衔接,也需要发挥旅游自身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而这,不是靠批几个示范区、发几块牌子、定几个标准就能够实现的,是需要旅游主管部门、旅游行业企业、当地老百姓以及广大旅游者共同努力的。
  三、生态旅游:积极而谨慎地推进
  生态旅游理解各异但有基本共识。在谈到生态和旅游的关系时,人们几乎都会直接想到生态旅游。自从1983年Ecotourism这个词诞生以来,围绕它进行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各种定义、各种解读、各种标准、各种名号,层出不穷。十几年前我在博士论文里搜集了上百种,现在就更多了。总的来说,强调基于自然和文化生态展开旅游活动、强调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强调当地社区参与和受益是基本共识。不管怎么演绎,怎么强调国情,这些基本内核都是应该坚守的。
  生态旅游需要积极而谨慎地加以推进。20世纪90年代,生态旅游概念正式引入我国。目前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研究储备和纷繁多样的实践做法。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2007年就制定了相关标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实施细则》),2013年至今推出3批共117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今年9月出台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划分了八大生态旅游片区,提出将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培育20个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200个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形成50条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打造25条国家生态风景道。看起来,面上的规划和点上的示范已经有了。下一步需要特别关注实施和落地。尤其是从生态文明建设大的制度框架下,确定生态旅游的制度体系,包括资源管理体制、生态旅游标准和标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游客教育等等。这其中,要特别避免生态旅游的标签化。
  我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刻而切身地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确实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愿我们所有人一起努力,使山更清水更秀天更蓝地更绿!谢谢大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本文为作者2016年12月25日参加“2016[第四届]中国生态年会”时发表的主题演讲。)
(作者:宋瑞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