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做出的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乡村旅游扶贫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此,“供给侧改革”成为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高频词,已被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第二章“指导思想”的一部分,成为未来五年国家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主线。同时,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以其极强的关联带动性特点在扶贫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5月19日召开的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政府将在未来五年内通过发展旅游业使1200万人口脱贫。可见,乡村旅游必将在扶贫攻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供给侧改革作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将为乡村旅游扶贫指明方向。
正确认识乡村旅游与扶贫的关系是实现乡村旅游扶贫创新的前提。乡村旅游扶贫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达到扶贫的目的和效果,其中旅游发展是工具、路径,而扶贫是目标。然而,乡村旅游与扶贫有着不同的属性和功能。乡村旅游是经济工程,遵循资本运作的基本规律,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其主要特点,乡村旅游能够带来乡村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然而,完全的市场规律运作下会造成贫富差距加大、收入不公平;而扶贫是政治工程、社会工程、民生工程,其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享是其引领理念。可见,旅游发展若不从政府供给方面进行规制,仅遵从市场规律,任其发展,结果很可能是经济整体得以发展但贫富差距扩大,贫困人群仍然贫困。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的最后阶段,需要帮扶的大都是一些不易脱贫的人群。基于此,要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实现扶贫效果和目标,需要在正确认识旅游与扶贫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旅游扶贫的创新路径。
供给侧改革为乡村旅游扶贫创新路径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改革方向。乡村旅游扶贫是一种产业扶贫,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扶贫目标,要提高这种产业扶贫的效果,既要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对乡村旅游产业本身进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结构性改革,以使其更加适应新时代下需求侧日益多元化、升级的市场消费,更要从公共政策供给和政府规制方面对乡村旅游的扶贫目标进行方向性的明确,以使乡村旅游扶贫达到精准化的效果。换句话说,既要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供给侧改革以发挥其经济效益的规模化,又要对乡村旅游的扶贫目标进行供给侧改革以发挥其政治、社会效益的精准化。可见,供给侧改革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基于供给和需求市场结构调整的战略决策指导,更为乡村旅游扶贫提供了基于政府和市场关系调节的改革方向,为乡村旅游扶贫的实现提供了精准化的路径及方略。
基于以上分析,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的实施路径主要可以从乡村旅游产业及其扶贫效果两方面进行创新,既要对乡村旅游产业本身进行供给的创新,又要对乡村旅游扶贫的精准化进行制度设计的供给创新。
乡村旅游扶贫的实现有赖于乡村旅游产业的精致化发展和供给质量升级。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的基础,新时代背景下,游客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的消费要求,这将推动乡村旅游的精致化供给。长期以来,乡村旅游生产经营普遍规模较小、结构单一,没有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精品化的发展道路,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开发中缺乏精品线路,多处于低水平的相互模仿和价格竞争阶段,这既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影响了乡村旅游扶贫功能的充分实现,更无法满足新时代游客升级的消费需求。新时代特点对乡村旅游供给的影响是深远的。大众旅游时代使得旅游呈现出无边界的特点,这对乡村旅游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全域化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时代要求乡村旅游向信息化、智慧化转向,这对培育新产品新业态、塑造新商业模式、拓宽产业链、力促产业融合等方面提出了高质量供给的要求;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特点的双创时代对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新要素、创新产品、创新纪念品供给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要遵循市场规律,研判新时代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推动乡村旅游的精致化发展以满足游客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提高乡村旅游的市场配置效率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提质增效推动乡村旅游地整体的经济发展以使其带动更多乡村人口的脱贫致富。
乡村旅游扶贫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其扶贫的精准化程度,这有赖于对其精准化进行制度设计及扶贫政策的供给创新。如前所述,由于乡村旅游的经济性和产业性,其不会自动关注扶贫目标的实现。实践中,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往往是开发商或者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民,贫困人口往往被排斥在旅游活动之外,还得承担由于旅游发展而导致的物价上涨、生态环境恶化等负面影响,生活反而更加困难。换句话说,若无扶贫政策的制度设计,仅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乡村旅游开发会沿着经济自由主义的路径而带来贫富差距加大的后果。基于此,“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在政府规制方面更多地关注乡村旅游发展对扶贫目标的助推功能,实施精准扶贫。具体而言,要精确识别乡村旅游地的贫困人口,找出其主要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对其进行精准帮扶,为其找到适合的脱贫路径。针对那些无力参与旅游发展的弱势群体,要设计旅游扶贫社会保障机制,将旅游发展带来的收入进行再分配,通过设立乡村旅游社会保障基金等方式,为其提供小康水平生活水准的保障;针对那些有能力参与却缺乏初始资金的人群要通过金融政策支持其投入到旅游业发展中;针对那些没有旅游服务技能的人要为其提供培训服务以使其尽快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这些均需要扶贫政策的有效供给和精细化供给,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使各级政府都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担当,精准施策,将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引流至贫困人口,以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
综上所述,供给侧改革为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旅游扶贫带来了结构性改革的契机,然而,乡村旅游开发并不会自动关注其扶贫功能和效果,科学认识乡村旅游与扶贫的关系是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的前提。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既要推动乡村旅游的精致化发展以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提质增效,以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来助推其扶贫功能的实现,又要提高扶贫政策的精准化供给,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以创新乡村旅游的制度设计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洛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