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期间,天天都有外埠的旅行社大巴进山来,游客超千人。”今年端午节过后,记者前往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邱庆照愉快地说。
马院村位于城厢区西北部,与仙游县的游洋、钟山等东北部州里毗邻。全村245户、1150人散居在漈川、院里两个片区的山脚下,从漈川到院里,也需翻山越岭才能到达。80多年前,正由于山高路陡、地势险要,这里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闽中自力游击区的发祥地和根据地。
革命旧址,再现一段烽火岁月
漈川是马院的入村口。村口左边的山脚下,散落着几排土木结构的旧瓦房;一栋两层的楼房前,刻有“中共闽中特委机关旧址”字样的纪念石碑,格外夺目,仿佛在向游客诉说昔时的烽火岁月——
1934年4月,中共福州中间市委(福建一时省委)遭受国民党宪兵破坏,市委常委王于洁(仙游榜头人)荣幸逃走,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在莆田灵川西厝村重新成立中共莆田中间县委,决定在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微弱的常太山区拓荒新的运动据点;昔时12月,沿海游击队与常太游击队会合,化装打击了设在枫叶塘的国民党镇公所的民团常备队,打响了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第一枪。1935年5月,莆田、福清两个中间县委取得联系,决定成立中共闽中特委,同一向导福清、长乐、莆田、仙游、惠安、永泰等闽中各县的斗争,同时把福清和莆田两支游击队分别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以罗汉里(第一支队)和常太(第二支队)为根据地,分别开展游击武装斗争。1935年秋,特委书记王于洁在常太漈川主持军事会议,把参加整训的沿海游击队、黄笏中间区游击队、常太游击队等正式改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支队驻地和闽中特委办公机关都设在漈川。
漈川军事会议之后,中共闽中特委在失去与上级党组织联系,且没有正规红军部队参战的情况下,寄托当地群众,建立了闽中地区第一块游击根据地——莆仙边(漈川、外坑、金竹坑)根据地;之后通过打土豪、攻民团、杀恶霸,并相继发动大洋田赋处奇袭战、东山寨突围战、沃柄岑伏击战、河村桥伏击战、漈川反“围剿”以及三官塘遇袭等游击战,燃起革命烈火,并通过整合福清、仙游等地武装力量,使闽中游击根据地由常太山区向莆仙边界、福(清)永(泰)边界、莆永边界拓展。
除了“特委机关旧址”,马院村还保留着昔时苏维埃黉舍旧址、牛鼻山逃亡点、地下水牢及革命先进邱子国故居等。“每个旧址,都有一段感人的革命故事。”作为“革命理发师”的子女,邱庆照对昔时群众支撑革命斗争的热情感到自大。
红色文化,成为一笔宝贵财富
“没想到,这个偏僻的山村还有这么精彩的故事。”今年初,莆田市城厢区委宣传部组织采风团进山采访,很多年轻记者发出如许的感叹。
其实,不仅仅是年轻人,就是莆田当地的老者,也不肯定了解闽中游击斗争的历史。“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闽中游击区的地位和作用较为特别,一则因为闽中特委是在与上级党组织失联的情况下成立的,二是开展游击战争是没有正规红军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闽中游击区一向被遗漏,直到1988年12月,闽中游击区作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第15个游击区,得到中间相干部门正式确认,载入了中国人民革命的光辉史册。”长期从事闽中游击区研究的莆田市委党史办副调研员雷美莲介绍说。
作为闽中游击战争的指挥部驻地,马院村曾经涌现出韩永藩、邱子国、陈金潘等革命先进,还流传着“菅茅藏伤员”“叔公侄女护送电台”“白皮红心的甲长”“红军三兄弟传奇”等群众支撑游击战争的故事。“这不仅给马院村留下了一份荣光,也成为马院人最宝贵的红色记忆。”谈起往事,革命先进子女杨国梁动情地说。
如何唤醒这一红色记忆,让更多的人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去年来,城厢区委宣传部委托市委党史办将相干史料重新搜集、整顿,并组织作家、消息记者前往采风,深入发掘革命故事,并在“今日城厢”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系列文章,有用地扩大了闽中游击区的着名度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当地当局组织专家前往实地勘察,提出了旧址维护及设立展示馆的方案。目前,位于漈川天然村的闽中工农游击队旧址房屋已经腾出,即将打造成闽中游击区(马院)革命史展示馆。在尽可能保留旧址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周边环境将得到进一步绿化、亮化,公路、步道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也正在加紧建设。展示馆布展工作由莆田市委党史办主持,正在进一步发掘历史资料,雄厚展览内容;区委宣传部还约请了一批油画家,以闽中游击战争中涌现的革命故事为题材,进行油画创作。
盘活资源,打造一个红色景区
马院村地处深山老林之中,天然资源雄厚:群山峡谷之中,有瀑布相连的忘忧谷;山底百亩平地,建起了莆田首个跑马场;一幢幢依山而筑的新楼房,与村前一处起名为爱情海的玫瑰园连成一片,让游客感叹鲜艳山村的别样风情;村后的高山上,方圆3公里的千亩竹海迎风吐绿,成了游客憧憬的自然氧吧……
2014年,马院村被莆田市列为第二批“鲜艳莆田·幸福家园”试点村。该村以此为契机,通过旧村改造和绿化、美化、亮化等“三通、四绿、十配套”建设,老区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莆田市鲜艳墟落建设的样板。
“曩昔,村集体无收入,群众仅靠种枇杷等水果勉强糊口。山村穷,穷得让人待不住,全村除了老弱病残三四十小我留守之外,全都走出山外开饮食店、做小生意。”邱庆照说,近年来,在各级当局的大力支撑下,在外经商的乡亲积极支撑家乡建设,老区村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现在,村里70%的家庭既在村里新建楼房又在市区拥有套房,70%的家庭购买了汽车;村集体也因租赁旅游场地有了固定收入,村里建起幸福院,为留守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老区村变了,这仅仅是个起点,拥有雄厚的红色资源,其前景不可限量。把天然资源与红色文化融于一体,老区村的旅游业就有了独特的生命力。”城厢区委宣传部部长吴建銮介绍说,目前,该区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招商工作,盼望通过与专业旅游公司合作,引入资金和管理经验,共同开发闽中红色旅游景区,力争年内通过3A评审,再通过将来三四年的努力,打造红色旅游4A景区。
游客来了,回村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也多了;游客多了,深山里的农产品也好销了,价钱也卖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