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风景道是一种路旁或视域范围内,以较高审美价值的自然景观为主,兼有文化、历史和考古等景观的道路,是交通价值、美学价值、游憩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的融合。
生态风景道是生态旅游与交通功能相结合的特殊景观道路,在发挥交通功能基础上,又利用公路沿线带状生态旅游资源,充分拓展旅游者旅行途中的观景视域,将传统旅游经济学中的旅行成本转变为旅游者的特殊收益,实现了道路从单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美学、游憩和保护等复合功能的转变。
推进国家生态风景道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旅游行业提档升级的亮点工程和交通行业转型发展的良好着力点,能促进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的深度融合,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建好多价值融合的生态风景道?
笔者以为,要在科学筛选的基础上,从建设原则、要求和内容等方面下工夫。
依托国家交通总体布局,考虑道路沿线生态资源或景观代表性、自驾旅游体验、适度距离、综合带动性等因素,有机连接各类自然保护地,以国道、省道段落为基础筛选生态风景道,并要科学分类分级建设。颁布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中,已明确建设25条国家生态风景道。
在原则上,要遵循主题化、精品化和国际化三大原则。通过积极挖掘地域特色,在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自然和人文景观内涵,完善游憩功能,修复或重建沿途有历史人文价值或标志性景观,营造富有地域特色、主题鲜明的公路景观;通过实施一系列精品化策略,如完善交通功能、融入特色自然人文景观、提升景观欣赏价值、提供丰富的游憩机会、增强游憩服务设施等,使其本身作为一种新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充分体现其旅游价值。同时,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发展风景道的成功经验,找准着力点,修补其短板,以国际标准来整体提高风景道的规划设计、经营管理与建设水平,从而将生态风景道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平和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吸引物。
在要求上,须达到安全性、游览性、舒适性、季节性和自然性五项要求。
风景道安全性要求应高于同等级公路。以国家公路标准和设计技术为底线,在保障安全和通畅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风景道功能和主题需求,改造和提升路侧设施、护栏、道路标识等公路元素,加强风景道安全性能。如在危险地段设置交通护栏、栅栏与围墙等保护措施;在景观休憩点加固护栏。
风景道及沿线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游览和游憩机会,彰显了其游憩体验功能。如道路与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让游客可以沿途观赏和游憩;道路与当地民俗风情结合,增强游客的文化和学习体验。
舒适性是指道路的设置充分考虑驾驶员和旅游者的需求,旅程安全、便捷、高效。沿途融入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增加旅途乐趣;在景观设置上考虑时空变化,缓解游人旅途疲劳。
季节性是结合当地实际自然条件,结合自然环境,在景观设计及植物种植方面充分考虑四季的变化,做到景随四季而变,四季皆有不同。
自然性是创造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的生态风景道。在景观设计时以彰显其景观特质为主,注重对景观的保护与借用,结合实际情况设置景观设施,使风景道设施融入自然环境中,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度干扰。
在内容方面,首先,加强沿线资源与环境保护。利用道路立体化和生态化的方式对原有风景资源进行保护,保留原有稳定的植物群落,注重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避免阻碍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沟通;并适当添加植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避免生态环境退化。其次,营造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注意风景道分层结构和功能空间,在空间上,上中下景观、近中远景观层次搭配合理、疏密有致;在时间上,四季景观不同、日夜景致有别;在功能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良好融合。第三,建设游憩服务设施。结合公路的要求和环境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设施参数,以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依托,组合丰富的观赏游憩活动;从道路设计、选线、解说标识、服务设施等多个角度支撑游客体验需求。第四,完善安全救援体系。将风景道安全救援纳入地区公路应急救援系统中,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保障游客的安全出游。加大风景道巡查力度,加快建设交通信息化建设,提高应急反应速度,提升风景道安全管理水平。最后,优化交通管理。通过对路况的综合研判,采取多种有效举措确保道路畅通,如加大高科技警力投入、排除不利于交通畅通的各种因素等。针对生态风景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与服务规范。
钟林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发表于2017年6月20日《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