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论特色城市建设与资源禀赋的关系
时间:2017年07月11日信息来源: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特色城市无论对于城市竞争还是城市本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特色城市避免千城一面,使众人所居的城市充满生机活力,洋溢着别样气息,是城市发展自觉性提高的标志,也是城市工作与实践深化的体现。

  关于什么是特色城市或城市特色,早些时候的总结多是从一个   城市区别于他者的外形与内核两个维度进行剖析。简单说是某城市与其他城市有所差异,城市拥有独特的景观、面貌等可识别性。这是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涌现了众多相似城市,由此而产生了比较、甄别的需要。简言之依据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工作中一定的技术标准所揭示的城市特征与个性即是城市特色。城市特色离不开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城市风貌及城市职能等的支撑,尤其前二者是孕育城市特色的基石。

  建设什么样的城市,与城市定位密切相关。依据自身条件,为城市精准定位,给城市确定长期有效的发展路线,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建设具有自身属性与特征的城市,有助于城市在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预备有利条件。

  正因为城市特色在城市激烈竞争时代有如此功效,现在国内外——尤其是国内的大多数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总是试图为城市寻找或添加新鲜因素使城市与众不同,建设特色城市。

  一、特色城市建设之偏颇

  特色城市的愿景美好。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工作中我国不是没有意识到和重视过它。譬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以建筑风格、形式为切入点进行过相关讨论;八十年代,建设部又在银川召开有十多个城市代表参加的关于城市风貌的座谈会,并在之后发布了相关建设技术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只是各种情境聚合后的所形成的合力,没有引导特色城市建设向理想化的方向前进,以致于累积造成今天众多城市面貌相似的后果。

  纵观当前国内不少城市的实践,可以发现一些城市在特色城市建设方面,主观臆断性太强,根据城市自身形体等要素条件而进行艺术性设计和剪裁的过少。这样就导致了另外一种倾向 在过去大规模造城运动等中,忽略了城市个性、特色;现在提倡和要求又矫枉过正出现了仅为特色而硬性嫁接“特色”的盲动,甚至有的“为赋新诗强说愁”“制造”“城市特色”,设计布置和安插一些唐突甚至荒诞的建筑,以为如此就可建设特色城市。这种违背城市基础条件、社会文化基本常识的营建,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或光怪陆离显露出精神上的贫乏。  该种情况值得关注,亦需要纠正。

  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是否能够建设与众不同的城市,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精神。一些城市有较好的建设特色城市的资源禀赋与条件,则科学、理性、创造性地规划和设计,积极主动地推进与实施,固然很好。但是在国内城市的数量已经以达到六百多个的情况下要想每一座城市都新颖别致没有一点雷同,在方法论上也是不成立的 。所以对于那些基础条件具有较多相似性的普通城市没有明显禀赋差异的一般城市老实本分地根据现实条件与可能建设平凡城市未必不是好事。

  建设特色城市首先有一个能否的问题 其次才是如何建设的问题。即使对于具备建设特色城市的潜在城市,在谋划和推进特色城市建设中也不能脱离对自身条件的分析。西藏就提出拉萨建就应当发扬和继承藏式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包括体量材料色彩等。避免生硬抄袭,照猫画虎,从城市本身的禀赋条件出发是正确的行动路线。

  二、依托城市基础性资源建议特色城市

  建设特色城市或凸显城市特色,当以城市主要的资源禀赋为依托。只有厘清并发挥客观优势,特色城市才能确立起来 避免“空中楼阁”的错误,而这种资源禀赋条件,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人文资源等。

  自然环境因素是城市特色形成、营造的基础性前提。所有的城市建设行为,首先遇到的制约、 场域实践的可能性等,就是城市的地理环境,如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等。道理浅显、平实又十分重要此不赘述。

  塑造城市特色 延续城市传统风貌,要保护和整理历史文化遗产。 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具有价值的要素进行系统整理 深人发掘 让这些宝贵资源重新熠熠生辉,照耀城市的天空,警惕把地方文化资源当做“非普适”的东西而“删除”要紧密依托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 善于创新创造性地利用之为城市描绘别样色彩。像潍坊借助风筝文化、合肥凭依巢湖文化等都实现了较好的城市形象营造。

  在城市特色建设上还要逐步树立文化自觉、自信减少所谓的“效仿样板”。打造特色城市一定要发挥主体城市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城市的规划方案和路线图。现在,不少城市选定所谓的先进城市标杆进行学习。甚至一些提出国际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直接以伦敦、东京、纽约、巴黎等为追赶对象。虽有雄心壮志,唯独疏忽了自身地理、社会文化、历史等现实性因素。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等。

  总之建设独特的城市形象和家园应当把握民族以及时代等核心要素,“因地制宜、因城而异、突出城市的文化个性特色”且“不能操之过急”。这种务实的作风现在值得重提。青海省西宁市在创建高原特色城市方面的最新探索,可谓是一个有启发性的实例。

  三、西宁及其资源禀赋

  西宁是青海的省会。在建设特色城市上,它具备优越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等条件。

  首先西宁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优势。在很多具体指标上该市具有唯一性是国内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是青藏、黄土高原的交界带,其东、北是雄伟壮观的祁连山及其支脉是绵长而战略地位重要的河西走廊。它实际上又是隐藏在湟水中游谷地的城市,南北夹山海拔约2100米。这里属髙原寒温性气候,冬季不甚寒冷夏季凉爽,是避暑的胜景佳地。湟水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支流,自西向东穿越城区,滋润和哺育着西宁,为这座高原之城增添生机和灵气,使它虽踞高原,却得江南水乡之风光,成为青藏高原最宜居的地方之一。西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沟壑纵横山岳夹峙,河谷幽深,在有效防范和应对水土流失等前提下,有助于建设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高原山水城市。

  其次,从文化视觉和识别性上看西宁是一座现代性与民族传统文化混合交织的城市。西宁有汉、藏、回、蒙、满、土、撒拉等30多个民族,民族、宗教文化丰富多彩,社会面相鲜活生动,呈现安定和谐局面 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积淀深厚。 藏传佛教寺院赞普利卡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尼泊尔公主的巨型塑像。环青海湖的游览条件亦佳湖光山色变幻莫测,步移景异。油菜花地,无边无垠,不加人工剪裁与编辑,属于舒展开放的自然美。

  再次,西宁作为丝路交通线上的古老城市,还是移民城市。多元而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形成与之密切相关。 西宁历史厚重多元与多民族文化在此汇聚。整理、发掘、利用这些优质资源,积极发展旅游等现代产业,有利于推动丝路沿线的复兴,实现民族团结,以及稳定国家战略格局的腹心区域。

  西宁城市的优势,可从它与拉萨及其他丝路城市的对比上反映出来从技术角度说只有海拔3000 米以上的地方才称为高原。拉萨海拔3600米, 是典型的高原城市。西宁的海拔髙度相对有限,这种地势几乎对人们的生理不产生影响。另外,拉萨的对外交通主要依靠航空及青藏铁路。拉萨本地人口少只能一头联结着本土一头连接着外部。西宁毗邻西安、兰州、敦煌、张掖等丝路城市交通便捷具备构建旅游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青海全省70%的人口集中在西宁及其周围以及海东地区。相邻甘肃、川北等的人口聚集也为西宁城市的进一步做强做大提供了切实保障。西宁是黄河上游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四、西宁建设特色城市的技术要点

  西宁在进行高原山水城市营建时,善于和巧于因应其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以及地方历史、民族、宗教、文化等资源,根据客观基础条件妥善规划,秉持低冲击开发,提升城市的文化品格、个性特征。这个要求在西宁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有体现。《国务院关于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也指出,西宁要根据“山川峡谷、五水汇流”的自然山水格局,因势利导进行城市总体设计,避免抛掉自然优势条件等。

  1.发挥比较优势

  西宁这座具有2100多年文明史的城市,因得古往今来交通之便利,民风淳朴而不封闭,开放包容却不妖娆。在优质综合资源的基础上西宁建设特色城市,当充分发挥这些有利条件建设既是本土传统的、又是世界和现代的别具一格的城市。

  西宁所在地理环境的诸要素,譬如两山夹三水(或四面环山、五水汇流),以及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较大地势差等,是该市进行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营造的基础。虽然人工的城市营建或项目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城市景观及其发展走向,但在根本上要受到城市所在地理环境的规制。有人对近二十余年四个特定年份内西宁景观图像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地理地貌等自然条件对该市景观格局轮廊起了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这一点上西宁不能像普通平原城市那样可根据自由度较髙的预设甚至想象来进行规划、设计。

  西宁不仅于外在形态上具有卓尔不群之处,而且在城市文化等内在精神方面,亦有鲜明特征。新世纪之初,西宁积极概括和探索城市精神,正式提出“包容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内核作为。西宁的立城之基,是开放博纳、团结共融、质朴诚信的城市品格之历史渊薮。 该文化阐释是准确的。因为,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西宁有深远、厚重的背景。自西汉以来,这里就因为多部族、多人群的合作交融逐渐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地域文化即河湟文化。在今日西宁的区域范围,因为这里曾是羌中道、丝路南道、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羌人文化、汉人文化、鲜卑族文化以及吐蕃文化、蒙古文化等先后或同时昌明,道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以及中原儒家精神伦理等多种文化在此相互借鉴和砥砺铸就了文化上的多元性和开放共融局面,由此诞生了富有包容精神的河湟文化。在当今西宁寻找城市发展定位之际重新捡拾和利用河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因素,是积极、有益的努力方向。

  对于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拉萨等西部城市,人们曾有一种误解以为它们由于区位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而具有保守封闭性。其实这些城市长期以来并不缺乏对外交流、交往,乃至借鉴、开放。在近代沿海交通形成和当代对外开放出现之前,中西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西北方向的陆路进行的。“丝绸之路”这条中外交通线上的兰州、西宁、武威、张掖、敦煌、哈密、乌鲁木齐等城市很早的时候起就形成了开放、包容、多元等品格。西宁虽深居内陆腹地,但由于长期以来,这块土地上不同族属及其文化相互借鉴与融合反而形成了一种开放、包容的风尚。这也是西宁的优势和特色。

  另外相比于拉萨、乌鲁木齐等城市西宁无疑具有较好的进入性。从地理、地形、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维度看,青海与西藏具有紧密的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经济文化圈。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内地人们对西藏及其首府拉萨有着神秘感,以及空间和心理两个层次的距离感但对于青海及其省会西宁却有着亲切感亲近性 甚至把西宁当做国内众多一般省会城市那样看待。西宁还与兰州、武威、张掖,乃至银川、敦煌等西北旅游或历史文化城市,具有极好的联系:进人西宁,有助于方便进入其他城市;反之亦然。这是在进行西宁城市规划确定相关产业战略发展时,应自觉考虑的背景空间。

  2.在区域一体化中找准位置

  建设特色城市,固然应当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思量和谋划 但在区域发展一体化、城市群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更需在区域内为城市发展找定位也就是既要协同其他城市实施区域一体化,亦要自觉坚持特色城市建设。

  区域一体化是个大趋势城市群建设也正在国内风生水起。单体城市在无法脱离集群化迈进节奏的情况下需要主动参与区域共同发展,但倘若城市不彰显自己的个性和追求,失去特色,则又有迷失在城市群的危险,丧失自我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此,西宁建设特色城市,也应该在西北河西走廊、河湟谷地等范围内的区域城市一体化格局里面谋划。当然,适应于不同区域空间的尺度不同,城市间的疏、密联系程度亦有差异。譬如,西宁与兰州、武威,西宁与兰州、银川等,分别体现着不一样的空间距离关联程度以及不同的尺度。但无是哪种尺度下的区域一体化城市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优势、彰显特色,这样城市才能够在区域内始终保持独特、不可替代的地位。

  西宁与同在河湟谷地的海东市,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性和紧密关联性。同为青海省内最发达地区具备率先实施一体化的优越条件。西宁应当进一步采取措施 发挥协同或带动效能。

  青海省内亦有很多大型工矿企业,西宁又可作为他们的生活服务和后勤补给基地。如海西地区的格尔木,是新型工业基地和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的重要支撑而西宁则通过青藏铁路等交通线,与格尔木建立起联系。倘若进一步放大城市合作的范围便可发现以西宁、兰州为核心的河湟谷地,是该区域自然条件最优越、开发最充分、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在青藏高原与西北地区的整体生态环境

(作者:程遂营 李麦产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