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发展全域旅游 创造美好生活
时间:2017年11月07日信息来源: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充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党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征程中,旅游业应当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旅游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一。在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以旅游为代表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都郊区农民就这么描述理想中的小康生活:吃有肉,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今天,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人民不仅要旅游,还要更多、更好地旅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22日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的,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

  旅游业是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行业。首先,作为为人们进行旅游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旅游业直接满足了人民的旅游需求。通过旅游行业的努力,人们可以更加便利地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体验多彩的人文风情,享受舒适的接待环境,开展丰富的娱乐活动。其次,旅游业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扶贫,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经济上的重要支撑。2016年,我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达11%,对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超过10%。旅游发展带动了很多贫困地方的人们脱贫致富,走向美好生活。再次,旅游发展带来了生产生活环境的极大提升。这些年来,我们的山更青、水更绿,原本人迹罕见的美景呈现在世人面前,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发扬光大,废弃厂房变成创意街区,荒芜田地种上了美丽花草……这些背后都离不开旅游行业的努力。

  全域旅游发展有利于旅游业在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全域旅游既是新时代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也是当前国家旅游发展的基本战略,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全域资源发展旅游,二是通过旅游促进全域发展。前一方面有利于旅游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旅游需要。2016年我国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次数已经超过3次,旅游逐渐成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内容,人民对旅游的需要日益向多样化、休闲化、品质化等方向发展。走马观花、疲于奔命式的观光旅游不再时兴,休闲度假性质的旅游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出现了很多的无景点出游、一地深度游。旅游者的行为模式不再是景区宾馆两点一线,而是深入到社区的各个角落。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从全域的角度来考虑旅游开发问题,要把全域的景观、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提上去,做到处处是景观、遍地皆可游。后一方面则有利于旅游发展取得更大的综合效益。旅游发展的目的不只是旅游本身,而是整个地方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位发展。旅游发展在利用全域资源的同时,要给资源利用带来足够的回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的整体进步。

  回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旅游业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引进外资、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通过全域旅游发展,旅游业依然可以在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征程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旅游是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场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人们想象的美好生活环境。比如过去我们夸人房子装修得好,就常说“你家装得像个宾馆似的”。在全域旅游时代,旅游场所更是成为国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标杆。2015年浙江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在全域旅游的推动下,祖国大地处处都有优美景观、优良环境和特色文化,那么全域旅游的发展就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作者:宋子千,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作者:宋子千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