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门票经济之外,景区如何寻求二次消费的突破口?
时间:2018年10月16日信息来源:鸿景旅游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近年来,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也是突飞猛进。不过旅游业内的文创发展却少有亮点,从内容创作、运营平台、衍生品、显示硬件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开发空间。那么,旅游业,可以结合的文创产品有哪些,能如何玩转呢?

  我们做旅游文创的,要充分考虑情感需求,洞察人性、研究市场、研究资源怎么来转化,二次消费才好搞起来。

  PART 1 消费趋势

  1、门票经济向文创经济的转变

  近几年来,“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成为旅游观念的一种“创新”在全国流行,把“门票经济”作为一个过时的贬义词。原国家旅游局李局长说:“要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要致力开发旅游产品,降低门票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意思是说,至今仍处在“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

  2、旅游商品向文创产品的转变

  在现代旅游经济中,旅游商品已是举足轻重,继交通、住宿、餐饮之后,它已成为拉动旅游业的重要动力,毫无疑问,旅游商品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领衔主演”。旅游商品向旅游文创转变,旅游文创向大文创产业转变,“文创+旅游”成为旅游消费发展的大趋势。

  例如文创界的大网红——故宫博物院。再过三年,紫禁城就600岁了。这座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近两年的公众形象,却不像是一位迟暮老者,而是展现出逆生长的“萌”。不管是此前朋友圈里流行的“明成祖朱棣从画像中跳出来”的H5页面,还是出现在故宫淘宝店中类似雍正皇帝“不与朕相干”手书折扇这样的文创产品,都在传达一个信息:年岁渐长的故宫,并未停止追赶时代的脚步。

  3、理性消费向情感消费的转变

  旅游的消费行为可以划为两个大类:一类是理性消费,另一类是情感消费。理性消费需要功能、便捷、实惠,而情感消费则需要打动人们的内心,而二次消费很大比重就是来自情感消费环节。目前,中国旅游即将迎来品质消费的时代,其核心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内心情感需求,这与旅游体验式购物方式不谋而合。情感体验、情感认同、情感触动最终产生情感消费。

  PART 2 消费痛点

  1、过度依赖门票收入

  “一张门票,几张照片,一地垃圾”——有人这样总结国内旅游的标化模式。

  景区联票动辄上百元,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家三口出行,光是门票费用支出已不菲。但在景点的评论中,“门票太贵”依然是用户反应最多的。"买了门票,没啥可看的",“转了一圈就走了”,感觉“景点都差不多的样子”。说白了,用户不是觉得“贵”,而是觉得“不值”。

  景区也有自己的委屈:景区的规划建设都是高标准,意味着有高额的贷款要还,可收入一直上不去,严重依赖门票收入。搞点创收的项目,又被游客嫌弃太商业化、太坑。

  2、消费单一,纪念品同质化

  游客对于景区的纪念品,的确是“又爱又恨”。国人的购买力强,已经是世界公认的,买一些纪念品带回家赠送亲友或自用,也是旅游的乐趣。但目前景区的纪念品市场,能做到如故宫文创这个高度水准的,并不多。游客的品味、审美在提高,而相应的消费供应却跟不上。

  对于景区,如何借力,如何进行消费升级,才是应该优先考虑的——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娱乐休闲项目,真正地挖掘文化消费的内涵,而不仅仅停留在圈地收门票。对于文创产业链的扶持与合作、联合运营,景区也可以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引入更优质的互联网电商、品牌资源。毕竟能“靠天吃饭”的景区是少数,一起把市场做大,把服务做好,精细化运营是出路。

  3、游客“到此一游”的无奈

  “不来景点,后悔终生;来了景点,终生后悔”——

  “说好来看主题乐园,可来了发现没啥好玩的,最后孩子就一直在儿童乐园喂羊。”“本想来景点看文化,毕竟有五千年历史的内涵,结果景点造了海盗船,感觉特不伦不类。”

  旅游中的囧境,正如一座围城,想逃离日常的生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最后发现外面的世界也不过如此。

  PART 3 解决路径

  1、超级IP孵化,打造消费吸金力

  现在是一个IP时代,好的IP具备替代性小、黏性更大、文化内容更丰富、商业模式更多元、变现能力更强的特质,这些都是旅游景区开发运营必须考虑的问题。如何将景区内容与IP结合?将其转化为一种情感化的消费,形成内核吸引力,正是这种内在的基因IP更容易让景区产生差异化的竞争壁垒。

  很多人都知道风靡亚洲的超级IP:Line friends,呆萌的布朗熊,活泼的可妮兔,单纯的莎莉鸡,还有一众小伙伴,它们是来自“Line”的聊天社交软件,作为聊天时候表达心情的贴图和表情。随着它们知名度越来越大,便衍生了很多Line friends 的卡通主题商店,遍布全球,成为众多年轻人去韩国旅游必去的景点。超高认知度,加上庞大的粉丝,创造了表情包年收入17亿的吸金力,成为韩国文化输出的一张超级名片。

  2、塑造自主品牌,打造重复消费力

  我们在旅游消费时都面临过上哪买?买哪个品牌?哪个产品的困境,其困惑的背后是缺乏强认知的品牌,在情感消费时代,自主品牌打造变的尤为重要。品牌代表在消费者眼中形象、对消费者承诺,所以景区在业态品牌上需要差异化规划和培育,塑造二次消费的品牌矩阵,通过长期运营,塑造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和买单。此外,当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可打破景区销售的瓶颈,构建立体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增加游客的重复购买力。

  3、创造文创爆品,打造消费爆点

  对于景区二次消费来说,最具价值的还是原创内容,我们认为这是未来景区消费更具有想像力的板块。所以这里定义的文创爆品不仅可以消费,可以形成景区引爆市场的载体,也可以增加游客的情感黏性,充当着维护客户关系的角色。同时文创商品是景区在地文化的直接体现,属于景区可移动的风景,这就使文创商品成为旅游目的地体验的一个极好的补充和延伸。

  以恭王府景区“福”为例,“福”字为恭王府评上国家5A景区立了大功。恭王府正是围绕着这个“福”字,找到了自己在旅游市场上的一席之地,并创造了一年1.2亿的文创消费收入。仅“福”字一项,便已开发数百种文化产品,功能多样,材质多样,形式各异。单一款产品牛皮壶,一年销售额接近1000万元,恭王府爆品开发模式成为景区二次消费的重要代表。

  4、重构场景体验,打造消费主题空间

  二次消费卖的不仅是产品,而是一种主题化的生活方式。在品质旅游时代,消费升级释放的体验式购物需求,使得线下空间重新作为变现得入口被瞩目,而变现的路径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来实现。从文创商业的角度,需要人、物、空间保持文化认知的一致性,才能一步步构建主题化空间的强大势能。

  拈花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去过拈花湾的人对街区商业体验应该印象都很深刻,其中核心的秘诀就是主题文化场景的营造,从建筑、景观、空间肌理、商业业态、旅游活动到景区生活方式,无不以禅文化为灵魂,打造禅文化的场景、情景、意境,从而实现2016年拈花湾的客流量为148.7万人次,当年门票收入为7675万元,而购物、住宿、餐饮等二次消费收入达到了1.31亿元的佳绩。

  总结

  在这个文创复兴的时代,文创在旅游产业的势能已经非常明显,很多成熟景区都开始布局各自的文创内容,文创赋能景区二次消费,是希望文创的价值能更大化的为旅游服务,为游客提供更有用、有趣、有文化的消费体验。

(作者:鸿景旅游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