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国家政策主要、直接的落地执行平台。经过多年发展,不少地方县域经济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水平和实力,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从当前形势和今后趋势看,我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面临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等问题。
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过低。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是一条推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旅游业具有关联度高的特点,在区域产业发展中往往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牵引作用。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实施有效的“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是全域旅游推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基本途径。
以我国首届全域旅游现场会召开地桐庐为例。该县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桐庐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成为全国的全域旅游示范样本。浙江桐庐于2011年年底提出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2012年启动申请浙江省全域旅游试点,2013年初成为浙江省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2013年4月县委出台《关于推进桐庐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成立由县主要领导挂帅的全域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作任务。桐庐县抓住浙江省唯一的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机遇,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最佳途径,紧扣全域旅游这条主线,精准谋划,创新发展,基本形成“产业因全域旅游而更兴旺、城乡因全域旅游而更美丽、百姓因全域旅游而更富有”的“全域、全业、全民”发展格局。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出,使桐庐县旅游产业从观光游向“山水观光、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康体养生”五位一体转变,从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发展全域旅游以后,桐庐县出现新的城乡循环,乡村焕发生机,年轻人又回到家乡,使家乡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截至2017年6月底,桐庐县接待游客687.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70.52亿元,位居全国县域旅游前列。桐庐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旅游+”的思维,互促共赢。此外,在推进全域旅游工作过程中,桐庐县顺应旅游消费需求升级趋势,打造了江南古村落风景区、富春山健康城等产业平台,狠抓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新型业态培育,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贡献度进一步提高。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桐庐基本实现了全域发展、全业融合、全面提升、全程体验、全面统筹、全面监管、全民共建共享等转变,形成了全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域旅游“范本”。
广西桂林阳朔也是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市(县)建设,对区域内各种资源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了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适应了旅游者的需求,逐渐完成了“游客来去匆匆转至休闲度假、区域大众旅游转至高端定制、行程随团观光转至自驾游览”,实现了从旅游中转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休闲度假最佳旅游目的地”。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县域经济面临着转型发展课题,全域旅游的发展对于解决该课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和模式中,旅游消费是重新发现旧有资源价值的最佳途径之一,民宿的发展就是闲置资源共享利用的典型。全域旅游之所以能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抓手,就是因为在为旅游者服务的过程中,各行各业都能重新发现自身的行业价值。
当然,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全域旅游工作的推进需要理性认识“旅游+”和“+旅游”的关系。“旅游+”是强调经济带动,“+旅游”是强调行政协同;“旅游+”是用旅游的流动思维、品质要求,来带动社会管理、市场治理的转换,“+旅游”是要求社会经济各部门将旅游服务纳入自身工作体系,是非旅项目增加旅游功能;“旅游+”是主动行为,旅游产业是施动者,是希望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新发展,“+旅游”是承接行为,旅游产业是被动者,是非旅产业助推旅游产业新发展。
在“旅游+生态”的发展中,要把握住生态本底,把握时代脉搏不断上演、创新旅游新品,形成新的消费场景,重新建立人类的亲自然情结,利用生态环境提升休闲度假的质量。在“旅游+文化”的发展中,要注意把文化作为旅游发展的IP,文化是内容、是元素、是基础,在利用所在地文化的过程中,要增强自信。文旅融合其实是要把文化转换成当代人喜闻乐见又不偏离其本意的旅游产品,是要从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发现轻松体验的路径。
“旅游+生态”也好,“旅游+文化”也好,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更好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推动“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促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化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