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发展“两型”旅游 践行“两山”理论
时间:2018年12月18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在“两山”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除了“如何守住绿水青山”之外,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从人类需求发展趋势来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旅游业是保护“绿水青山”的推进器、实现“金山银山”的重要转换器,值得加强探索和深入发展。

  践行“两山”理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两山”理论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做出了回答,蕴涵着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树立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资源就是绿色经济资源”的新思维,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内生之路,被称为“生态经济理论的创新”“对世界环境治理的新贡献”。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和指南,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与检尺。“两山”理论来源于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思考和对浙江生态省建设实践的总结,对各地探索绿色发展道路发挥着指导作用。在“两山”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有两个值得重视的关键问题,一是“如何守护绿水青山”(简称“守护”问题),一是“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简称“转化”问题)。其中,“守护”是前提,关系到转化金山银山的根基;“转化”是关键,关系到守护绿水青山的动力。相较而言,实践中难度较大的是转化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亦有论述:“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简而言之,就是“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其中旅游经济是实现转化的三大路径之一。

  “两型”旅游助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人,不仅是“经济人”,也是“道德人”,还是“生态人”。人从孕育自己的大自然走向人工化程度高的城市,从采集、狩猎、捕鱼等简单劳动转向精深加工、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高级复杂劳动,自然情结与回归需求表现得越来越强烈。随着物质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休闲旅游成为“美好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上,自然生态(Nature)、乡愁怀旧(Nostalgia)、涅槃解脱(Nirvana)成为三大旅游消费趋势,“回归自然”成为现代都市居民的心理需求,“绿水青山”则是该类旅游活动的基本对象。值得指出的是,城市化水平越高,人们的这一需求就越强烈。可以预见,以“绿水青山”为对象的休闲旅游消费将会持续存在,并以其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优势,成为实现“绿水青山”的生态服务价值、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路径。

  从国际范围来看,旅游发展方式可以粗略分为大众旅游和替代旅游。大众旅游以标准化组织形式、游客规模、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为显著特征,往往以生态质量下降、文化特色消减、社会问题频发为代价。随着人们的不断反思和探索,有识之士提出了以生态优先、小规模团队、当地人受益为特征的替代旅游,谋求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替代旅游的一种,生态旅游以大自然为主要对象,重视生态体验、环境教育和社区参与。在新的形势下,生态旅游思想以不同的实践形式得以推广,“两型”旅游就是其中之一。所谓“两型”旅游,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的简称,强调旅游生产和消费中对各类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以及通过环境教育、绿色消费、生态补偿等手段实现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促进。与传统旅游模式不同,“两型”旅游的显著标志是不单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是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导向,具体体现在旅游承载力、土地开发强度、循环利用率、节能降耗绩效、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生态补偿投入、环境质量改进绩效、社区参与度、旅游乘数等方面。可以说,“两型”旅游是新时期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旅游思想的旅游发展模式,是旅游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

  依托“绿水青山”发展“两型”旅游,吸引城市居民走进大自然,亲近山水,释放压力,回归真我,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社会良性发展。同时,让游客身临其境、感悟“绿水青山”的价值,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绿色消费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当然,游客在绿色空间产生的游览、娱乐、购物、餐饮、住宿、交通消费,对于当地而言是一种直接的经济回报。这些基本消费又会带动特色种植养殖、传统手工、加工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经济体系的形成。因此,“两型”旅游是实现“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转换器。除此之外,“两型”旅游不仅仅停留在利用“绿水青山”的层面,还强调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与生态补偿,如建设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展示地方传统生态文化、实施珍稀物种繁育、鼓励游客认养动物、进行环保宣传与生态教育、强化公众的生态文明理念等,如杭州推出的“跟着垃圾去旅游”、吉林长白山的“一袋垃圾换一瓶水”活动。因此,“两型”旅游还是保护“绿水青山”的推进器。

  对发展“两型”旅游践行“两山”理论的建议

  旅游是实现“绿水青山”生态服务价值的重要渠道,旅游业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两型”旅游是旅游业界践行“两山”理论、建设旅游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为了促进“两型”旅游健康发展、助推“两山”理论实践,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两型”旅游发展与“两山”理论实践的研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两型”旅游发展与“两山”理论实践、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就资金投入、技术运用、人才培养、社区参与、产品开发、产业体系、融合发展、业态创新、环境教育、生态补偿、效益评估等问题进行研究,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在湖南省出台的“两型”旅游景区、“两型”精品民宿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尝试研究制订“两型”旅游行业标准。从提高指导性的角度出发,还应对水体经济、林下经济、草原经济、湿地经济与“两型”旅游融合路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保护山林水田湖草系统的基础上发挥其生态教育和游憩休闲功能。

  第二,加强全国各地成功经验推广与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在福建和浙江生态省、湖南和湖北“两型社会”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榜样和先进模式,如浙江安吉余村、福建泰宁金湖、江西婺源篁岭、宁夏中卫沙坡头、河北唐山南湖公园、云南丘北普者黑,以及河北承德塞罕坝依托林场建设发展森林旅游、湖南张家界市景区景点资源有偿使用费征收、湖北神农架探索国家公园发展模式等。应结合新时期的理念和要求,系统总结各地涉旅部门践行“两山”理论的成功经验,推广发展“两型”旅游的先进做法,宣传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事迹,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为其他地方提供思路上的启发。

  第三,适时启动“两山”理论旅游示范区和试验区建设。根据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顺应旅游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的趋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特色小镇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两山”理论旅游示范区、试验区建设。鼓励企业、社区和非营利机构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特色种植养殖与休闲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生态保育、特色经济发展、旅游业态创新、资源节约科技运用、环境友好产品开发、绿色品牌认证、社区共建共享、生态补偿等方面先行先试,评选出一批在某一方面具有突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示范区,推进“两型”旅游发展与“两山”理论实践,使之成为新时期旅游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旅游产业研究院)

(作者:李庆雷唐宁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