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年”“旅游年”,再到“文化和旅游年”,这不是简单地将文化领域和旅游领域的活动合二为一,而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互相借鉴有益经验,从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人员交流和民间交往等角度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模式的全方位创新。
3月23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意大利共和国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提出,双方将在2020年中意建交50周年之际互办文化和旅游年。近年来,中国和意大利在演出、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交流活动不断增多,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意大利的访问取得圆满成功,将进一步推动中意人文交流再上新台阶。
中国和意大利的文化和旅游合作已经成为中外文化和旅游合作的典范。在文化方面,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中国文化年”活动在意大利成功举办。2010年10月,中意签署协议,确定中国国家博物馆同罗马威尼斯宫国家博物馆互设长期展馆,鼓励相互举办系列高水平文物展。2014年6月,两国签署《关于建立文化合作机制的谅解备忘录》,2017年2月举办中意文化合作机制第一次全体会议。此次两国共同发布的联合公报涉及诸多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合作,除了在2020年互办文化和旅游年,双方还表示愿推动落实中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结对项目和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和走私合作。双方愿推动双向游客往来,增进民间友好,推动两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在中意两国共同努力下,两国在文化遗产、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电影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特别是在共建“一带一路”、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及世界遗产地结对等方面的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在旅游方面,2018年,中国和意大利双向人员往来超过200万人次。意大利不仅是中国入境外国游客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游客的主要欧洲目的地,是中国游客访问欧洲的“基本”和“优先”选项。中国游客对意大利的青睐,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一,意大利拥有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那样:“作为古罗马文明的发源地和文艺复兴的摇篮,意大利雄壮华美的历史古迹、文学艺术巨匠的恢宏杰作在中国广为人知。”其二,以文化为核心优化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意大利提出的《2017—2022国家旅游战略规划》鼓励地方政府充分挖掘自身旅游资源,开发更具特色和更适应中国游客消费习惯的旅游路线和旅游文化活动,用文化内核构建旅游产品,用文化方式开拓旅游市场;其三,针对中国游客,积极推动旅游便利化进程。意大利不仅在北京、上海、重庆和广州4个使领馆所在地提供签证服务,还在其他区域中心设置了11家签证中心。中国申请者可以在最便利的城市递交申请材料,36小时内实现签证发放。积极推动“欢迎中国”项目,为中国游客提供语言、生活习惯、支付方式等一揽子特色化标准服务。
未来,中意合作需要发挥好文化和旅游的战略性融合互补功能。从“文化年”“旅游年”再到“文化和旅游年”,这不是简单地将文化领域和旅游领域的活动合二为一,而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互相借鉴有益经验,从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人员交流和民间交往等角度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模式的全方位创新。比如,将两国世界遗产地结对和互办高水平文物和艺术展打造为“文化和旅游年”的核心产品和重要推广方式,既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又可构建可持续的市场认可模式。
在供给方面,通过文化元素的引入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和意大利全貌,促进心灵相通,树立双方的良好形象;通过资本、产业和市场合作,推动中国旅游国际竞争力提升;并在此框架下精选打磨文旅精品,进一步聚焦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数字文化等领域,挖掘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旅游项目,初步构建中国—意大利文化旅游年IP库和文化旅游项目库。在需求方面,要创新推广体系,加强双方政府、企业和专业机构的联动,在整体市场评估、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工具选用等方面突出文旅融合的作用。如在旅游市场开发中突出文艺演出、专题展览、文化论坛、艺术研讨会以及电影展映等文化交流活动,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吸引流量,扩大影响。
在中国积极拓展入境旅游的大背景下,中国和意大利互办文化和旅游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和意大利分别为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有丰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承。当前,中国游客访问意大利的人数多于意大利游客访问中国的人数。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增加两国游客互访的规模需要有更加系统的思路。意大利吸引中国游客的经验应该成为我们的有益借鉴,产品开发、市场推广、旅游便利化推进、公共服务改善和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方面。
未来,应将中意文化和旅游合作置于中欧整体合作和“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和旅游合作是试点和试验,更是未来的模板和典范。基于此种考虑,中国和意大利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合作机制构建和未来实践,需要有更多的开放接口和优化调整,需要有更多的机制、政策、规范和标准的储备和研究。
作者:杨劲松,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原载:2019年3月27日《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