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文旅融合留住世遗神韵
时间:2019年07月14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从人们的思想中构建和平”,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项目的核心理念。如今,这一理念再次在中国落地开花。近日,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阿塞拜疆通过决议,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和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居世界首位。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和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不仅是中国的荣耀,更是人类文明互鉴的时代之光。绵延万里的“一带一路”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65个国家、2100余个民族的文化汇聚、融合于此。尽管历经沧桑战乱,但诸多遗产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传统仍然得以留存。人们仍然可以期待自然与文化的结晶能够在今天再度铸就新的辉煌。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令世界遗产焕发新的活力。沿线近500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犹如瑰宝一般,形成了不可比拟的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区。一个鲜明的趋势是,2018年中国游客到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突破3000万人次,较2013年的1549万人次增长了94%。笔者认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理念同样适用于世遗保护工作。全球经验告诉我们,世界遗产彰显价值和永葆活力的进程离不开文旅事业的助力。就“一带一路”沿线世界遗产的活态传承而言,文旅事业留住其神韵的关键节点有三:

  一是构建全流程的多边治理机制。从2001年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炸毁到2008年韩国“一号国宝”崇礼门遭受恶意纵火,从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付之一炬到2019年法国巴黎圣母院火灾,“一带一路”沿线众多遗产正面临着潜在风险快速增加的态势。我们要认识到,无论国家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世界遗产都是一个国家核心生命力的集中体现。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不可逆使得其遭到的破坏将永远无法挽回。即使获得了物质性的重建,追索文明的这段记忆也再难复原。为此,应积极在“一带一路”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等框架下建立覆盖保护、研究和开发的全流程多边治理机制。在这一框架下,警钟长鸣,不断吸取世界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切实的利益共享、权责共担适应世界文化互鉴和旅游发展趋势。我国倡导建立的多边非官方协调平台——世界旅游联盟便是响应时代呼唤之举。

  二是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世界遗产地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常被形容为一种双刃剑,利弊皆备。在“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旅游相关的生计都依赖于世界遗产这一身份。旅游界常认为,遗产不利用就失去了其保护意义与价值,而发展旅游则是负面影响最小的利用方式。遗产界则认为,遗产保护的首要目标是遗产本体的留存,这一原则不能因为旅游或者其他利用需要而有丝毫妥协。在现实中,由于旅游的利益驱动力更大,往往在操作中处于上风。与此同时,遗产保护话题往往容易被舆论上升到道德与价值观层面,对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道德批判。事实上,这两类做法均失之偏颇,使得旅游利用与遗产保护矛盾激化。一个可资推广的方案是,借鉴柬埔寨吴哥王城“仙女机构”的保护方案,依托外国智慧和资金对遗址进行修复和开放。

  三是注重文化活态传承。对一国而言,“只有它的文化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遗产保护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让当地文化中美好、积极的内容延续下去。尽管“一带一路”沿线世界遗产数量已占全球总量的55%,但结构性缺环还很多,尤其是遗产呈现形式上,关于早期历史、民族文化多样性、科技发展以及社会变迁的提炼还不充分,活态遗产的内容亟待加强。在“80后”“90后”已成为文旅活动新主体的当下,人们对世界遗产和旅游的向往除了受传统媒体的影响外,可能更容易被生活中的某一场景所激发,如一首歌、一部电影、一场赛事、一个“网红”、一个短视频、一句流行语等。社会各界应积极研究年轻群体的表达方式,让“生活式激发、多元式决策、智能式前行、分享式评价”贯穿遗产保护和文旅发展始终,留住世界遗产的历史神韵。

  (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作者:高明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