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中国青年国际义工旅行者的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下)
时间:2019年07月26日信息来源: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3 中国青年国际义工旅行者的旅游动机

  不同于依赖非政府组织(NGO)运营的西方义工旅行,中国义工旅行活动的开展比较依赖商业平台。通过访谈发现,囿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以及出于让家里放心的考虑,中国青年义工旅行者较少(仅有6人)选择AIESEC①(非商业平台)等国际组织,更多选择的是Gapper②等具有较大规模的国内商业平台。这些义工旅行者在出行前会通过网络搜索、对比平台和项目,做出决策后在选定的平台缴纳项目费。85%的受访者选择的都是1-2周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对参与者的技能要求较少。总体来说,受访者认为义工旅行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意思的”。中国青年义工旅行者更注重义工旅行的体验性,因而其参与的成本也相对高昂,而志愿性质较弱。在目的地选择上,出于对旅游体验的追求和对文化沉浸的向往,以及考虑到以义工旅行方式出行的方便程度,义工旅行者倾向于选择较为小众、具有较好的自然风光或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目的地。

  受目的地距离、机票价格的影响,大多数义工旅行者更倾向于距离较短的东南亚目的地;在项目的选择上,义工旅行者倾向于英语教学类、动物保育类。可见,个人能力与项目的契合程度是影响项目决策的重要因素,兴趣和专业背景也在动机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基于访谈资料的分析,受访者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3.1 利他主义动机

  利他主义是自愿、有目的地惠及他人而不期待其他回报的行为。以往关于利他主义的西方研究指出:西方义工旅行者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义工,参与如环境维护、动物保育、英语教学和建筑修复等活动来实现对目的地的援助,表达发达国家公民对“欠发达”地区的关心和责任。他们的这种责任与关怀本质上是对“我者(us)”和“他者(them)”的社会空间划分。本研究的中国青年义工旅行者,同样有着一定程度上对欠发达地区的关怀,但也呈现出不同于西方义工旅行者的特征。具体来说,中国青年义工旅行者群体的利他主义动机可以细分为以下2个方面:

  1)关怀旅游目的地社区。在被问及“为什么参与义工旅行”时,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出于对目的地或者目的地社区的关注、同情和关怀,例如:

  “我从小不在父母身边,所以我比较能清楚地理解没有父母关爱孩子的感受。所以进入大学的时候我就在想毕业了是否可以先去支教一年然后再找工作。后来一位学长偶然间去了君行国际义工旅行,我才慢慢了解到原来是有义工旅行这样一个组织的。”——访谈对象GYL

  “这样的方式可以去为当地做一些事情,是一个很新颖的方式。虽然都只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积少成多还是很有力量的,就想尝试一下这样的旅行方式。”——访谈对象GJN

  “我觉得义工旅行对项目本身是很有意义的……更多的地方很难接受到其他文化,对于当地小朋友来说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经常见到其他国家的义工,跟他们沟通(是很好的事情)。”——访谈对象LM

  可见,对于受访者GYL、GJY等来说,目的地援助(成为志愿者、帮助他人)是其首要的义工旅行动机。GYL之所以产生这样动机是因为其自身的经历和遭遇(从小感受到的父母的关心和陪伴很少)使得他希望去帮助遥远目的地缺乏关爱的孩子们。同时,他热衷参加支教活动,甚至会专门挑选环境恶劣一些的目的地,因为他认为这样才是作为“义工”而不是“旅游者”。去做“义工”是自己的初衷,去帮助那些孩子对于他来说是唤起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受访者LM、GJN认为即使是参与周期很短,但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开拓目的地儿童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2)关爱自然和动物。对于参与环保类和动物保育项目的义工旅行者而言,对环保和动物的喜爱会与利他主义联系起来。

  “觉得(义工旅行)有意义……在教学(项目)和大象(保育项目)之间选择,觉得自己可能做不好教师这个工作,自己也对动物比较感兴趣……和自然、动物相处,真的会让人开心。”——访谈对象JXC

  “想去(旅行的)的更有意义,所以想去做旅行义工……我个人喜欢动物,所以我会优先考虑这个项目内容是不是我感兴趣的。”——访谈对象RY

  受访者JXC、RY因为想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目的地)和喜欢动物(大象、海龟等),所以选择参与到动物保育项目中。他们认为义工旅行能够很好地将自身兴趣和志愿服务相结合,在为动物保育作出贡献的同时亲近大自然和动物,创造了美好而有价值的回忆。

  可见,尽管义工旅行者展现出对其他相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关怀和责任,但这种目的地援助动机的产生与义工旅行者的个人经历、喜好或是与目的地某种事物产生的共情息息相关。因此,不同于Massey所说的那样:人的关怀能力是由近及远地通过物理近距离的接近性展现的(人首先是对家庭和社区负责,再对国家忠诚,进而产生全球公民意识)。这些受访者对远距离的旅游目的地社区的关怀实际上源于自己对遥远地方群体的想象以及对自身情感的关注。此外,不同于西方义工旅行者基于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落后想象及其发达国家公民身份优越感的旅游动机,中国青年义工旅行者的旅游动机大多受到旅游商业化的影响。商业平台在其宣传页面中强调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者自身能从义工活动中获得的“价值”和“意义”,而非目的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例如,受访者GYF在GAPPER官网点开肯尼亚的项目“完全被他们网站的照片吸引了,是草原上一个马赛人的背影,感觉这里就是我想去的地方!很有神秘色彩”。因此,这些青年旅行者的旅游动机大多受到平台宣传的影响,其选择更应被看作市场行为。

  总的来说,中国的青年义工旅行者较少存有纯粹的利他主义动机,基于自我动机所产生的利他主义动机,以及在此基础上强调多元性和个体差异性的义工旅行成为主流。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义工旅行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另一方面则是与青年义工旅行者的群体属性息息相关——他们更多是来自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利他主义心理,但对于在目的地的生活状况和行程的体验、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存有较为强烈利他主义倾向的义工旅行者则是出于自身经历有着更强的共情能力,从而有更强烈地帮助与自己有类似处境的群体的愿望。这两者都与义工旅行者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有着较强的联系。

  3.2 自我动机

  自我动机指出于自身兴趣和感知而产生的旅游动机,它更关注自身意愿的实现和自我的发展。已有研究指出:对于部分旅游者来说,虽然利他主义是义工旅行的主要目的,但不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在访谈中,仅有3位受访者表示自己的首要动机是为了帮助他人所以选择前往目的地进行义工活动,其他受访者的表述更多的是显示出自我需求导向,认为义工旅行有意思或者对自身有意义。而部分义工旅行者的利他动机实质上可以被归类为自我兴趣,或者说动机外在表现为利他主义而实际上其内在基础是自我兴趣和发展。例如参与环境保护的项目可能是为了验证自我对环境的兴趣,支教项目则是为了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更真实的体验,甚至旅游者的奉献精神也是因为这样做会使其感到快乐从而产生的。对于大部分的受访者来说,目的地援助必须和旅游结合在一起,方能满足其诉求。

  出境旅游和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越来越受到中国旅游者的关注。对于青年旅游者来说,他们既希望出境旅行,但是又不希望以传统跟团旅游的方式出行,而是渴望个性化的、独特的、刺激的旅游方式。然而,根据大多数受访者所言,单独进行出境自由行往往会被家长反对。因此,基于商业平台的义工旅行因其同时兼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和“个性化的独特旅游方式”二重属性,成为他们实现出境旅行较佳的方式。受访者GYF表示如果不是因为义工旅行,家里(父母)不会同意让她独自去非洲。对于这一类的义工旅行者来说,义工更体现在形式上,或者说是旅行的附属品——虽然以义工旅行这样的方式出行,但并不是出于利他主义的目的,而是觉得这种旅游方式“有意义”。

  基于编码分析,将自我动机划分为以下3方面:

  1)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更侧重于义工旅行对旅游者自身的意义;旅游者能够通过义工旅行实现其他旅游方式无法实现的想法或期望,例如更深入的体验多元的文化,在旅途中学习技能从而实现自身对自我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受访者在谈及选择义工旅行的原因时表示:

  “主要自己挺希望在生活或者旅行中都可以更多元地看待与自己不同的群体的文化……旅行义工是一种深度且难以替代的旅行经历和体验……并且项目负担住宿部分,降低了不少成本。”——访谈对象LXL

  “不同的文化、自然环境,对一个国家更深的认识,因为跟很多当地人接触了,比一般旅行要深入一些。”——访谈对象WBJ

  “(对目的地)能帮助一点是一点……(义工旅行是)帮助别人和充实自己的过程。”——访谈对象BJ

  受访者普遍认为通过义工旅行这一方式出行会更有“意义”,这样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义工旅行能够体验不同于自己日常生活的、新的事物,也是因为对目的地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会为他们的行程增加责任感。义工旅行的“半包价”属性(项目费用包含义工期间在寄宿家庭或是项目营地的全部或部分食宿)使得义工旅行者能够方便地在项目营地或是寄宿家庭与目的地居民进行全方位的接触,从而对目的地的文化和习俗有着更为直观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义工旅行者的动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2)自我愉悦。自我愉悦是指义工旅行者通过义工旅行所获得的新奇感和愉悦感。正如受访者HXY所说:“义工旅行能够更方便地在非大众旅游地开展旅游活动。”义工旅行者通常会在参与周期内的工作日进行义工服务,而周末则在目的地开展旅游活动或是在义工活动结束后在目的地甚至目的地周边进行纯游玩的旅游活动。因此,义工旅行者在其动机过程之初就会考虑旅行的安排:

  “义工旅行既要考虑义工也要考虑旅行,我会考虑义工结束之后的1-2周的纯游玩时间,去什么地方更适合我去进行旅行,在综合时间和目的地旅行适宜的情况下,我最终选择了斯里兰卡(进行义工旅行)。”——访谈对象LJF

  “一直想去尼泊尔旅游,正好和义工一起……选择加德满都是因为加德满都有很多世界遗产嘛,闲暇时光可以去逛逛。”——访谈对象BJ

  “想去非大众旅游地旅行体验生活,因为如果是自由行埃及这种地方其实是不太方便去的……觉得(义工旅行)很好玩很酷可以认识其他国家的朋友。”——访谈对象HXY

  此外,义工旅行因为能够更深入地与目的地居民或是与其他志愿者接触,使其旅行更加深入,从而拥有传统旅游方式所无法获得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受访者WLS认为:“义工旅行能够在当地认识一些有趣的人”。受访者ZSN则在访谈中多次提及义工旅行经历中寄宿家庭的阿姨所带给她的各种温暖和感受;受访者GJY则讲述了其在义工营地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志愿者的交往,并表示:“虽然我们有时候互相听不懂对方说什么,但对方脸上也会浮现出兴奋和理解的表情,然后就会觉得好像两种文化有了某种神奇的交汇。”

  3)自我发展。个人发展指以某种方式得到充实的回报。已有研究指出:人们对参与义工旅行是有所期待的,具体而言,包括经验的获取、技能的习得、知识的增长、眼界的扩展和职业发展的推进等。在本研究中,自我发展指义工旅行者希望义工旅行的经历能够为其未来的学习、工作带来一定回报或益处。义工旅行者在出发前便对可能存在的行程有一定程度的收益期许,他们希望通过这段旅程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或是为申请学校增加经历:多位受访者表示义工旅行的经历对于申请学校有一定的帮助(访谈对象JXC等),一些具有特定专业背景的受访者认为项目内容与所学专业契合能够增加专业积累和实践经验(访谈对象GJL等)。义工旅行拥有志愿服务的属性,与西方较为久远的义工传统不同,中国的部分青年义工旅行者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拥有义工经历。因而出于未来工作和学习对义工经历的需求,获得志愿经历成为他们在自我发展方面最为主要的动机因素。

  总之,义工旅行的自我动机包括自我实现、自我愉悦和自我发展。它不仅能够直接实现青年旅游者前往小众目的地进行出境旅行、体验个性化旅游活动的愿望,还能够为未来升学、工作提供帮助,并实现义工旅行者沉浸式旅游体验和深入的文化接触的需求。而这正是大部分义工旅行者所需要的。因此,义工旅行也是青年旅游者追求个性的方式和渠道;与此同时,义工旅行作为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方式,也是驱使义工旅行者产生自我动机的因素:让义工旅行者感受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正如Barnett等对责任动机产生的阐述:责任地理机制的构建,首先需要地理学者将亲密的近距离和异化的远距离建立起联系。而这种联系产生于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结合。对于中国义工旅行者来说,对旅游目的地的责任固然是义工旅行的外在目的和意义所在,而这些目的的实现则是基于他们对于自身利益的责任与关怀。

  4 讨论和结论

  以中国青年国际义工旅行者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参与国际义工旅行的动机,研究发现:

  1)自我动机在中国青年义工旅行者的旅游动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利他动机则基于自我动机而产生或是为了实现自我动机而产生。享乐体验在西方研究中是义工旅行者参与项目的主要动机,本研究的中国义工旅行者同样呈现这一特质,但却并非是主要的。本研究中,义工旅行者的自我动机包括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愉悦,享乐体验仅是构成自我愉悦的一部分因素,更多义工旅行者的自我动机兼具享乐体验、文化接触、更方便的出行和未来发展,而其中更方便的出行和未来发展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在利他主义动机中,中国青年义工旅行者对目的地社区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更多是出于商业化平台的介入对其目的地想象的影响,而并非自身对援助地的真实感知。正因如此,他们的义工旅行动机易被平台宣传、个人兴趣和能力、目的地形象和义工形式等因素所影响。

  2)不同动机主导下的义工旅行者都存在着利他和自我的双重影响因素,但也有着各自的特征。对于自我动机主导的义工旅行者而言,其自我动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商业平台的宣传所构建出的目的地形象和义工旅行的吸引力,自身对义工或旅行的兴趣,对个性化旅游方式(体验多元文化、认识新朋友、深入沉浸)的追求以及现实回报(升学以及找工作的需要证书或经历);其利他动机的影响因素是:特殊义工活动的吸引、家庭的限制和影响以及个人能力与义工项目内容的契合度(图1)。对于自我主导的义工旅行者而言,利他主义更多的是其实现自我动机的外在形式。而利他主义主导的义工旅行者自我动机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商业平台的宣传(对旅游活动的美化、义工内容的重要性强调)和自身对义工或是旅游活动的兴趣;利他动机的影响因素是:个人经历和情感、对目的地的想象(图2)。利他主义主导的义工旅行者是基于自我动机产生利他动机。

  3)义工旅行是一种负责的旅游。义工旅行在兴起之初就被认为是不同于大众旅游的替代旅游,也有学者将其看做生态旅游的扩展以及新道德旅游。同时,这些研究也指出,由于义工旅行所包含义工服务和旅游体验的双重属性,它应是一种负责任的、有意义的旅游方式。然而正如Sin所说,责任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本研究中,义工旅行者的责任意识与其自我动机和利他动机密切相关,既有对目的地的责任也有对自身的责任。义工旅行者基于对自我的责任而产生对目的地的责任,通过对目的地责任的外化表现形式而达到对自己负责的目的。义工旅行者所表现的无私实际上是由自我动机所主导的。因此义工旅行表现为一种社会利己主义的形式却可以使当地环境和社区受益。

  本研究结论丰富了国内有关义工旅行的实证研究,为义工旅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义工旅行平台的营销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另外,未来研究可针对不同类型的义工旅行者(例如不同年龄、不同目的地国家和参与不同性质组织的旅行者)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从实证的角度关注义工旅行者在旅游后的价值获取和观念变化,并可对义工旅行平台组织的宣传内容进行话语分析,从义工旅行组织者的角度进一步剖析中国义工旅行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作者:田紫灵,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研究生;白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刘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

  来源:原文刊载于《热带地理》2019年第3期

(作者:田紫灵,白凯等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