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消除贫困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提升到了治国理政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宁夏地处西北,既是民族地区也是欠发达地区,“西海固”更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对宁夏而言,脱贫攻坚是决战决胜的一场硬仗。
旅游业以其较强的产业综合性和区域辐射带动功能,成为宁夏扶贫攻坚战略布局上的重要棋子。旅游扶贫是助推脱贫富民、助推百姓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好路子,全区依托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县、旅游区、特色旅游小镇、重点村的扶贫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形成了具有宁夏特色的“旅游+扶贫”模式。
一、旅游扶贫精准发力
2016年9月,时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12个部门制定并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出台,给予宁夏旅游扶贫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创新完善宁夏旅游扶贫体制机制,逐步从“输血式”扶贫过渡到“造血式”扶贫,正确引导民间自治力量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和管理,确保贫困人口收益和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1.建立部门合力扶贫攻坚机制。加大中央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对宁夏贫困地区的定点旅游扶贫,由自治区发改委牵头,结合旅游扶贫的需求,对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明确旅游扶贫重点和精品线路建设要点,重点开展旅游项目扶贫、旅游规划扶贫、旅游人才扶贫等。由原自治区旅游委负责,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大对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投入和指导。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各方参与、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按照省统筹、县实施,整合资源,集中投入,促进宁夏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快片区旅游扶贫开发进程。
2.建立跨区域扶贫协作机制。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联合陕西、甘肃、青海,打破行政分割,突出跨省市区合作,定期组织旅游资源及重点旅游项目联合考察,建立旅游招商项目共享库,支持旅游企业加强合作,引导投资商独资或联合开发旅游资源、产品和纪念品,实现跨区域经营、连锁经营和品牌输出,提升旅游扶贫效率。
3.实施旅游扶贫精准机制。实行旅游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两项制度衔接,加强贫困识别工作,突出重点,差别对待,创新扶贫到户机制,做到脱贫计划到户、旅游项目规划到户、资金落实到户。建立健全宁夏旅游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优先惠及扶贫对象,确保最困难的地区和人群得到有效扶持。
4.建立生态扶贫共赢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环境服务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有效途径。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推动低碳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宁夏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共赢发展。比如:彭阳县以红梅杏、果树等经果林为依托,将生态农业与红色旅游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当地果农通过游客采摘等方式,既实现了农产品价格的翻番,也节约了运输成本,目前部分果农从过去的年收入2万元增加到十几万元。
5.完善旅游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完善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宁夏贫困地区旅游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户的投入积极性。结合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政策将片区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具体办法。
二、旅游扶贫模式形成
1.市场机制旅游扶贫模式。相对于一般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援助等扶贫方式,在旅游扶贫中,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高、成本低,特别是社会成本低。因为旅游扶贫的根基来源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动力来自活跃的市场机制,支撑来自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通过旅游市场渠道,将先发地区的消费吸引到贫困地区,实现国民财富的转移和再分配,将财富通过旅游渠道从先富起来的人群转移到贫困人群,实现先富带后富,从而避免了由于主观武断意志拉郎配式的扶贫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近年来,宁夏依托旅游市场需求,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和旅游电商工程,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邻近的重点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设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开展旅游电商万村千店行动,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旅游扶贫电商平台,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一村一店”“旅游淘宝村”“旅游扶贫村+特色馆”立体扶贫,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支持各大电商平台开展旅游电商扶贫行动,以市场化手段,带动贫困乡村农副土特产品销售,扶贫效果显著。如固原市发挥市场机制,建成了淘翼夏、六盘山生态特产网、原州区农村电子商务、西吉县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全市现有2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网上销售农产品。同时,各县乡镇整合本地附加值不高的土产进行网上推广,为贫困村民创收提供重要支撑。
2.造血式旅游扶贫模式。旅游业产业链长、产业面广,与许多产业相比,旅游就业容量大、门槛较低、层次多、方式灵活,群众的参与面广、受益面大。实践表明,旅游扶贫是带动性、参与性最为广泛的扶贫方式。旅游扶贫是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的开发式、产业化扶贫方式,因而具有明显的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能力的造血功能。旅游扶贫只要开发适当,就可以取得开发一个景区带火一片贫困乡村的效果。
为了促进重点扶贫村实现旅游产业化发展,宁夏积极推行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融合。组织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发展,深入挖掘宁夏旅游扶贫村特色民俗文化,将文化创意和传统农业、乡土文化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创意研发、产品开发、宣传推广,推动乡村旅游实现转型提升、创新发展,探索打造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全区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示范乡村。同时,积极引导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发展了一批以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农庄、森林人家等为主题的乡村度假产品,建成了一批依托自然风光、美丽乡村、传统民居的特色乡村旅游景区,培育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帐篷营地、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文化演艺和节庆活动。比如西吉县吉强镇的龙王坝村,回族青年焦建鹏组织村民搞旅游,实现了“把农村变景区、把农房变客房、把农民变导游、把产品变礼品”的预期,使龙王坝村成为宁夏乡村游的一个理想目的地,获得了原国家旅游局授予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
3.物质和精神“双扶贫”模式。贫困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人口素质的低下和精神世界的贫乏,“扶贫先扶智”,旅游扶贫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脱贫,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思想观念。实施旅游扶贫,实际上是为贫困地区居民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外界的新观念、新思维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通过旅游渠道迅速涌入偏远的贫困地区,使当地千百年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迅速获得改观。
近年来,宁夏通过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基地,组建“乡村旅游扶贫专家库”,动员规划、管理、营销专业人才到扶贫开发重点县、易地扶贫搬迁小镇、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公益指导培训,实现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全覆盖,培养了一批旅游扶贫带头人。比如吴忠市的牛家坊村,依托当地的土地优势与交通优势,别出心裁地建起了文化含量很高的宁夏首家村级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并结合原有的林木基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村镇+商户”的创新模式成为苦水河沿岸乡村旅游的典范,在兴办博物馆的过程中,村民素质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4.社会参与精准式旅游扶贫模式。宁夏聚焦精准扶贫,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参与的旅游扶贫模式,推动实施社会组织旅游扶贫“百千万”工程,即引导协调动员百家以上社会组织,带动引领千家以上企业,扶贫惠及万户以上困难家庭,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会员企业+个人”的全民参与旅游扶贫模式,主要帮扶方式有旅游规划帮扶、旅游智力培训帮扶、旅游项目投资帮扶、旅游土特产购物帮扶等。广泛开展“扶贫体验系列旅行活动”,旨在动员区内外高校学子及社会爱心人士力量,在旅行及体验活动中通过公益订单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实现农副产品销售,增加贫困农户收入。通过收集爱心订单的方式,帮农、助农,提升贫困县农副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帮助农户促销增收。宁夏大学旅游管理系依托原国家旅游局“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积极组织师生深入贫困乡村以讲座、培训、入户指导等方式,开展智力扶贫工作。组织和支持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围绕旅游产品建设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促成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与规划设计单位结对。
三、旅游扶贫创新与成效
1.培训一批村干部和旅游扶贫致富带头人。近年来,旅游部门积极开展扶贫人才培养,先后组织全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赴江西、安徽、贵州等地进行研修学习,组织全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干部参加原国家旅游局组织的乡村旅游村干部培训。提升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让他们真正成为旅游脱贫的带头人。
2.积极推进贫困地区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提档升级。全面系统地梳理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旅游资源,综合考虑旅游资源品质、区域交通条件、可辐射贫困人口规模等因素,规划、引进和建成一批旅游扶贫带动功能强的新景区、新项目,升级改造一批设施落后、功能单一的现有景区,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开发经营性资产、闲置土地房产租赁、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带动景区内及周边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通过旅游脱贫致富。
3.扩大社会参与和宣传推广。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
4.移民扶贫与旅游致富相结合。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的鸣沙村是一个生态移民村,移民扶贫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他们摆脱了贫困,而真正让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的是旅游业,该村依托沙坡头景区,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住宿业,仅2014年十一黄金周就赚取一万元的毛收入。
目前,宁夏正在为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旅游+扶贫”发展模式将会进一步创新与完善,一定会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扎实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通过专项资金的引导,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积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文化特点的特色旅游扶贫村镇,扶持发展一批农家乐经营户,积极发展智慧乡村游,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基地和旅游创客基地,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旅游扶贫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区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水平,全力助力全区58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800个贫困村如期销号,9个贫困县、72个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如期“摘帽”,使贫困村走上可持续增收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