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动全域旅游大发展——浙江桐庐的实践与启示
时间:2019年10月11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这是全域旅游战略行动迈出的重要一步,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国各地全域旅游的发展热潮。笔者认为,要推动全域旅游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关键在于跳出“就旅游谈旅游”的传统思维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找准突破口,扬长避短,做出特色。浙江桐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动全域旅游大发展”的实践与经验,为我们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极具指引价值的生动示范。

  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下辖4街道、6镇、4乡,户籍人口40万。桐庐风光旖旎,富春江自西向东纵贯县境东部,分水江自西北向东南汇入富春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近年来,桐庐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工程为载体,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以环境、产业、文化、公共服务“四位一体”为路径,全力打造“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实现了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全面升级、美丽乡村向美好生活的华丽蜕变,在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的同时,又获得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美县、国家生态县、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还先后承办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首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首届中国(桐庐)国际民宿发展论坛等一系列高规格会议。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达1720.7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2.5%;乡村休闲游接待人数1117.1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9.06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4.8%和44.2%;全县旅游业总收入190.51亿元,较上年增长18.4%。

  一、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点上示范与面上覆盖并重。桐庐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既注重局部突破,又注重整体推进;既通过局部求精来抓点示范,又兼顾一般来实现面上普惠。桐庐按照“分类实施、分步推进、以点带面”的原则,依托不同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在县域层面打造了“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运动休闲带、生态养生带”五个乡村风情带,按照风情带的主题确定村庄的总体格局,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有特色、有重点、全覆盖、无遗漏,防止千村一面。在此基础上细化完善了4个中心镇、2个风情小镇、32个中心村、25个特色村、50个精品村、76个普惠村规划,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县、统筹兼顾、层次分明、彰显特色”的全域旅游建设规划体系。

  二是坚持建设农村与经营农村并重。桐庐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把开发、经营乡村旅游与建设农村相结合,注重深入发掘利用特色村落的山水禀赋、文化内涵、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产业,使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创收致富的新源泉。依托传统块状经济,开发多处集“制造—展销—体验”于一体的工业旅游项目。通过完善软硬件建设、加大营销力度等举措,打造山水乡愁文化特色民宿,目前全县有民宿床位近万张,经营户500多家,初步建成莪山密境、绿芦驿、云夕戴家山等一批精品民宿。富春江镇芦茨村打造了浙江省首个乡村慢生活体验区,是集宜居、宜业、宜文、宜游于一体的特色风情人居佳境。

  三是坚持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并重。桐庐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坚决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护乡村的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注重挖掘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突出土味、农味和野味,保持鲜明的乡村特色,打造了“合和”徐贩、“孝义”荻浦、“清莲”环溪、“红色”富源等一批主题鲜明的村落。同时积极引入文创产业和时尚元素,由政府牵头、创业者介入,把农户废弃的牛栏和猪栏打造成了极具创意性和乡土民俗气息的“牛栏咖啡”“猪栏茶吧”,成为桐庐乡村民俗游的一道别致风景。

  四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并重。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桐庐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搞好规划编制、出台政策措施、指导组织实施、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实现农民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提升,变居住者为建设者、经营者、共享者,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如桐君街道君山村首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的“君山模式”,在全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坚持借助外力与激发内力并重。桐庐在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理清了政府各部门的角色和义务,在完善组织领导的基础上建立了“政府主导+机制保障+市场运行+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多元建设机制。在近年财政形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桐庐县财政按照杭州市级补助资金额度,对中心村和精品村给予1:1配套补助。此外,采用多样手段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二、借鉴意义

  桐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动全域旅游大发展”的成功经验,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有较为普遍的推广价值,对全国各地发展全域旅游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第一,认识是先导。发展全域旅游,农村的发展是关键,但乡村建设极易走入过度城市化、过度商业化的发展误区,最后搞成村不像村、城不像城的局面,这是乡村全域旅游建设应特别注意的地方。桐庐在发展实践中也出现过乡村过度开发的情况,如荻浦村的乡村花海为应对激增的游客量而进行了一系列改造,过于园林化的建设反而令其失去了原有特色。美丽乡村是生活城市化,而非景观城市化。“宁可发展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乡愁;宁可各线荣誉少一点,也要合力抓发展;宁可政府支出紧一点,也要挤钱惠民生。”这是桐庐美丽乡村建设长期秉持的原则,也是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

  第二,产业是基础。以城乡融合、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城乡发展方向,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无疑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极大助力。新型城镇化离不开产、城、人三要素。先有产业,才有人力、资本的集聚,也才有产、城、人的有机融合。桐庐的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依托“块状经济”基础,做大做强镇域产业。例如“制笔之乡”汾水镇的制笔业,年产值65亿元,产能13亿支,2016年为G20峰会提供官方用笔,成为浙江第一批“小城市培育镇”;富春江镇以水轮发电机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为特色产业,成就了两家民营上市企业,成为浙江第二批“小城市培育镇”;江南镇为亚太区市场供应60%的品牌箱包,并为G20峰会提供公文用包;横村镇主要发展出口针纺织品,年产值85亿元。这些产业强镇加速了城乡有机融合,极大推动了全域旅游和新型城镇化进程。

  第三,规划是保障。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是政府统筹城乡旅游资源、建设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先导和前提,必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建设与保护、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规划一旦完成,就要一以贯之执行下去。桐庐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要求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统一认识,在把握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最终实现了“高起点规划山水城乡、高品质建设县域景区、高效能管理美丽桐庐”的发展目标。

  第四,城乡融合发展是关键。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已不再是单纯满足旅游者的观光体验,它是一种农村经济发展形式,是城乡居民共享的生活方式,因此必须把城乡融合、共建共享理念融入其中。从桐庐县的实践可以看出,伴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全域旅游的推进,桐庐在提升乡村基础设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持续发力,整合各行业、各部门在产业、空间、设施、生态、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要素,从城乡融合角度将美丽乡村与全域旅游开发统筹结合,使得全域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完善,实现了宜居、宜农、宜游、宜养的“全域风景”生态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威海市委党校)

(作者:张远娜 毕明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