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夜间文旅经济发展的昆明庭院剧场模式
时间:2019年11月27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鼓励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鼓励建设集合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作为云南省的旅游集散地,昆明市近年来探索出依托深宅大院开展地方文化展演的庭院剧场模式,对其他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盘活传统民居、满足游客夜间消费需求、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具有借鉴意义。

  昆明庭院剧场的产生与发展

  庭院剧场,顾名思义,就是依托庭院环境、建筑与设施形成的表演场所。传统的戏剧演出都是在剧院等专业功能空间内进行的,拥有专业演员表演的舞台、供观众坐着欣赏演出的坐席以及附属空间(如化妆室等),往往空间宽敞、演员阵容强大且相对稳定、可容纳观众数量众多。与这种剧场并存的,还有各类非标准剧场,庭院剧场就是其中之一。古代不少达官贵人的府邸园林之内都设有戏台,不定期邀请戏班演出,有的还养有私班。不过,这种在庭院内开展的演出活动一般不突破戏台界限,演出的内容与庭院环境没有必然联系,观众也仅限于主人、家眷和受邀而来的客人。本文中的庭院剧场,是指民间戏剧团体整合资源、面向市场、利用老庭院夜晚时段设立的原创戏剧艺术作品演出场所。例如,昆明马家大院庭院剧场地处昆明市中心的传统街区,是昆明市保护最完整的“三坊一照壁”“走马转角楼”式白族民居经典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中间有一个200平方米的青石板天井,可以容纳观众170人左右;四周厅堂及楼梯、过道都被用作表演空间,由导演根据剧情需要进行场景切换。

  从2011年开始,昆明市一些民间戏剧团体尝试夜间在莲花池、钱王街、南强街等具有历史感的老宅院演出原创作品,到2015年形成一定规模、产生较大影响,并延续至今。2011年10月,民营企业家邵筱萍女士联合中国戏曲学院创作了《还魂三叠》并在莲花池公园内的庭院剧场上演。2013年8月,双方在莲花池陈圆圆故居遗址联合打造了取材于吴三桂与陈圆圆传说故事的原创剧目《圆圆曲》,受到各界肯定,被誉为庭院戏剧商演的试水之作。2014年11月,云南艺术学院教师杨洋创作的话剧《问心》在南强街88号启幕,在老宅子的建筑空间里讲述了抗战背景下昆明古玩一条街上的爱恨情仇。2015年3月,邵筱萍女士与北京Z&S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庭院历史剧《明灭·滇都斜阳》在莲花池剧场首演,讲述的是永历帝、明朝遗臣与昆明歌妓之间的故事。2018年1月,首部将生活美学与戏剧相结合的体验式庭院戏剧《露茗》在莲花池首秀,让观众在享受杯中香茗的同时看尽大茶铺里的众生之相;讲述抗战时期昆明商人传奇经商故事的实景话剧《昆明老宅》在老街马家大院首演成功。同年11月,以西南联大故事为背景的庭院情景剧《联大往事》在莲花池庭院剧场开演,为西南联大在昆办学80周年纪念活动增添了一抹亮色。2019年4月,先生剧社、昆明追逐光影影视策划公司、南强街党支部在南强街88号剧场共同推出了庭院话剧《我的闻先生》,再现了西南联大知名教授闻一多先生热血爱国的一生。此外,还有以昆明历史名人和市井风情为素材创作的音乐话剧《聂耳》、行为戏剧《翠堤春晓》《过桥米线的传奇》等。除了这些体现地方文脉的戏剧,莲花池、马家大院、茶博院、南强街88号、翠湖莲华禅院、得意居、晋氏宅院、留筠馆等庭院剧场还上演了滇剧《八郎回营》、非遗评书《封神榜》、话剧《雷雨》、主题演出《秘境情歌会》、肢体剧《勐巴娜西》等,《李公朴》《钱南园》等即将开演。其中,《问心》演出场次多达111场,南强街88号剧场2018年共演出各类剧目140余场。

  庭院剧场对促进夜间旅游消费的意义

  庭院剧场虽然在布局、装修、容量等方面无法和现代化专业性剧场相比,但其选址富有怀旧感和代入感,作品形式灵活性和原创性强,演出具有浸入性与互动性,故事主题和主线明晰,综合投入较小,具有“小剧场,大天地”“零距离,全浸入”“原场景,深体验”的特征与优势。以莲花池庭院剧场为例,通过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上场门,厅堂、走廊、楼梯、过道都成为表演区,实现了360度实景观剧体验,加之近在咫尺的演员、自由切换的场景、情真意切的表演、十分逼真的音响效果,更有现场感、立体感、参与感,为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莲花池、翠湖莲华禅院、马家大院、南强街88号、得意居等庭院剧场集群,已成为昆明市中心夜间文旅经济的一抹亮色,对于发挥昆明全年夜间适游度高的优势、将“过客”变为“住客”、提高体验度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庭院剧场丰富了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供给,优化了夜间旅游产品结构,为游客奉献了一份精神文化大餐。在庭院剧场推出之前,昆明市夜间旅游消费的主要形式是餐饮酒吧、逛街购物、观赏演艺,集中在翠湖、南屏街、金碧坊、官渡古镇片区。其中,演艺项目主要是杨丽萍团队主创的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像》,展演的重点是全省少数民族风情而非昆明特色文化。总体而言,夜间旅游产品数量有限,层次不高,地方特色不鲜明。庭院剧场群形成之后,不断创新的庭院演出为游客提供了更多夜间旅游消费的选择,补齐了昆明特色夜间文化演出的短板,满足了部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莲花池庭院剧场以《联大往事》和《圆圆曲》为代表的系列演出,已经在市场上形成品牌效应。

  其次,庭院剧场激活了传统民居与文物保护单位,照亮了昆明历史文化长廊,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创造了新空间。昆明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旧城改造中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保留并修复了不少传统民居。这些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庭院有的用作特色餐厅、茶店酒吧,有的改为陈列馆、纪念馆,还有的处于闲置状态。相较而言,庭院剧场这种利用模式更具创新性。它顺应了体验经济的要求,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和新颖的创意,将生活起居与文化保护空间转化为文化展演与旅游体验空间,用独特的小剧场和多样的艺术形式讲述昆明故事甚至是发生在庭院所在公园或街区的故事,为游客创造了近距离动态感受昆明历史文化的途径,实现了传统民居与文物保护单位夜间时段的价值,丰富了夜间旅游消费的空间形态。庭院剧场群位于昆明市中心片区的历史文化走廊上,实现了食宿购物、时尚消费、文化体验、夜间休闲的叠加,是打造莲花池—东西寺塔夜间文化旅游经济带的重要支撑。

  最后,庭院剧场集聚了省内外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提升了文化创意氛围,为夜间文旅经济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旅游地夜间消费和文旅经济发展要想突破夜市+酒吧的格局,切实提升文化含量,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培育产业氛围、集聚创意人才。昆明庭院剧场群在发展过程不仅唤起了各界对戏剧演出生存状态的关注,探索出庭院剧场商业演出与文化公共服务模式,而且孕育出中威民族文化传播公司、新潮文化经营公司、追逐光影影视策划公司等市场主体,涌现出邵筱萍、杨洋、杨军、董明等领军人物,集聚了一批“老戏骨”与后起之秀,还整合了西南联大文创中心、龙泉古镇文化研究院等研发资源,与云南省花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戏曲学院等省内外专业机构建立了稳定的联系,打通了历史研究、戏剧表演、文化创意、新闻媒体、数字平台、旅游服务之间的关节,为昆明未来夜间文旅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念、氛围与人才支撑。

  昆明庭院剧场模式的推广价值

  目前,昆明庭院剧场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客源市场、衍生产品、盈利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不影响其借鉴意义。作为文旅融合促进夜间消费的一种新型空间形态,庭院剧场这种形式是可以复制的。与以印象系列为代表的大型实景演出相比,庭院剧场的资金投入相对较低,市场门槛与风险较小,受天气变化影响不大,对外部环境、演员规模、设施设备的要求较少,灵活度更高,故事性更强,更适合处于探索、参与、发展阶段的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

  庭院剧场模式付诸实践需要三种基本要素,即庭院、创意及演出团队、观众(市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成千上万,旅游型古城(镇、村、街)星罗棋布,具备文化底蕴和演出条件的庭院不在少数。同时,各地戏剧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不断受到重视,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各地也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创意人才和演出队伍,但水平和质量良莠不齐。此外,各地都拥有一定的观众(市场)基础,但规模差异较大,其中热点旅游城市客流量大、具有较高审美素养和支付能力的人数相应较多。综合起来,拥有一定数量的庭院、旅游人次达到市场门槛、饱受过度商业化诟病、文化创客集聚度高、包容性强的旅游型古城(镇)可以考虑运用这种模式。

  借鉴昆明庭院剧场的经验,符合条件的旅游地应不断更新观念,树立精品意识、市场意识、融合意识,结合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进文化研究组织、文物保护机构、艺术表演团体、旅游服务企业的合作,加强领军人物与市场主体培育,加强市场调研,挖掘地方文化,合理选择庭院,强化剧本创作,组建演员队伍,开展创意营销,打造地方特色鲜明、体验度高、影响力大、持续性好的夜间庭院剧场集群,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向旅游产品的创造性转化、旅游情境下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应正确把握文物保护与旅游利用、传统文化与内容创意、艺术追求与市场需求、感官体验与精神享受、剧场演出与衍生产品、商业利润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作者:李庆雷 焦玟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