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正加速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北京朝阳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是文化产业政策先行先试的桥头堡和试验田,自成立以来,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文化经济政策落地、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改革与创新,开创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文化产业 创新 实验区 融合
一、基本情况
2014年7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北京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与北京市采取部市战略合作的方式,以北京CBD—定福庄一带为核心承载区,共同推动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实验区集成首都文化、金融、科技等创新资源,采取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协同推进、分步实施的建设模式,重点发展文化传媒、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文化贸易、休闲娱乐等五大高端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方面探索改革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全国文化产业改革的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的先行区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成为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枢纽中心、全国文化市场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实验区核心区域西起东二环朝阳区与东城区界,东至八里桥朝阳区与通州区界,北至工体北路—姚家园路及其东延长线,南至广渠门外大街—广渠路,行政区域面积78平方公里。
五年来,朝阳区举全区之力推动实验区快速发展,培育和引进了一批文化品牌企业,产业融合和协同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形成了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发展经验,文化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显著增强,服务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贡献显著提高,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显著显现,国际文化传播交流的枢纽功能日益凸显。
2019年1-11月,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1034.1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总收入9.3%。截至目前,实验区文化企业注册数达到3.9万家,较成立之初新增文化企业2.3万家。实验区核心区范围内已聚集了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万达文化、恒大文化、映客直播、腾讯影业、亚马逊卓越、蓝色光标等一批知名品牌文化企业,共有万达电影、掌阅科技等71家上市挂牌文化企业,以及快看漫画、罗辑思维、米未传媒、马蜂窝、太合音乐等一批“独角兽”企业,是中国文化企业高聚集的区域。此外,实验区聚集了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莱锦创意产业园、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等60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形成错位、协同、融合发展格局。
二、主要做法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尚不系统、不全面,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慢问题普遍存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大力培育等等;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是在建成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的,产业发展空间承载问题、存量资源转型升级问题尤为突出,更需要创新突破。实验区自成立以来,抓住上述文化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重点问题,加大改革探索力度,不断构建实验区创新服务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上下联动、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
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成立了实验区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由部、市主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含部相关司局以及市级职能部门。区级层面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2015年8月,成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管委会,具体负责推进实验区发展工作。形成了部、市、区统筹决策机制,建立起上下联动、横向协调的沟通管道,合力推动实验区建设发展。
(二)坚持集成创新,构建先行先试的政策体系
实验区探索形成了三个层面的政策体系。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文化消费试点、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影视及文化产品保税、“蜂鸟企业”外籍人才引进等政策在实验区率先落地。二是广泛吸收兄弟省市经验,学习借鉴上海、深圳、南京、青岛等地的政策和先进经验,集成平移,参考借鉴。三是区级层面研究出台专项政策。2016年出台了实验区“政策15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8年出台了促进实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50条”,涵盖品牌提升、信用体系、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贸易等15个领域50条具体政策条款,全力支持区域文化企业发展。
(三)盘活金融“活水”,建立多层次文化金融服务体系
为缓解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实验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2016年,实验区率先成立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探索创新“信用筑基、政策架桥”的文化企业信用融资模式,目前已在17个园区设立信用工作站,吸引会员600余家。2017年,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引导基金,已正式投入运营,设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等5支子基金,拓展文化企业投融资渠道。2018年,设立北京市首个线下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采取“政府支持、资源整合、市场运作、专业运营”的模式,联合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共同建设,吸引20家金融机构入驻,重点引进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中心,常态化举行项目路演,打造“上市直通车”。实验区探索建设形成了“依托两大载体、提供两个支撑、形成两个闭环、满足两类需求”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目前,区域内共设有文创专营支行、文创特色支行16家,推出“文创普惠贷”“文化创业贷”“蜂鸟快速贷”等30余种特色金融产品,已有825家文化企业通过信用获得融资约112.25亿元,节约融资成本32.76%,在服务文化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四)推动“腾笼换鸟”,探索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新模式
作为全国老旧厂房的重要聚集区和保护利用先行区,朝阳区积极探索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城市更新新模式。按照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实验区通过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三种方式,新转型升级了20个特色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存量建筑规模126.2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实验区转型升级60个特色文创园区,总建筑面积381.4万平方米;全区转型升级了84个特色文创园区,总建筑面积526.2万平方米。其中798、751、郎园等55家文化产业园区成为老旧厂房“腾笼换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形成“文化产业融入城市发展的朝阳实践”。为全面总结交流老旧厂房保护利用经验,联合全国17个省市的23个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先进城市(城区)的近100家老旧厂房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园区,成立了全国首个老旧厂房协同发展联盟,搭建全国协同发展平台。
(五)坚持需求导向,搭建“精准服务促发展”公共平台
持续开展“精准服务促发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精准度,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成立了北京市首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分中心、实验区版权服务中心2个综合性知识产权保护平台,为区域内文化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培训、价值评估等一系列服务。二是帮助文化企业享受政策优惠,研究出台北京市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将政策传导到一线,助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三是聚焦高端人才培育,筑牢文化产业发展根基,通过实施“凤凰计划”“高端商务人才认定”等政策,加强文化创意、文化商务等人才政策支持。四是搭建协同发展平台,与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合作,搭建全国首个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促进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五是开展系列品牌宣传活动。策划组织实验区发展论坛、智汇三三、中国数字创意与技术博览会、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等品牌活动,聚焦政策、财税、创新创业等内容,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营文环境。
三、经验启示
实验区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文化、经济、社会、人才等诸多领域,需要统筹兼顾、合力推进。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一)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是推动实验区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学规划引导科学发展,实验区成立伊始,部、市就明确了“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协同推进、分步实施”的路线图,部、市领导多次就规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实验区是在建成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规划工作尤为重要,需系统考虑功能的调整、结构的变化、配套的完善、产业的升级等一系列问题,推进土地、空间、产业、人口、生态“多规合一”,把实验区工作融入城市更新和转型升级的大战略,把文化产业发展融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大格局,把文化建设融入人的全面发展和文明素质提升的大文章。当前,按照新版北京城市总规和大运河文化带发展规划,我们正在着手研究实验区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对标对表,确保规划可操作、能落地,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坚持盘活存量、转型升级,是推动拓展文化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
老旧厂房是文化建设的“金山银山”,实验区所在区域历史上曾是北京市重要的纺织、机械、汽车等工业基地,旧工业厂房资源丰富。近年来,朝阳区大力推进老工业厂房的功能转型和改造升级,通过规划引导、服务提升、规范管理和政策支持,推动莱锦、郎园等老旧厂房改造成文创园区。保护利用好这些工业时代的历史遗存,既传承了独特的城市发展文脉,也提升了区域整体的文化软实力,老厂房改造的特色文创园区不仅成为首都的城市地标、朝阳的文化名片,更成为首都市民休闲活动的“后花园”。
(三)坚持融合发展、提质增效,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融合性是文化产业的根本属性,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渗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实验区紧抓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机遇,深入实施“文化+”战略,制订《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聚焦高端要素、高端业态、高端环节,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商务、旅游等的融合发展,借助科技手段、资本力量、贸易路径,突破纯文化业态发展的天花板,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发展,培育出了掌阅科技、天下秀等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类品牌企业。目前,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主要特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实验区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文化”新兴领域文化企业收入占比达到52.1%,其中科技含量高、创意程度高、附加值高的移动新媒体、数字娱乐、数字出版等领域企业实现收入年均增速在30%以上。
(四)坚持龙头带动、培育品牌,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能级的重要路径
企业数量众多、规模相对较小,是实验区文化企业结构的一大特点,目前实验区共有各类文化企业3.9万家,其中95%以上为中小微文化企业,这一方面提升了整个区域的创新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也对政策分类施策、精准对接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培育更多的优质文化企业,提升实验区品牌影响力,我们实施“蜂鸟计划”助飞行动,将成长性强、发展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文化企业认定为“蜂鸟企业”,由此建立起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的“战略储备库”,通过政策的持续支持、服务的持续跟进,助力文化企业做大做强,进而引领带动整体产业能级和竞争力的提升。目前已认定523家蜂鸟企业,有15家成功上市挂牌。
下一步,实验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加强重点领域创新,聚焦高端发展,深化产业融合,加强区域协同,促进国际交流,努力在“两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建设上求突破、树标杆、做示范,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朝阳区委宣传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管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