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韧性是指旅游产业在面对内外部冲击和挑战时,能够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的能力。新时代,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韧性、提振旅游消费,是加快建设旅游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首先,要准确把握旅游产业的战略性地位。在国际循环中,旅游产业是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关键领域,契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在全球旅游市场不断拓展、各国旅游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我国凭借丰富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形成了强大吸引力。同时,旅游产业还可以带动旅游保险、金融等相关服务贸易发展,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举措,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为服务贸易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旅游产业是提振消费的重要引擎。旅游消费覆盖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多个领域,带动效应显著。一次旅游可以激发多方面消费需求,形成产业发展乘数效应。比如,节假日,热门景区周边酒店、餐馆、购物场所火爆。旅游消费不仅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升级,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消费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生活品质,激发消费意愿与能力,形成良性循环。我们要深入挖掘国内旅游市场潜力,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让旅游消费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为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契合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旅游+农业”催生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拓展。游客可体验农事、品尝农家美食、购买特色农产品。“旅游+工业”打造工业旅游项目,让游客了解生产过程、感受工业文化,为工业企业开辟新营销渠道。此外,“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康养”等融合模式不断涌现,可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拓展产业边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我们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添砖加瓦。
其次,要深刻认识旅游作为新兴产业的特性。旅游产业依托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注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典型绿色产业,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相比传统工业,旅游产业能耗低、污染小,对环境负面影响小。在生态旅游景区,游客欣赏自然风光、参与生态体验,景区通过科学规划管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例如,一些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当地居民收入。随着环保意识提升,绿色旅游理念深入人心,推动旅游产业绿色发展。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旅游产业绿色转型,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文旅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和新增长点,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并融入旅游产品与服务,可以提升产品文化品位和吸引力。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主题公园等文旅融合项目,让游客感受文化魅力,获得独特体验。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以唐文化为主题,通过演艺、美食、文创产品打造浓厚文化氛围的旅游消费场景,是文旅融合的成功范例。
科技快速发展为旅游产业带来新机遇,“文旅+科技”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技术广泛应用,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游客可通过VR游览古迹、用AR与景点互动、借助智能导游获取个性化服务。同时,科技应用提高旅游企业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例如,景区利用大数据监测分析游客流量,合理安排资源,提升游客满意度。
最后,要完整理解旅游产业作为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的内涵。旅游产业发展能够为当地居民带来实际收益,发挥显著富民带动作用。景区周边居民通过开办农家乐、民宿、旅游商店等参与旅游产业,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一些贫困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例如,贵州部分少数民族村寨依托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开发旅游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大幅提高村民收入,显著改善百姓生活。旅游产业还可以带动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我们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旅游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重大,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旅游产业发展可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此外,旅游产业发展可以促使乡村重视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传承弘扬乡村文化。我们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旅游是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不同地区、民族的人通过旅游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促进文化交流融合。旅游产业发展还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让人们放松身心、开阔视野、丰富精神生活,促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质量,让旅游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培育韧性旅游产业,需要准确把握其战略性地位,深刻认识其新兴产业特性,全面理解其作为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的内涵。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我们要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服务质量等措施,增强旅游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活力,使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为重庆市武隆区副区长、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