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街头邂逅108位“簪花大侠”(融媒体记者陈英杰 摄)
暮色初临府文庙,南音琵琶的清音与电子合成器的音浪奇妙交织;提线木偶的丝线悬在半空,与机械臂的冷光轻轻相触;梨园戏青衣的水袖扬起,街舞少年的身影从全息光影中跃出——泉州这座古老“戏窝子”的脉搏,正随着2025全国南戏展演的启幕强劲跳动,奏出焕新千年的文化交响。
破界
在传统血脉中植入未来基因
“看!木偶和机器人在‘battle’!”在海丝泉州戏剧周启动仪式的舞台上,AI机器狗与提线木偶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技艺对决:机械臂丝滑走位追随灵猴,灵猴却以一招“飞天遁地”赢得满堂喝彩。梅花奖得主与稚气未脱的小传承人联袂献唱,孩童清亮的嗓音穿透时光,与名家醇厚的唱腔在古戏台上空交融,非遗传承的“生命链”在此刻具象为一场温暖的拥抱。
这场仪式没有枯燥的致辞,只有震撼的“文化对撞”:南音工尺谱被解构成电子乐章的旋律,梨园戏程式化作街舞少年的身体密码,南北琵琶的对话从宫商角徵羽延伸到摇滚音符。正如主办方所表达之意:“让传统戏曲脱下博物馆的玻璃罩,换上时代的战袍。”
沸腾
十二时辰里的戏曲狂欢节
从晨光初露到星河漫天,“泉州有戏·南戏十二时辰”将整座城市点燃成沸腾的戏窝子。泉州府文庙广场的戏台上,游客仿佛化身五音戏《王小赶脚》中的赶脚车夫,与二姑娘隔空对唱;泉州大剧院里,“00后”正跟着梅花奖老艺术家同台演绎婺剧《白蛇传》,少女的指尖兰花与老者的苍劲唱腔织就的不仅是跨越千年的“断桥”,更是一个年轻灵魂对传统的悸动。12小时不间断的盛宴中,几十个南戏剧种如繁花绽放:莆仙戏的锣鼓震碎晨曦,高甲丑角的插科打诨笑翻午后的茶摊,梅林戏让稀有剧种映着月色重新焕发光彩。而在街角巷尾,簪花围少女巡游的环佩叮咚、网红打卡点的即兴戏腔快闪,与各大主体场馆遥相呼应,织就一张覆盖全城的戏曲之网。当“南戏十二时辰”的鼓点与Z世代的心跳同频共振,这场狂欢已不仅是戏曲的盛宴,更是一场文化基因的现代实验。
新生
刚柔激荡的非遗武阵
“武阵活了!”喝彩声中,宋江阵与青狮阵掀起刚柔并济的美学风暴。青狮腾跃扑咬的刹那,高甲戏武生从狮腹下翻腾而出,手中双刀划出寒光,将“刀花”绝技与狮阵攻防熔铸成惊险奇观;另一侧,108位“簪花大侠”手持非遗兵器列阵,水浒英雄的束甲缀满闽南刺绣,五祖拳的棍影如雷霆劈空,却在收势时化作梨园戏的兰花指韵——刚猛棍术与簪花围的柔美流苏碰撞出炸裂视觉。这场革新不止于招式:数百年阵法首现“红妆方阵”,女性武者占半壁江山,她们头戴朱红簪花,以绸缎束腕持枪,将宋江阵的“破连环”步法踏出霹雳气势。当青狮的嘶吼与刀棍相击的铮鸣响彻全场,非遗武阵用最原始的血性证明——传统从不惧颠覆,真正的传承永远带着创造的温度。
沉浸
全城皆是戏中人
当夜幕垂落,泉州变身巨大的光影剧场。威远楼上演的《陈三五娘》撕碎戏台边界,沉浸式演绎让观众“步步皆入戏”;西街隐藏的时空迷城剧本,将整条街巷化为平行宇宙,游客循着线索传递密钥;中山路百年骑楼上,掌中木偶在3D幻影中翻江倒海,南音金曲随着灯光的流转倾泻而出,每一扇雕花窗棂都化作微型戏台,光影如流水漫过燕尾脊,将整条街巷浸泡在赛博朋克的戏曲幻境中。
远处,清源山的石阶流淌南戏工尺谱,游客踏音阶而上。当山间的岩石烙下最后一组非遗数据流,当古城的月光再次洒向焕新的戏台,那回荡的悠扬曲调已然证明:传统与现代,在开放的姿态中生长出更蓬勃的生命力。此刻,戏未终章,幕不落下,因为每个人都是这场文明交响曲中跃动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