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新闻资讯
古艺新生,泉州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时间:2025年06月29日信息来源:东南网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古艺新生,泉州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黄雪玲向小朋友演示木偶表演。受访者 供图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世遗泉州不仅承载着千年商贸的荣光,更是一座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五祖拳、剪瓷雕、金苍绣……这些穿越时光的名字,正在一群非遗传承人的手中,迎来破茧重生的光芒。

国家级非遗项目“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雪玲的刀下,是“一刀一世界”的极致传统。她严格遵循古法开坯、定形、雕刻、上彩,每一刀都凝聚着对百年技艺的敬畏。但敬畏不等于固守,当古老的木偶戏渐离现代生活,黄雪玲勇敢“破圈”——她将木偶头元素融入时尚挂饰等文创作品,开发出《五福钟馗车载香水》和盲盒系列,让年轻人在会心一笑中触摸传统。谈起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手作木偶头,她说希望让木偶头作品贴近生活。

“教学推广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式,这个传统技艺只有让大家亲身来体会来动手学习,才能真正地了解这项非遗技艺的无限魅力。”黄雪玲说。

在泉州府文庙的一处静谧院落,国家级非遗项目“五祖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晓峰的一招一式依旧虎虎生风。四十年习武生涯,他深谙“拳无门户”之理。面对传统武术传承困境,张晓峰毅然打破旧规,主动走进泉州中小学校以及高校,将五祖拳化为趣味体育课。他参与编写《全国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五祖拳教材》,配合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市体育局编创了《泉州市中小学生五祖拳健身操》《泉州市南少林五祖拳基础教程》等书籍,系统整理濒危拳谱,将口传心授的招式转化为标准化教程,为闽南武术留存下清晰的当代基因。

“把五祖拳编成广播操,推广到泉州更多的中小学校里面,还有结合泉州古城各种文旅活动,举办‘快闪’表演,主动走进大家的视野,呼唤更多人一起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张晓峰说。

古艺新生,泉州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陈媚媚的2025年新作品《富贵吉祥》。东南网见习记者 杜志鑫 摄

同样地,“叮当”作响的各种颜色旧瓷片在陈媚媚手中被赋予新生。作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以破碎瓷片为笔,剪刀为墨,在寺庙宫观的脊线上描绘龙凤呈祥、花鸟争艳。这项曾高悬于庙堂的“屋顶艺术”,正在陈媚媚的锐意创新中“落地”寻常。她大胆将“剪瓷雕”艺术微型化、平面化,创作出精巧的案头屏风与文创摆件画,让飞檐上的神兽走入现代家居空间。

“我想让‘剪瓷雕’成为雅俗共赏的一门技艺,让更多的人重新了解认识雕艺就在我们身边,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来解码非遗。”陈媚媚如是说。

金线穿梭,流光溢彩。泉州金苍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秀清的指尖,正让这项有“立体刺绣”之称的古老技艺绽放时尚华彩。她自创“灌棉技术”提高绣艺效率,在传统戏曲绣袍服饰上延续着华丽基因。她与本土设计师联袂,将金苍绣的祥云龙凤图腾绣上时尚手袋、高跟鞋甚至融入现代礼服,让金苍绣技艺走上走秀舞台。泉州非遗馆里,每逢她亲手展示的金苍绣体验现场,吸引着不少游客驻足观看参与。

“利用各种场合,包括研学活动,让市民游客尝试体验非遗技艺,这种零距离面对面的传授,也是推广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之一。”林秀清说道。

从指尖流转的木偶头雕刻,到刚柔并济的五祖拳。从流光溢彩的剪瓷雕,到金线生花的金苍绣,文化遗产不再是博物馆的静态标本,而是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对此,泉州市艺术馆馆长、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丁聪辉指出,这些实践正是泉州“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保护理念的生动注脚:让传承者被看见,让老物件有新语态,让文化遗产真正浸润当代生活脉络。

古艺新生,泉州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林秀清展示金苍绣技艺作品。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古艺新生,泉州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张晓峰展示五祖拳。东南网见习记者 杜志鑫 摄


(作者:记者 林杰 见习记者 杜志鑫  编辑:admin)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