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扎实提供法治保障 推进暑期文明旅游
时间:2025年07月11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暑期旅游旺季来临,各大旅游景区迎来客流高峰。然而,近期媒体报道的“断尾松鼠”“游客隔铁网薅虎毛”以及“草原汽车漂移”等不文明行为,再次敲响了文明旅游的警钟。上述不文明行为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更直接违反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各地必须高举法治利剑为文明旅游保驾护航。

  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教育,我国游客整体素质已经有了显著提升。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仍有个别游客将文明规则抛诸脑后。这些行为已不仅是简单的道德失范,而是对法律法规的公然挑战。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文明旅游不能仅靠道德约束,更需要法治的刚性保障。

  首先,完善执法机制,破解监管难题。当前,旅游资源保护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是“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以“草原汽车漂移”事件为例,其涉事区域面积广阔,执法人员难以全覆盖;而“断尾松鼠”事件中,违法行为往往发生在瞬间,取证困难。究其原因,在于现行执法体制存在两个短板:一是执法权限过度集中于县级部门,景区一线管理单位缺乏执法权;二是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机制不健全。

  笔者建议从三方面完善执法机制:其一,推动地方立法授权,赋予重点景区管理部门综合执法权;其二,建立“景区吹哨、部门报到”联动机制,实现文化执法、公安等部门的快速响应;其三,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能,可以启用“智慧景区”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对破坏者进行精准识别和追踪。

  其次,创新普法方式,增强规则意识。传统的普法宣传往往形式单一、效果有限,而游客出行多以休闲为目的,很难要求其提前研读法律条文。

  规则若不被知晓,就难以被遵守。在这方面,一些创新做法值得推广: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可发挥技术优势,在游客预订环节进行精准普法。例如,当游客预订自然保护区门票时,系统自动弹出自然保护区条例相关条款;入住酒店前,页面显示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噪音管控的规定。景区可运用新技术增强普法工作的趣味性,让游客在预订门票时,通过闯关游戏学习文物保护知识;还可以尝试在景区缆车等场所播放以典型案例改编的微动漫,寓教于乐。这些创新做法既不影响游客体验,又能够有效传递规则信息。

  最后,强化执法威慑,杜绝侥幸心理。在“游客隔铁网薅虎毛”事件中,涉事游客仅被批评教育,难以形成有效震慑。笔者建议,学习借鉴有些旅游景区对刻画文物者进行顶格处罚并纳入信用记录的做法;或者对破坏文物者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索赔修复费用的做法。笔者认为,只有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才能树立法律权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打击破坏文物、伤害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严重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等行为;二是完善快速处置机制,实现违法行为即时查处;三是健全联合惩戒制度,将严重不文明行为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文明旅游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体现。从“长城刻字”到“游客隔铁网薅虎毛”,每一起不文明事件都是对法治建设成色的考验。面对暑期旅游高峰,各地既要以完善机制织密防护网,也要以创新方式增强规则意识,更要以严格执法维护法律尊严。唯有如此,才能让文明与美景相得益彰,以法治为旅游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让“骑行+”乘数效应持续释放
下一篇:没有了
(作者:王天星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