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擦亮“西夏陵”世界文化遗产“金名片”
时间:2025年07月15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崭新开端。乘着申遗成功的东风,让我们以敬畏守护历史,用创新激活文化,让西夏文化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绽放永恒魅力。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16时23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西夏陵”申遗成功,是中央有关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成果,向国际社会系统展现了我国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切实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所开展的长期实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

  作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西夏陵是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考古遗存。考古遗存包括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1处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等,气势恢宏地铺展出鲜活生动的西夏文化画卷。西夏陵浓缩了西夏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信息,为业已消失的西夏王朝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支撑,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西夏陵”申遗成功既是对过往保护成果的肯定,更是传承发展的新起点。这一世界遗产身份将推动“西夏陵”文化遗产以更高标准保护,向世界展现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笔者认为,“西夏陵”遗产地银川市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要借助此次契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更好助力历史文化传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服务文化强国与旅游强国建设。在此过程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保护第一,系统深入挖掘“西夏陵”文化遗产内涵。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放在首位,推动遗产保护和遗产旅游相得益彰。一方面,要提高站位格局,以尊崇、珍爱、敬畏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保护“西夏陵”文化遗产,树立保护文化遗产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另一方面,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推进合理适度利用。促进“西夏陵”文化遗产活化转化,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和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知识、精神意蕴和深刻内涵,并结合时代价值和旅游发展规律,将伟大的精神、独特的意蕴、精湛的技艺等融入旅游产品设计、场景营造和游览讲解之中,不仅要让游客眼中有惊奇,还要心中有触动、思想有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立足人民需求,创新创意打造“西夏陵”特色文旅产品体系。文旅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以人为本,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要让游客在文化体验和旅游消费中获得精神愉悦与文化认同。在推动“西夏陵”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中,应当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避免本末倒置,陷入盲目追求商业利益的误区。通过做好价值创新阐释、内容创意表达,探索构建一系列富有意蕴和极具巧思的“西夏陵”旅游产品和活动,系统展现西夏精神、西夏气象和西夏神韵,激发游客的文化自豪感和心灵震撼感,以滋养新时代的人文气质,最终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目标,为培育新时代国民文化自信提供鲜活载体。

  三是培育具有强沉浸感和高互动性的文旅场景,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遗产旅游体验。“西夏陵”文化遗产的核心是“静”和“保护”。要深化游客对这份“静”与“史”的感悟,则需以大数据、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动”与“活”的补充。在强化“西夏陵”数字化采集、图像呈现和智慧服务等基础建设的同时,关键在于构建兼具文化深度、趣味表达的文旅场景,将西夏王朝礼制、科技、艺术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当代体验。例如,以西夏文化为核心,打造集文博展览、文化创新、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西夏陵”文博旅综合体,推动科技数智化、体验沉浸化、功能复合化,使其成为西夏文化集中展示区、精神标识区和交流互鉴中枢区。

  四是深化国际传播与推广,不断提升“西夏陵”国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西夏陵”承载着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智慧与“协和万邦”的胸怀,其世界遗产价值是讲述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资源。要着力构建融通中外的文旅话语体系,向世界清晰阐释“西夏陵”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包容开放的精神内核,使其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载体。‌特别要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纽带‌,加强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文旅交流合作,拓展文明对话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优化国际旅游环境,提升服务便利性,让更多海外游客愿意驻足探索西夏文化的千年奥秘。

  “西夏陵”申遗成功,让这些沉睡千年的“东方金字塔”焕发新生。“西夏陵”不仅是西夏文化的璀璨明珠,更成为连接古今、对话世界的文化桥梁。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崭新开端。乘着申遗成功的东风,让我们以敬畏守护历史,用创新激活文化,让西夏文化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绽放永恒魅力。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上一篇:扎实提供法治保障 推进暑期文明旅游
下一篇:没有了
(作者:魏文坤 熊海峰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