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今年夏季,北半球多地受高温天气影响。与此同时,位于中国西南的云南、贵州等高原地区省份凭借凉爽气候,正催生一种新经济模式——避暑旅居。越来越多游客选择以长租方式远离酷暑,让旅居地的“清凉资源”转化为“热经济”,“旅居经济”成为新热点。
避暑旅居正在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旅游产业发展新亮点、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国民旅游新风尚和旅游市场新赛道,其不仅生动展现了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与蓬勃活力,也让中国式美好生活更加具象化。
避暑旅居如火如荼,观光打卡向体验生活“转场”,其势已成,但整体来看,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系列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产品还是以单纯、同质的气候避暑“卖床位”为主,缺乏在地化“避暑旅居+”的产品、服务增值空间和系统的产业生态支撑,容易陷入无序竞争和“价格内卷”;二是有些地方单向追求“多多益善”,缺乏结合自然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的因地制宜容量控制与预警机制,“超载”现象时有发生,既影响了游客体验的品质,又引发了一些纠纷;三是避暑旅居者关切的物业、交通、医疗、休闲等,涉及住建、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体育、民政等多个部门,但目前行业主管部门尚不明确,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顺畅,游客的权益、安全等保障存在隐患。
作为日渐常态化的生活现象和消费惯性,旅居正在重塑全球经济地理新格局。数据显示,全世界旅居人口正在不断激增。在国内,旅居正由老年人的“旅居养老”生活潮流转向多个群体共同的生活向往。中国旅游研究院2024发布的《中国旅居市场需求调查报告》显示,20至40岁旅居者约占60%,越来越多年轻人体验旅居出行。
避暑旅居具有庞大的现实市场消费需求与持续增长的潜力空间,但要行稳致远,形成大产业,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系统提升旅居发展韧性。
一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避暑旅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要紧扣“为民”这个核心,坚定立足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定位,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和主客共享,大力提升完善城乡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活力多元的消费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美丽开敞的生态圈、和谐友好的社交圈、开放创新的创业圈,推动城乡发展向重人文、提质量、有温度转变,精心营建全龄友好、主客共享、幸福有质感的宜居宜游宜业幸福城镇、和美乡村,加强避暑旅居的“生活表达”“文化表达”和“情感表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生活更有诗意”的愿景。
二是注重产业链导向。要聚焦避暑旅居在地生活的特殊性,详细拆解其背后的市场消费行为模式与供给结构,推动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和社会生态多维融合,提升多元的住宿物业场景、独特的美食、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便捷安全的交通等传统旅游产业要素,健全医疗、教育、养老、康养、体育、保险、金融、科技、社交等旅居者在地“生活必需品”及其良性供给体系,构建由政府、企业、旅居者和社区居民等相关利益者联合组成的发展共同体,形成避暑旅居的全链条生活服务,把群体性的“候鸟现象”沉淀为产业性的“增长空间”,把“床位经济”升级为完整的避暑旅居经济体、产业链,构筑发展的“护城河”。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在供给侧,各地应以避暑气候为核心依托,锁定银发养老、亲子度假、数字游民创业等不同需求,整合山地、温泉、湖泊、森林、民俗、历史、美食、物产等优势资源,创新“避暑旅居+养老”“避暑旅居+研学”“避暑旅居+创业”等在地化、在地感的多元生活体验,推动“一把抓”的平面化避暑旅居市场向“精耕细作”的垂直化避暑旅居市场迭代,以增强市场“磁吸力”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适配性,推进避暑旅居向“好不好”“优不优”提质,避免掉入“数量陷阱”;在治理侧,各地应有敏锐的“红线意识”,预先从环境阈值、用地供给、设施配套等综合因素出发,科学设定承载力,并通过科技赋能,全力提升避暑旅居市场的现代化治理水平,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是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开展森林城乡建设,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使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人文美、生活美成为普遍形态,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提升生态环境的“避暑旅居生产力”,实现以生态环境高颜值助推避暑旅居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暨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