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匠心独运的产品设计激活“行走的课堂”?答案藏在文化深耕、教育适配、体验革新与治理格局的探索里。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研学旅游已然成为市场焦点。如何以匠心独运的产品设计激活“行走的课堂”?答案藏在文化深耕、教育适配、体验革新与治理格局的探索里。
作为教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创新业态,研学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肩负着文化传承的时代重任与产业跃升的战略愿景。它既是践行“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的课堂,也是传承中华文脉、厚植文化自信的载体;既是驱动旅游产业向品质化、内涵式转型的强劲引擎,也是串联区域资源、推动协同发展的关键纽带。
随着教育改革深化与素质教育理念普及,研学旅游市场的发展潜能持续释放。然而,在洞察市场繁荣表象、预见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亦不可忽视当前我国研学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重游轻学。部分研学旅游产品名不副实,只有旅游,没有研学,师生比例失衡,导致参与者游而不学、学而不深。
二是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一些研学旅游产品仅停留于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未能深入提炼精神内核与价值逻辑,以文化当“噱头”的做法难以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
三是产品同质化。研学旅游市场存在一定的模仿跟风现象,部分产品的线路规划、活动内容、服务模式趋同,千篇一律、缺乏创意,难以满足参与者日趋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四是专项监管机制有待完善。行业准入标准模糊,安全监管细则缺位,以及多部门协同困难,导致在资质审核、安全保障、责任界定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制约了研学旅游市场与产业健康发展。
为此,亟须立足产品设计源头,通过战略谋划、理念革新、体系优化、支撑强化,切实推动研学旅游产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变,充分释放其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的潜在价值。
一是筑牢文化根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历史遗址、非遗技艺、红色地标中提炼核心元素,将文化基因融入线路规划、课程设置与场景营造。通过专家深度讲解、文物数字化展演、传统技艺沉浸式体验等形式,让参与者触摸文化肌理,感悟精神内核。同时,结合地域特色构建独特IP,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性、体验性内容,使研学旅游成为传承文化根脉、厚植文化自信的生动载体,进而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
二是突出教育功能。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依据不同年龄段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精准定制差异化课程内容。针对中小学生,可设计自然科普、手工实践、户外课堂等趣味化研学项目;面向大学生及成人,则可聚焦专业深度与价值传递,开发历史文化考察、非遗技艺体验等主题产品。构建知识、技能、情感三维教育体系,通过场景还原、游戏化闯关、合作探究等互动形式,将知识融入研学旅游过程。配套建立研学效果评估机制,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确保参与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知识积累、能力提升与价值观塑造,真正实现游有所学、学有所获。
三是注重创新性与体验性。积极拥抱数字技术浪潮,综合运用VR、AR、AI等前沿科技,将抽象知识转化为沉浸式场景。打破传统单向输出模式,设计角色扮演、课题探究、非遗体验等互动环节,激发参与者主动探索热情。依据体验经济理论,以情感化设计、叙事性场景构建,提升参与者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结合在地特色,打造“自然科考+生态艺术”“工业遗产+科技实践”等跨界融合产品,以差异化创新体验满足多元需求。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基于市场反馈与技术更新,持续优化产品形态与体验模式,推动研学旅游从“走马观花式”“拍照打卡式”向“深度体验式”“情感共鸣式”升级。
四是保障质量与安全。建立研学旅游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从课程研发、师资配置、合作机构筛选,到市场化运营、行业自律、市场监管,均需制定相应行业标准与准入机制,实施动态化管理。建设ISO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涵盖产品设计、服务提供、风险防控的标准化流程。构建多维度安全保障网络,对交通、住宿、活动场地等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完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此外,还须强化行业监管与第三方评估,将质量安全指标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整合文旅、教育、交通等部门资源,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的协同治理格局。
综上所述,只有以文化为根基深植精神血脉,以教育为内核构建成长课堂,以创新为动能焕新体验场景,以监管为底线筑牢品质基石,方能锻造出兼具思想深度、文化厚度与体验温度的研学旅游产品,让研学旅游成为传承文脉的流动课堂、启智培根的实践熔炉、产业升级的创新载体,为传承中华基因、培育时代新人、赋能民族复兴续写更加璀璨的篇章。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