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完善入境消费生态 助力中国形象提升
时间:2025年08月27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当政策便利、技术无障碍、文化感染力形成合力,入境旅游消费将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数字,更是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游客带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对“中国制造”与文化的深度认同,这才是其最珍贵的“增长价值”。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这个夏天,在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以及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的推动下,“China Travel”热度不减,“中国购”也成为入境游新趋势,越来越多外国游客专程到中国“买买买”。今年上半年,国内离境退税商店数量成倍增加,已超过7200家,享受退税人数同比增长186%,退税商品销售额及退税金额同比分别增长94.6%和93.2%。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同比增长77.8%。

  入境旅游消费已成为观察中国经济活力与文化吸引力的重要窗口。在离境退税、过境免签、支付便利化等政策赋能下,入境旅游消费逐步实现从“观光打卡”到“体验消费”、从政策筑基到制度创新的跨越,既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也面临着量质齐升的深层考验,其变迁轨迹深刻印证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进阶之路。

  入境旅游消费的跃迁由政策、市场与文化协同推动,消费形态延伸、驱动逻辑升级、空间格局拓展,正是中国经济与文化吸引力在对外开放中的具象呈现。大体来看,2015年至2019年,入境消费集中于景区门票、餐饮等基础领域,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局限于景区景点周边,空间上北京、上海贡献大部分购物消费,中西部地区承接不足。2020年至2022年,疫情导致入境客流骤降,但消费形态实现线上“突围”,文创跨境热销、国潮IP海外认知度提升,为入境体验消费铺垫文化认同。2023年至2025年,政策和技术赋能带来入境旅游消费便利和创新,如离境退税政策升级,退税起退点下调至200元,现金退税金额上调至2万元;入境支付“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进一步推广实施;入境消费在空间上形成“一线引领”“边境补充”“中西部跟进”的全域格局。

  入境游增长既是政策红利释放的结果,也是市场活力增强的体现。首先,政策效应显现,240小时过境免签、离境退税政策优化带动销售额增长。其次,消费结构升级清晰可见,商品端,从最初的旅游纪念品升级为高附加值商品;场景端,从景区商店转向各类城市生活空间;客群端,Z世代推动形成了“打卡晒单—二次传播”链条,消费从“被动购买”转向“主动体验”。比如,景德镇陶艺村将陶瓷销售与游客体验结合;敦煌数字藏品海外传播带动线下文创店客流猛增。这些入境旅游消费超越了经济行为,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然而,量变积攒到一定阶段后,质量提升将成为关键命题。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境外旅客入境消费占我国GDP比重约0.5%,而世界主要国家入境消费占GDP的比重约为1%—3%,我国入境消费增长潜力巨大。但现实中,入境旅游消费仍面临一些瓶颈,如离境退税商家备案繁琐、结算延迟等问题,让中小商户不愿主动参与;城市社区商铺、特色市集的外卡受理率不足,尚未形成“全域消费网络”。

  针对这些瓶颈,全国上下需要通过政策、技术、文化协同,不断完善入境消费新生态。

  一是政策方面,探索“便利化+体验化”的精细设计,拓展免签联动效应。比如,推广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云南西双版纳免签政策实施经验;鼓励多个城市联动扩展入境旅游消费,探索“多城退税通办”;推广宁波“240小时过境互送机制”;推广上海离境退税自助开单机、深圳离境退税“一单一包”海关快速验核模式等;建立退税商家激励机制,引导和帮助中小商户配备退税设备;探索打通“退税—物流”链路,推动线上下单、口岸提货等。

  二是技术层面,从“基础支撑”提升到“体验重构”。支付便利度对消费的影响巨大,因此要加速全域覆盖支付网络的建设。尽快完成各地景区、文创街区外卡POS机改造;推动线上支付客户端“外卡内绑”;逐渐在菜市场、文创市集等小微场景中实现“即刷即付”;针对中小商户推出“服务包”,包括补贴外卡POS机改造、提供多语种价签、培训退税流程等。另外,打造一站式数智平台,开发“China Shopping Guide”平台,提供退税商店查询、退税预约、AI翻译沟通、物流追踪等服务,构建“查询—购买—退税—物流”闭环,升级入境消费体验。

  三是文化方面,应实现从“商品输出”到“生活方式传播”的价值跃迁。构建沉浸式文化场景,推出“非遗工坊套餐”,游客体验制作后可购买自创作品,让消费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扶持创新品牌的年轻化传播,支持国潮品牌在入境集中区设立“国潮体验店”;举办“盲盒设计大赛”,吸引外国Z世代参与;联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邀请当地博主通过短视频传播“中国生活方式”,形成文化传播的自驱力。

  未来,当政策便利、技术无障碍、文化感染力形成合力,入境旅游消费将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数字,更是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游客带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对“中国制造”与文化的深度认同,这才是其最珍贵的“增长价值”。

上一篇:向海图强 创新驱动海洋旅游
下一篇:没有了
(作者:刁基诺 熊海峰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